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动与静 动与静,是客观事物运动中矛盾而又统一的两种形态。 物理学中有动力学、静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规律,静力学研究物体的平衡状态及其特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静,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这种动和静的辩证法,运用到艺术创作上,表现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表现手法上,则有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等不同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新闻文摘     
怎样处理好新闻写作中的“实”与“虚”?新闻写作要使叙述与议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处理妇“实”与“虚”的关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文体和写作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新闻写什坚持用事实说话,并不一概刘斥必要的议论。这里所指的o沦,绝不是空谈泛论,更不是废话、套话等。而是从事物的现象概括出来的,又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写好新闻,一般应以实带虚,对实的要求是材料反映观点;对虚的要求是观点统帅材料。实中有虚,使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又要反映虚,做到实和虚有机结合,浑为一体。(陈艺园椅)世界上的…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动”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活跃、新生和必然的存在状态,反映着事物鲜活而又开放的结构形式,同时又昭示着旺盛的活力与蓬勃的生机:“静”则揭示了事物凝滞、稳定、均衡、历史和偶然的状态,体现着事物稳重而又和谐的结构形式。动与静的互为依赖、相互转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世界规范的秩序和流畅的节奏。动与静同样体现了不同的美学含义。“动”喷发出蓬勃而又张扬的审美能量;而“静”则孕育着凝聚而又沉稳的向心力。“动”的舒展与“静”的闲适共同构成了和谐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家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同样,纪录片工作的使命就是将真实生命表达于纪录片这一特殊形式之中。但要使纪录片具有美学品位,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做到“真实”恐怕还是不够的,纪录片要调动各种表现手段。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有自己要达到的意图和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要表达的目的,在调动电视技术手法的同时,也要调动艺术手法。一部纪录片的技术手法与艺术手法都运用得当了,才谈得上审美。这里我想来着重谈谈纪录片中的“动”与“静”。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思维过程,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如此贯穿始终。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时,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概括出其矛盾的全貌,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内核,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瞬间,是指事物或物体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某一转瞬之间与其空间分离的框架断面。我们要获取和再现这种生动精彩的瞬间断面的可视形象,只有借助于艺术的、科学的表现手法;诸如绘画、舞蹈戏剧、摄影、录像等等。那么,摄影就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瞬间表现的最佳手段和最佳工具。 深入研究、探讨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的瞬间表现,对进一步揭示把握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和本质;了解掌握瞬间表现难度;抢拍和抓拍好最佳形象瞬间和决定性瞬间;全面提高新闻摄影采访和艺术摄影创作质量,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新闻摄影与瞬间…  相似文献   

7.
倩男 《出版参考》2007,(6X):24-24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奔涌以及出版体制改革的加快,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出版要求编辑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全神贯注地“静态”审稿的修养以外,还必须努力变得越来越“动”感十足。具体而言,就是要静中求动,必须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动”足脑筋,下够功夫。  相似文献   

8.
戴邦同志说过,新闻是姓新的。“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的概念,它是新的,快的;一个是内容,它是新鲜的,人民关心的重要事实。”由此可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的重要。首先要树立嗜新意识。嗜新,就是极端地喜新厌旧,对新生、新鲜、新奇的事物嗜之如命,而对旧闻、套话、陈词、滥调深恶痛绝。极端地喜新厌旧,是创新意识强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精心追逐内容是第一次出现的事物,传递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第一信息”,时效上是第一个报道的,道理上是第一次阐述的……这些结合起来,就构成…  相似文献   

9.
《新闻导刊》2008,(2):24
在报纸版面设计中,应将版面"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一、版面的"动",是指版面要不断变化。变化不是内容上的而是形式上的。有的编辑把版面的形式比做产品的包装,这种比喻是对的。商品的包装在吸引消费者的时候。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换脸"。同一种产品,在两三个月里就换一次脸,  相似文献   

10.
陈丽娜 《大观周刊》2011,(49):101-101
“内容”指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物、资料、数据等。“充实”指丰富、充足的意思。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多的高质量的材料彰显文章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内容充实既是对文章内容选材的要求.也是对表达手段的要求.是要求文章血肉丰满.内容具体。  相似文献   

