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郑愁予作为见证并且经历了台湾历史悲剧的现代派诗人,抒写乡愁自然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愁始终是郑愁予诗歌中不灭的精魂。它不仅指地理空间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的、时间的乡愁。  相似文献   

2.
李星阁 《现代语文》2007,(10):59-59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为他的诗歌,余光中素有"乡愁诗人"的盛誉。  相似文献   

3.
王英 《文教资料》2012,(16):61-62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读一读,背一背,对诗歌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涉及。对此,作者以顾盛红老师的《乡愁》为例,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乡愁是诗人写作的动力,亦是写作的归宿。现代文明使个体存在不断被科技标准化、行为模式化,城市的同化与复制本性让生命个体限制在越来越狭小单一的困境里,面对人文精神的失落,生命的行走性此时显示出强大的能量,生命个体的特殊性,创造性与体验性于时空的行走过程中展开。诗人就是时代中的行走者,他们在还乡的旅程中普遍怀有一种难以言语的焦虑———乡愁。他们以乡愁为血肉,通过诗歌寻找家园,用诗歌来宣泄心中的思恋与苦痛,用诗歌来获得心灵还乡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乡愁主题是打工诗歌版图中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探讨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打工诗人眼中的故乡是对农耕文明经验的累积与继承,那么打工诗人在进城打工之后所面对的就是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生存、自我归属以及身份认同等一系列问题。在两种社会文化价值碰撞中,故乡成为联系诗人肉体与灵魂、梦想与现实的"桥梁"。"乡愁"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工诗人创作的源泉,同时也汇聚成一部记录社会变革与反映农民工心路的"史诗"。  相似文献   

6.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7.
作为台湾现代派诗歌代表的洛夫,其乡愁诗展示了一种漂泊和放逐的生命观和宿命感。通过对洛夫早期和晚期的乡愁诗歌作一对比观照,我们发现洛夫前后的乡愁诗呈现了同中有异的美学形态,而这都是其文化身份的嬗变对其乡愁诗歌的影响:文化乡愁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反过来导致文化乡愁的泛起。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台湾诗人席慕容的诗歌进行了赏析性评论,通过具体的剖析,认为席慕容诗作的主要内容是歌咏青春的惆怅、爱情的美好、浓郁的乡愁、并以一个“爱”字贯穿其全部诗作。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代乡愁诗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由于政权的长期对峙,人为的隔绝,使大陆去台湾的诗人纷纷写作乡愁诗以寄托情怀.这些乡愁诗的意象纷繁,各具特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阻断的意象,穿越的意象和寄托的意象.这三类意象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些意象有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和改造,更有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从中可以看出台湾乡愁诗对新诗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偌瓦利斯说:“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求家园。”那么有着相似经历的两位诗人,是不是用诗歌阐述了一种叫做“爱国”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些诗中",明月"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写到"明月"的地方多达300余处。我们从这些咏月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孤独和苦闷正是其中的主旋律。因此他借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失望以及乡情和友情,在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文章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余光中乡愁诗的丰厚内涵包括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二、乡愁诗的审美特色为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奇特组合的语言张力,诗与歌联姻的律动谐美。三、思想意蕴的超越意义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中年自请来颍州为守后,便把颍州定为终老之地。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诸多思念颍州,表达归颍愿望的诗作。颍州的魅力是欧阳修思颍的显性层面。思颍实际上就是思隐。对故乡缺失的家园情感也移聚到对颍州的思念中,思颍又是思家。归隐情怀与家因情感最终共同融注到思颍之中。思颍是对宦海风波、现实无奈的远离,对宁静淡泊而又自由稳定的精神家园的寻找。激发欧阳修寻找精神家园的因素即他的人生悲情,其现实来源有三:健康状况的衰退、政治理想的失落以及亲人故交的零落。  相似文献   

14.
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 ,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文章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余光中乡愁诗的丰厚内涵包括 :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 ,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 ,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 ,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二、乡愁诗的审美特色为 :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 ,奇特组合的语言张力 ,诗与歌联姻的律动谐美。三、思想意蕴的超越意义 :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 ,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苏轼的一些以屋舍、菜圃为题材或为意象的诗文中,体现了浓厚的家园情结。苏轼家园情结中的"家"包含了故土之家、安身之家、归隐之家、亲情之家等元素,它们交织在一起,既让诗人纠结难解、矛盾一生,又为诗人的归家趋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大地”与“太阳”作为两大元素,构成了海子诗学坚硬的底座。早期,海子在生命的“远游”与“归乡”的冲动中谱就了有关大地的诗篇;后期,他裹挟着粗糙的生命直入“太阳”的烈焰,从而成就了有关太阳的华章。从“大地乌托邦”到“太阳弥赛亚”,处处流溢出海子直面深渊的迷情。这种迷情就是现代语境下的浪漫灵知。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笔下有许多内容上与"雨"相关的诗歌,这些咏雨诗既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雨的多姿多彩,又融注了诗人特有的感受、体验和情绪。这些情感的生发过程主要有三种情形:因雨而喜,对雨而愁以及值雨而赏。  相似文献   

18.
姜夔词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运用“月”意象进行传情达意的,与文学史上同类意象的词作相比,白石笔下的“月”意象在表现思乡、怀远、哲理之思及高洁之志等文化意蕴时,独具清冷风韵。这种“冷月”风格的形成与姜夔的性格及经历、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及词作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岑参在两次出塞期间,留下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怀乡诗。他的乡思源于羁旅异乡的经历,并在功名无成的现实中得以强化,具有浓烈、挚切、基调明朗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表达乡思之情,岑参借用了“陇头水”、“望乡”的意象,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周熠的诗歌创作由咏物诗、怀乡诗、记游诗三部分组成,它们是周熠情感和人生阅历的结晶。尤其是他的怀乡诗更是周熠远离故土,思乡、恋乡情感最为强烈释放的结果。其主题意蕴表现为周熠对故土的眷恋、对“根’’的认同。周熠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结构短小、精巧,语言质朴、自然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