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好多年前,给高三学生开讲座,提到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写不出来时,不要硬写",场上学生都大笑起来.坐在前排的学生说:"我们一直在硬写","高三练的就是硬写".他们说得全对,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就是"硬教、硬写".当今很多会写文章的人,可能也是被"硬写"逼出来的;但是喜欢写文章的人,肯定不是这种"硬写"能逼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家庭与家教》2007,(5):52-53
随着小宝宝的成长,孩子的社交面不断扩大,交往的愿望也越来越强.但年幼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差,喜欢以动作代替语言,往往会采取"打架"的方式来解决交往中的难题.孩童的这种攻击性,其实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一种交往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教会了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摒弃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追寻更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能尽量做到这种创新,尽可能地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却往往做不到"另一种创新",那就是对自己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成员,每个成员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受遗传、环境、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个性特征使他们每个人在知识掌握、学习能力等方面产生了差异.能力较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倍受社会、家长和老师的青睐;学习能力较低,书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被称为"特殊生".这些所谓的"特殊生"往往会被别人忽视,甚至会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许多老师对他们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结果往往使这些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严重的会使这些"特殊生"在人生道路上畸型发展.  相似文献   

5.
"英语小组"活动的理念是合作学习.在"英语小组"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树立一种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神与合作学习的意识能促进"英语小组"活动的互动.促进性互动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信任,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援,大大地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而形式多样的"英语小组"活动即增强了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又促进了他们面对面的互动."英语小组"活动不但使学生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同步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英语小组"活动也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自我表现是一种爱出风头的不良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城府不深.其实,这不仅是一种误解,也会扼杀初中生的求知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理念提倡赏识教育和赞美教育,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应该挖掘自己的特长,学会"自我表现".因为"自我表现"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使人产生一种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意识,而且"自我表现"也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对话"通常是"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的、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对话"中的大多数问题是由教师发起的;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或是简单地从答案中寻求预先设定的线索作为下一步动作的依据.我们认为这种"对话"方式值得反思,并提倡以教师的"反问"为突破口的另一种"对话"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过程.因此,高中历史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按"为何学、学什么、学如何"来整合教材.教学实践中,虽然这种设计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能使教学流畅,却难以激发学生产生评价辩论的愿望,从而无法深人反思我们民族的近代史.  相似文献   

9.
不少中小学校不愿接纳师范院校的学生到学校实习,理由是"实习老师来校会产生负效应".他们担心实习老师走后,学生对"常任老师"往往会产生厌烦感,甚至有抵触情绪,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一、"和"字造成歧义   "和"既可以做连词,也可以做介词,使用时往往会产生歧义.如:   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2.他和她说:学习上只要勤奋努力、科学得法,就能取得好成绩.   3.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4.在戏剧学院学习时,只有我和他学过弹钢琴.   ……  相似文献   

11.
一、热情如火型 具有这种心态的家长在处理和老师的关系时表现得过分热情,今天一个电话,明天一次面谈,所问问题无外乎"孩子最近表现怎么样",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加管教等等.相同的问题问过无数遍,必然令老师感到无话可说.家长的心情每个老师都能理解,但凡事应有度,过分热情往往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风景线"展现在你的笔下,使人读之如见其景?这里不仅有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功夫,而且还有写作的艺术技巧.现结合课文介绍一种使景物立体化的"多觉"描写法.这种写法能调动读者的眼、鼻、耳、舌、身去感受,集五官于一景,产生一种"形、色、声、味"俱全的艺术效果,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合理甚至是"误读"时,应采取理解、宽容、善待的态度,并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多数学生认为艄公是一位"勇敢、细心、机智、聪明"的人,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艄公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相似文献   

14.
"通情物,成好事".物本无情,人却有情.有时,人情往往需要通过物质来传递.能实现"人"、"物"合一的老师最终成为学生心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2004年5月23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大顾明远教授在上海教育论坛上呼吁,为了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自此,揭开了对"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的大讨论.为什么对青少年学生进步起到过非常积极作用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如今会受到如此沸沸扬扬、轰轰烈烈的争论与质疑?"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出了什么问题?"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究竟该"存"或"废"?对待这些问题的讨论应持积极与慎重的态度.本人对于"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作了一些浅显的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6.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  相似文献   

17.
华贻芳 《科技文萃》2005,(11):120-121
人往往会产生优越感,因为人总会拥有某种优势,某种能力,某种创造,某种成就,使他自我感觉优于别人、越过别人.这其实是很普通的事.人生一场,为什么不要求自己优于别人、越过别人呢?为什么不可以拥有比别人更为厚实的某种"存折"呢?如果人人都缺少这种要求,社会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应该说,问题不在这种感觉该不该有,可怕的事情是,这种感觉一旦产生并膨胀,就会不知不觉地占据他的主导神经,使他不再具有危机感或自绌感.  相似文献   

18.
"大学开放日"由来已久,在每年的这一天,大学都会敞开校门,以主人的姿态欢迎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访问.尤其一些重点大学,往往会抓住"大学开放日"这个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教学和科研.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国画在构图上大胆取舍,把与作品所要创造意境无关的景物一律删除,画面留出大幅空白给人遐思的余地,这种布局艺术叫做留白.巧妙运用留白的艺术往往能使方寸之地显出天地之阔,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有的人会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有的人却能绝境反击,重新站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事情成败的不同归因.人们通常把事情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和运气.归因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不同的心理体验又会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有的人能够在困难中看到积极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培养起习得性乐观;但是有的人却在挫折的压力下,产生习得性无助,自暴自弃,走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