11.
高考中议论文具有以下要求:一是要会写多种命题形式的议论文,二是要贮存多方面的议论话题的资料,三是要善于用辨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四是能恰当联系实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五是能简明扼要的议论一个问题。这些特点都离不开对所述的问题的概括。 拿到题目,我们应该怎样去想呢?这是同学们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常常遇到的困惑。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对所给材料进行概括,二是根据论点进行正确的联想。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较差,制约着同学们对材料的准确审视,因而不能将生活中的材料准确的提取出来。 本章主要谈谈怎样进行概括。 一、田括的方…  相似文献   

12.
风光摄影(这里仅限自然风光)要真实地反映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就一定要艺术地把大自然景象生气盎然的特色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缩小立体的、活动着的自然景象与平板的、静态的摄影画面的差距,使人们从摄影画面上也同样能领略到自然景象的那种活动感、生气感。这是一对动与静的矛盾,需要通过动与静的艺术处理的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对丁哲学家来讲"动"与"静"是一种有趣的辨证关系.在他们看来"动"与"静"是事物相互依存的两种状态,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物理学家来讲,他们坚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于出版物设计者来讲,"静止"的作品赋予"动"的生命,他们认为,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设计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要求我们在采写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回顾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几乎每次都了解到不少情况,掌握到不少材料,但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认识、分  相似文献   

15.
石伟 《新闻天地》2002,(6):41-41
报纸版面要富有变化,有变化,版面才能避免单调、呆板,才能生动活泼,丰富而有层次感。在版面设计中,对比的运用则是为了变化,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识别,主要是靠对比实现的。虚实、大小、动静三大对比关系的运用是对比在版面设计中最常用的重要手段。一、虚实对比虚实对比,是一切构图艺术中都必须精心处理的一对基本矛盾,例如中国技法,就非常强调"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讲的就  相似文献   

16.
观点加例子,这是不少通讯员在写消息时常用的一种手法。用这一手法写出来的消息,不是内容单薄,就是呆板老套,看后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类消息究竟有啥毛病?毛病就出在缺少概括上。何谓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写消息离不开概括。有了概括就使一篇消息既有骨头也有肉,既有点上经验也有面上成果,显得丰满厚实,简洁明快。概括,宛如衬托红花的绿叶,它能给消息增许多色彩。写消息时究竟如何概括呢?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概括新闻事实。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新闻事实并非都是一个个完整…  相似文献   

17.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具体、形象、准确具体。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一位通讯员送来一篇报道,题为:《豪华型窗帘床罩的魅力》.他从南京路上海帐子公司窗帘、床罩用品柜台写起,写到生产这种窗帘、床罩的苏艺窗帘绣品厂访问,厂长在会客室里接待,后面一路写厂长介绍的内容,诸如绣品用的是特丽纶面料,厂里引进了日本生产的电脑绣花机,产品质量好,出口到美国等国家,等等.文字通顺,但因为是枯燥的介绍,所以报道显得沉闷,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反复阅读这篇稿子,觉得内客好,值得报道,但写法不好,需要修改.我对他说:“你既然到过厂,干吗不去车间现场看看,从现场写起,把厂长介绍的材料穿插进去,做到动静结合、以动带静呢?报道完全可以写得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奔涌以及出版体制改革的加快,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出版要求编辑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全神贯注地"静态"审稿的修养以外,还必须努力变得越来越"动"感十足.具体而言,就是要静中求动,必须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动"足脑筋,下够功夫.  相似文献   

20.
论提炼主题     
写东西,大概都有个提炼主题的问题.高尔基把主题列为文学的三要素之一.列宁对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也很注重主题.他在办《火星报》时,编辑部对每个重要主题都进行详细的讨论.主题是新闻的灵魂、统帅.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现形式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等,都是围绕突出主题的要求决定的.我在当记者、编辑工作中感到,提炼主题,可以分为三层意思:抓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