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从“选材”、“心理动态”、“女性化特色”和“语言内容”四个方面论述了张欣小说的都市化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是金庸武侠小说重要主题之一.金庸小说突破了以往传统武侠小说中过分强调汉民族本位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用一种现代视角来看待民族斗争与民族交往,力图在矛盾和摩擦中寻求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相互支持,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间的交流与借鉴,体现出一种民族平等、民族融合、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念,具有一种独立的现代精神.本文立足于金庸小说文本,通过异族部族与汉族集团、异族统治者与汉族统治者以及超越民族界限的英雄与平民即萧峰与韦小宝这三个层次关系的比较。具体分析阐释金庸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民族平等融合的观念.金庸把民族问题上升到更为广阔的高度,着眼于整个世界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民族与民族之间也要相互协调相互协作,避免发生战争,超越了一般的民族和国家界限,在令天看来更有其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商业化的发展使城市小说创作成为当今学生机蓬勃的生长点。河南城市小说作家创作更接近学的责任感和作家的社会良知。但是河南城市小说创作还处在初创期,在传统明与现代都市化的认识、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相似文献   

5.
小说漫谈     
文学能安慰灵魂,挽留生命,使现实生活中无缘接触、体验的东西成为我们生命中幻想,感动的一部分。中国小说偏向趣味性,自清末以来,人们在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接受了现实主义,通过小说对社会进行宣判,宣传新的思想精神;西方强调小说的虚构性,重视小说是否具有阅读性。小说有出名与不出名之分,还有可转述和不可转述之别,但都可带给我们许多人生况味的体会。现在小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出现了消费性小说,实际上这是市场经济还没充分发育的一种现象。但从趣味、休闲的角度去读一些书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武侠、言情,但我们还要读一些更好的作品,使我们在精神情感和体验人生方面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2003年的《收获》小说,体现出了四大走向:一、本土化的宏大的民族寓言重新成为作家们执著开拓的母题。二、先锋作品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更全方位更多层次的关注与阐释,对于人性的追求趋向于肉体与神性的统一。三、弱势群体与弱势心灵成为这一年度的新话题。四、对汉语写作的强调和作家创作源泉干涸的境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日本汉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小说是日本小说中一个独特的类型。它们是日本小说作家以汉字为叙述语言,描述日本本民族故事、反映日本人民民族感情的一种独特创作。多年来,由于这种小说形式上的“汉化”和内容上的不相一致,致使它们同时被排斥在中国和日本小说的研究视野之外.其面貌不为人所知。事实上,它们虽然从学疆域划分的角度上属于日本,但无论其语言风格、体形式,还是小说旨趣等等,它们又的确深受中国小说的深刻影响,甚至是自觉模仿。这一切,显示了处于化强势地位的中国小说对域外小说强大的影响力,及其在学交流中不可取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说现代化包括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要求。孙犁的诗意小说,富于诗意地表现抗战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气质,用诗笔深化对民族解放战争年代妇女入情美的表现,显示了自身的独创性。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进步的内容的有机契合使得诗意小说真正进发出强烈的光彩,大大推进了小说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民族意识”是考察金庸小说的一个重要角度,金庸小说描写和展现了民族斗争画卷、民族正义斗争、反对民族霸权、塑造民族英雄、汉族化反省以及反战和平的大同理想等。金庸小说在民族问题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都是罕有匹敌的。  相似文献   

