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心的力量     
三国时,吕布与刘备交恶,便用武力赶跑了刘备。这还不能令他解气,他想找个文笔好的人,写信辱骂这个织席贩履之徒,以出出他胸中的一口恶气。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袁涣。袁涣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原在袁术手下干事,在阜陵之战时为吕布所擒。吕布认为现在给他这件差事,等于是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他一定求之不得。令吕布始料未及的是,未等他把要求说完,袁涣连眼都没眨一下  相似文献   

2.
历史用少量的篇幅告诉我们几个故事,每一个都让人感怀。虞姬是霸王的红颜知己,貂禅却不是吕布的知己。如果中国历史上只能有一个英雄的话,那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每一个英雄都渴望有一位红颜知己,因为作为英雄太寂寞,太需要女人的柔情抚慰生命的荒寒。霸业只是项羽的门面,他真正拥有的是全天下最孤傲,最高贵的心,而虞姬恰好是这样一位可以给这颗心以抚慰的红颜。  相似文献   

3.
孙倩倩 《文教资料》2012,(33):43-45
《三国演义》中英雄无数,有的如关羽,被后世尊奉为神,有的如吕布,虽得到世人肯定,但地位难与百年来的偶像关羽相提并论。罗贯中在顺应主流突出了关羽这样的典型形象之外,也将对吕布这样的非典型性英雄加以肯定和朦胧的赞颂。其中反映出的非典型性英雄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心灵的缺口     
正一个日本人在海上救起了一个溺水的人,记者闻讯后便去采访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不想英雄却对着镜头无奈地大摇其头。记者让他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说:现在我想起来可真后怕呀!海水那么深,那么凉,那个人又那么重,有一刻我以为自己是必死无疑了。我多么不愿意就这么死了呀。所以,我想在这里告诉你们,我再也不愿意重复这样的人生体验了,从今以后,至少10年间,我决不再下海营救溺水的人。日本教授金井肇先生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对生命的崇  相似文献   

5.
孙倩倩 《文教资料》2014,(31):24-27
《三国演义》中英雄无数,有的如关羽,被后世尊奉为神;有的如吕布,虽得到世人肯定,但地位难与百年来的偶像关羽相提并论。罗贯中在顺应主流突出了关羽这样的典型形象之外,也对吕布这样的非典型性英雄加以肯定和朦胧的赞颂。其中反映出的非典型性英雄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缺口     
正一个日本人在海上救起了一个溺水的人,记者闻讯后便去采访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不想英雄却对着镜头无奈地大摇其头。记者让他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说:现在我想起来可真后怕呀。海水那么深,那么凉,那个人又那么重,有一刻我以为自己是必死无疑了。我多么不愿意就这么死了呀。所以,我想在这里告诉你们,我再也不愿意重复这样的人生体验了,从今以后,至少10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缺口     
一个日本人在海上救起了一个溺水的人,记者闻讯后便去采访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不想英雄却对着镜头无奈地大摇其头。记者让他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说:现在我想起来可真后怕呀,海水那么深,那么凉,那个人又那么重,有一刻我以为自己是必死无疑了。我多么不愿意就这么死了呀。所以,我想在这里告诉你们,我再也不愿意重复这样的人生体验了,从今以后,至少10年间,我决不再下海营救溺水的人。  相似文献   

8.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一个颇受非议的否定性人物,前人的论述有简单化的倾向,本试图把这一人物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语境中去考察,分别从没落英雄的悲哀,英雄气与儿女情,道德与谋略等方面,重新神视和评价吕布在乱世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以期 对这一人物的认识价值和化意蕴作出较为恰当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南京出了个英雄周光裕,在和抢劫歹徒搏斗时牺牲,南京人称他是"好人周光裕".这个称呼比叫英雄还显得亲切.因为大家发现,即使周光裕没有生命的最后一笔,他仍然是个好人.在他几十年的生命中,一直是个自强自尊、生活中充满爱心和善意的人.这样的人理所当然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 人们在生活中做英雄的机会并不多,不是随时可以遇到的.而且即使碰上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了英雄.歹徒作恶,路入围观'孩子落水,见死不救,诸如此类的报道,我们都看过,也都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呢?可是反躬自问,如果是自己遇上了,会不会伸出援手?我想,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可谓是一员英武善战的虎将,他外有将士,内有谋臣,本可以有一番作为,但他最终未能成就大业,而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是因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性格。其本质是吕布根本就不具备一个图王霸业的政治家的气质和志向。  相似文献   

11.
刘明明 《考试周刊》2014,(91):185-185
<正>曹操从公元174年考中孝廉起,踏上了为官之路,由宦官之后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了吕布、董卓、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公元213年受封魏王,后晋升为魏王,种种事迹和他的慧眼识人、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解读曹操的成功密码。一、慧眼识人1.英雄不问出处。封建社会约束人的思想有很多制度,其中一个就是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流社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可谓是一员英武善战的虎将,他外有将士,内有谋臣,本可以有一番作为,但他最终未能成就大业,而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是因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刚腹自用的性格。其本质是吕布根本就不具备一个图王霸业的政治家的气质和志向。  相似文献   

13.
吕布从小不读书,把读书的时间都花在练武上了。所以他就比从小读书的那些人武艺高强。他的一个小兵来问他:“吕将军,您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能证明一下吗?”吕布说:“那就找一万个人来跟我拔河吧。”一万个人好找,但要搓这么长的绳  相似文献   

14.
新鲜空气可以使人致命?开什么玩笑?没错!在美国小说家阿特·布克毕德笔下,这种情况显得如此真实。你想,一个平时惯于流眼泪、打喷嚏、头晕目眩地生活在重度污染的空气中的现代人,某一天来到一个新鲜空气的环境里,这简直要了他的命。  相似文献   

15.
论英雄     
<正>在伽利略因为"害怕受皮肉之苦"而选择向罗马宗教当局妥协后,他的学生安德亚怒气冲冲地质问他:"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吧?"并且感叹"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而伽利略的回答是:"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在我看来,"英雄"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在人们心中的无所不能的Superman,另一种是生活中的平民英雄或者我们身边的榜样。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个英雄梦,从小时候想成为英雄,到后来渐渐地只是  相似文献   

16.
论吕布     
吕布叛丁原投董卓,事出有因,应置于汉魏之际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吕布为人豪爽,性格直率,并无自立为王之野心。至于他后来“下降”,乃是他相信曹操会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平定天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混战,他们之间只有利益,没有诚信。见利忘义,反覆无常者多矣,岂独吕布哉!刘备、张绣、马超等那一个不是朝三暮四,反覆无常。与他们相比,吕布缺乏的仅是权术和战略眼光,所以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相似文献   

17.
吕布从小不读书,把读书的时间都花在练武上了,所以他就比从小读书的那些人武艺高强。他的一个小兵来问他:“吕将军,您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能证明一下吗?”吕布说:“那就找一万个人来跟我拔河吧。”一万个人好找,但要搓这么长的绳子不容易。好容易准备好绳子,要开始拔河了。  相似文献   

18.
一道面试题     
有这样一道面试题: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死的人,好可怜的;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大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娶/嫁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机会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并解释理由。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等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因而很难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当我们研究世界上伟大的人物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影响的痕迹。   如果仅就人的生物性而言,人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而当一个人心中有了自己所崇拜的英…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6,(4)
我想握住你的手——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这样的牢狱之灾,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选择……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滚动的痛苦和无奈,有谁能体会到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就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躯体,铸就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魂魄——屈辱非但没有消灭一个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