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嘎 《西藏科技》2007,(2):59-63,23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许多对沙尘天气的研究,有了诸多的成果.但对西藏沙尘天气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利用日喀则地区5个站点近44年的地面资料,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日喀则地区大风、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总的演变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减少.日喀则西部地区的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多于沿江和南部边缘地区.本文还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沙尘天气出现前地面、高空要素变化特点的分析,得出预报沙尘天气的粗浅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13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发生的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阿拉善高原,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发生频数的最大值分别为46d/年、123d/年、100d/年。近30年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但呼和浩特沙尘暴天气增多,海力素扬沙天气和浮尘天气发生日数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亚飞  康慕谊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2008,30(7):1115-1121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表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锡林浩特市1981年~2010年沙尘资料,分析了近30a沙尘(沙尘暴和扬沙)天气日数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沙尘天气正经历一个明显的高发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沙尘天气的日数明显减少,尤其是90年代的1991年~1997年连续7年未出现沙尘暴天气,锡林浩特市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3月~5月)。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1971年至2010年发生在西藏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资料的高空资料和地面资料,初步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西藏沙尘天气冬、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很少发生;近40年来,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呈减少趋势。高原上存在大片的流动沙丘和大片荒漠化土地为西藏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利用沙尘天气个例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地面气象要素和高空环流特征,发现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500hPa强锋区、地面温度、气压、湿度是沙尘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对二连浩特地区的降水量、气温、大风等气象要素变化和生态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本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次年际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气温明显升高、大风沙尘天气较多是造成二连地区干旱、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73年—2021年春季和夏季的逐年、逐月高影响天气(包括高温、大风、沙尘暴、雷暴、降雨、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论显示:从年际变化看,1973年—2021年内蒙古地区高影响天气中年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大风日数、年雷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上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降雨日数、年沙尘暴日数有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月际变化看,高温日数、雷暴日数、降雨日数、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月,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最多的月份为4月;从空间分布看,高影响天气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偏西地区、东部偏南地区、中部偏北地区;从突变检验看,高温日数突变年份为1996年,且之后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大风日数在1990年后呈现显著减小的趋势,但其发生突变的时间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降雨日数存在突变性,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5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88年、2013年;雷暴日数突变年份为1994年,且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减小趋势;沙尘暴日数1979年至今减小趋势十分显著;从Morlet小波分...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9.
山南市冬春季节沙尘天气出现日数来看80年代为高发期,90年代开始减少,到21世纪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南部、西部地区9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年份没有出现沙尘天气,从分布上看影响最大的地区为沿江一线,特别是沿江中段的贡嘎、泽当、扎囊等地,为冬春季沙尘天气的高发区,南部和西部沙尘天气影响较小,南部错那没有出现过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最常发生在春天。气象学上,它被定义为强风吹起地面大量沙尘,使地面能见度小于1Km的强沙尘天气。依据地面风速和能见度的大小,由弱到强,沙尘天气又依次区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及强沙尘暴几种。沙尘暴在各地区常有不同的俗称,在我国西北及蒙古国称强沙尘暴为“黑风”,称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巴彦淖尔市1991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的沙尘天气过程特点从环流背景、传输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近30年巴彦淖尔市沙尘天气呈波动减少趋势,北部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率高于南部,春季最多,占比70%;2021年沙尘天气频发、时间早、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出现近10年最强沙尘暴和近30年第二...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期间,每年3~5月份沙尘暴发生日数、降水量、大风天气日数及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在近46年沙尘暴爆发平均日数为7.2天,最高沙尘暴日数为22天,变化规律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沙尘暴爆发日数与前一年冬季和当年春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风日数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3.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06年3月26日~27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锋后大风是沙尘的主要动力,前期持续增温使得低层大气不稳定层结,中低层强的上升气流及低层辐合,为沙尘暴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何沙尘从非沙漠地区扬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当冰雪消融,春回大地之际,我们的首都北京往往会出现令人扫兴的扬沙或沙尘天气,这是沙尘暴在作怪。沙尘暴也称沙暴或尘暴,是一种由狂风携带着沙粒或尘土(或二者皆有)长距离飘扬而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中国西北地区是中亚沙尘暴高发区的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地区每年沙尘暴日数达30天以上。沙尘天气自古以来就有,而且影响范围很广,从蒙古高原扬起的沙尘可以席卷华北、东北、朝鲜半岛,跨越日本和太平洋,甚至影响到北美大陆。我国长江以北几乎所有的地区都不同程度遭受沙尘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产生沙尘天气需要两个主要条件:大风天气;地表裸露且干燥。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地表泥土解冻,加上这阶段降雨又少、天气干燥,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裸露的疏松土质一旦遇到大风,就会卷起尘土,形成沙尘天气甚至沙尘暴。以北京为例,每年春季,北京地区容易遭受蒙古国及我国内蒙古、西北等地区输送来的沙尘影响,这也是北京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蒙古国沙漠化地区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2018年春季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两次降水、大风沙尘过程,得出:冬季和早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植被稀疏,春季则易出现沙尘天气;蒙古气旋是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东北及东南象限多以降水为主,西北及西南象限多以沙尘为主;两次过程均伴随大风天气,沙尘暴均发生在西南风转向西北风且风速明显增大时;两次过程均存在混合层;850hPa与900hPa之间的温度差动平流决定雨雪相态的性质,且850hPa温度≤-4℃。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4年~2018年5~9月青海地区50站A资料和地面灾情报告资料,分五个区(青南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统计青海高原强对流个例,分析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冰雹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冰雹高发区,但直径较小,主要为弱冰雹;雷暴大风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雷暴大风高发区,五道梁是极值中心。(2)时间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近年有多发趋势,集中在7~8月,70.9%的站次均发生在16:00~24:00;冰雹近年来呈现逐渐减少趋势,极值出现在6月,91.4%的站次均发生在12:00~19:00。雷暴大风具有三峰型,主要活动在5~6月,89.1%的站次均发生在13:00~19:00。(3)对比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高原冰雹、雷暴大风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不同于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降雹峰值出现在6月,呈现单峰型。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基本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一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属于蒙古冷槽型,强冷空气的堆积及爆发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涡度平流变化、高空急流的发展也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青海湖环湖地区的海晏、刚察、共和、天峻四站1961~2008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共和略有减少,海晏、刚察、天峻略有增加。大雨、霜日、春旱事件呈增加趋势,大风、沙尘、雷暴、冰雹事件呈减少趋势。气温与大雨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沙尘、早霜存在明显的负相关。雷暴与大风、雷暴与冰雹、大风与沙尘存在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锡林郭勒盟地区1981年~2015年春季(3月~5月)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日数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沙尘暴天气出现的地理分布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基本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从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可以看出沙尘暴年际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35年间出现了3个高发期,即2001年、2002年、2006年,从2007年开始总体又呈递减趋势。从月变化来看,4月份是沙尘暴最频发的月份,5月次之,3月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