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曹大中同志从一九八三年以来不断发表文章,否认屈原是爱国诗人。他在《<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中,列举五条理由说明先秦时代的人们包括屈原根本没有爱国观念。他说,在先秦时代,人们的意识中“并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与区别,因此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先秦古籍也“均未谈到爱国这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经》的阅读理解,发表过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现就《论语》中的有关言论择要介绍如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中全部诗篇的意义和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提要〕孔子概要指出《诗经》的主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郁而不哀伤。”〔提要〕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适当,符合中庸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见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屈原《渔父》用此句时,“我”作“吾”)教材注释为“出自屈原《渔父》”。疑非是。屈原《渔父》引此句,其意含蓄,有保持清白纯正之意。而《孟子》则借以赞美沧浪之水清冽见底。吴伯萧引用此句亦借以赞美泉水清冽,不仅可以用来浇菜、浇果树,还可以“用来洗头,洗衣服。”且用比衬手法,说“这比沧浪水还好”,看来,作者是从《孟子》中引来的。  相似文献   

4.
《孟子·离娄章句下》有这么一句话:“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杨伯峻《孟子译注》译为:“孟子说:‘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杨把“不为已甚者”理解为“不为已甚之事者”,即“不干过火事情的人”,是“者”字结构作判断句的谓语。此说可商。一、犯了增字解经的忌讳。二、对原文句法结构的理解,与实际不符。原文是一个表否定的叙述句。  相似文献   

5.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韩愈《师说》开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大学、中学和其他选注本均释“受”字为“通‘授’”或“同‘授’”。我认为这样注解是不妥的。这里的“受业”应是“援业”之误,应予改正。“受业”不同于“授业”。早在先秦就有“受业”的说法,即学生从师学习之意。《孟子·告子下》载,曹交对孟子说:“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说的是曹交想在孟门当学生从师学习。《史记》多次用“受业”。《孟子苟卿列传》叙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在  相似文献   

7.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8.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表达艺术关耳孟子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系孔子嫡孙。孟子一生推崇孔子,继承宣扬孔子仁政思想,某些思想且有发展。他孜孜以求,致力发展儒学,被后人称为儒家的“正统”...  相似文献   

10.
汤炳正先生在《文史》第一辑所发表的《〈屈原列传〉新探》,是一篇好文章。它解决了我平素对《屈原列传》的不少疑团,也减少了我对屈原研究的一些困难。不过其中有的地方我认为还可以斟酌。现在提出来就正于汤先生及屈原研究者。汤先生认为刘安《离骚传》被进《屈原列传》的,就今本《屈原列传》说,一是“离骚者犹离忧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一是“由‘虽放流……’到‘……岂足福哉’”一段。关于前一段的意见,留到后面再说,关于后一段的“虽放流”之  相似文献   

11.
“莫属”的“莫”不是副词严浩《一“非”障目》(《咬文嚼字》)1997.2)中说,“非洲人莫属”,当为“非非洲人莫属”。此话准确无误。文中有两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严文说:“‘莫属’是文言用语,常和‘非’一起,构成‘非……莫属’的格式。”此说不妥。这种格式当为“非……莫”。《史记·屈原列传》:“以为非我莫能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假  相似文献   

12.
先秦1 填空题1)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的两位大师是春秋晚期的和战国中期的,他们的许多言论被后人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4 )孟子提出了“”说和“”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5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所以忘蹄;言者所以,而忘言。”6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  相似文献   

13.
<正>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选读部分,选入《孟子·梁惠王下》一段文字: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个论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明·李贽说:“三个字便讲了一部《诗经》(《四书评》).人们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诗经》的认识,也是孔子对诗歌的认识.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孔孟,虑学者读诗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相似文献   

16.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一文,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优秀散文。寓意丰富,文情并茂。通过孔子与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兴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和态度。 关于这篇文章有一个问题一直是历来争论的“热点”,就是:孔子为什么“与点”? 对这个问题,前人争论颇多,但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探讨。 所谓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认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与点’。” 另一种从消极方面来理解,认为“这是曾晳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引退避世思想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笔者认为,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理解还不够全面,而应该联系孔子的美学思想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为政》篇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的训释自汉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出现了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一说认为“其”字指代父母,此句应训为“儿女只担忧父母之疾”;一说认为“其”字指代儿女,此句应训为“父母只担忧儿女之疾”。前一说不符合先秦古文的语法规则,亦不符合孔子的孝道思想,而后一说才是此段话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文汇读书周报》近日发表一篇批评文章指出,余秋雨在《寻觅中华》中说:“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他断言屈原的爱国,爱其所在国——楚,是站错了“速朽性”的队,如果身在楚国的屈原去爱统一中国的楚之敌国——秦,就站对了“永恒性”的队了;这才能称“爱国”。  相似文献   

20.
一、“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是被孔子召见而非主动拜见《论语·季氏》(高语三册)中“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横线处《教参》译为“冉有、季路去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