10.
立意的深远、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性等,使鲁迅的一些小说成为传世文学,这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阅历,重视艺术的表现尤其是他的高度的民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密切相关的。世纪末的小说,创作时由于缺少历史的高度,或成就一个方面,使当代文学难于久传后世,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使文学变味,更是传世之作的创作追求偏离方向。汲取鲁迅创作的给养,辛勤于艺术的耕耘,才能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出现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1.
惠特曼和郭沫若在对民族题材的运用和诗歌形式创新中完成诗歌“个体自我”向“民族自我”(“国家自我”)的转化,升华为一种“普遍自我”。惠特曼以美国作为投射对象,以第一人称“我”热情讴歌美国精神,在诗歌中完成自我身份构建。郭沫若诗歌应和“五四”的时代精神,高扬人的个体性,坚持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对祖国的热爱,把“五四”个性主义的时代精神在作品里成功地反映出来,由此给郭沫若的新诗带来了奔腾豪纵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它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同样也是文化、艺术等国家软实力的呈现。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综合艺术形式,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影创作与国家形象的"自我"与"他者化"构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电影构建国家形象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以"自我"构建为主体,二是从"他者化"中寻求自身的完善,三是强化民族心灵史与社会生活史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应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与自学能力。文章从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出发,分析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从结合助学系统教学、注重读写结合、注重个性阅读等方面阐述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Foucault’s discourse-oriented theory, his explanation of the power–knowledge relation, his notions of technologies of domination and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nd the Foucauldian critique of the assumed neutrality of education and school counseling. The theory that we shall seek to elaborate here puts considerable emphasis on Foucault’s theory of power, his notion of discourse, his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ity, and his analysis of how power relations and discourses shape processes of ethical self-constitution.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tudy converge with Besley’s prior research on Foucault’s analysis of education, his theory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ower, his non-essentialist conception of identity, and his emphasis on the centrality of truth in relation to the self.  相似文献   

15.
The idea of finding Foucault first looks at the many influences on Foucault, including his Nietzschean acclamations. It examines Foucault’s critical history of thought, his work on the orders of discourse with his emphasis on being a pluralist: the problem he says that he has set himself is that of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discourses. Finally, it addresses his work on the culture of the self which became a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question for Foucault later in his life as he investigated the historical form of relations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truth in Western philosophy since Antiquity and how philosophy as an activity taught about the care of the self. The conclusion suggests some ways that students might approach his work as they proceed in finding Foucault and their own selves.  相似文献   

16.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活动。如今,人们把教育看成是终生过程,在我国的教育理论界,虽然对自我教育有了相当的重视,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如何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实践上仍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立足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对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力度;重建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注重现代化转型;在全民健身、学校教育、村落民俗文化旅游中寻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aptures a national curriculum maker’s experiences of revis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outh Korea. A self‐stud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make known the chairperson’s experiences concerning the various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revising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to offer previously unseen insights afforded by the curriculum maker’s personal reflections.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offer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four challenges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maker encountered: (1) personal obstacles encountered as a young female chairperson, (2) environmental obstacles encountered as a marginally positioned chairperson, (3) professional obstacles faced as an innovative chairperson, and (4) institutionalized obstacles related to being named the official chairperson. In this self‐study conducted in the narrative inquiry tradition, several important findings emerge about the nature of curriculum making and how curriculum making transpires at a national level.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文革灾难,北岛进行了深沉睿智的反思,对灵魂发出拷问。这种带有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始终贯穿着自我。自省使自我的价值在历史背景和人格力量中显现,彰显了个体"主体意识"。其诗歌在主体意识支配下发生了历史性跨越,充分显示了北岛是一个真诚的、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是一位以人为本、充满理性色彩的诗人。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有三个要点:一是民族的意识感情,二是由这种意识感情生发,升华而来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三是在上述两点激励,推动下进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运动。更简明地说,民族主义就是民族自我意识的现实表现。而民族自我意识,就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感情和看法。民族自我意识的发生要以他者的出来为前提,没有甲民族,就没有乙民族,反之亦然。民族间主观性很强的区别和差异意识,形成了民族自我意识的两种基本形态,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卑感。19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逐渐产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既然是意识,那么它就是存在于民族成员的思维中的东西,而这种自我意识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才能为人所感知并发生社会作用,才能成为现实的民族主义。民族自我意识的现实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民族自我意识诉诸于文学艺术方式,就造成文学艺术作品;民族自我意识诉诸理性表达,就成为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自我意识的行为化表达,就是民族主义政治,社会运动以及军事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