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第一先生”“在家是我说了算”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丈夫绍尔.为人严肃认真.在学术领域颇有成就。但他平日沉默寡言,不喜欢在公众场合露面,对媒体采访也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2.
1.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因“爱人”在英语中是指“情人”,俗称“相好的”。所以,香港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相识人,总是说:“他是我的先生”或“她是我的太太”;称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时,也是“您的先生”,“您的太太”。  相似文献   

3.
清颖 《新闻世界》2008,(6):41-42
德国“第一先生”:“在家是我说了算”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丈夫绍尔,为人严肃认真。在学术领域颇有成就。但他平日沉默寡言,不喜欢在公众场合露面。对媒体采访也是敬而远之。即使在默克尔当选总理之日。绍尔仍然沿袭了他一贯的低调作风——通过电视观看了选举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电话中两次预约采访冯健先生,正碰上他在赶写一篇东西.他说:过几天再谈吧!曾经约过一些文艺界人士采访,听到的回答不少是“今天有会”、“明天有活动”之类的回答.而冯健则在“闭门盘货”这使我感到新鲜.离休快九年了,冯老依然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兵”的本色吧.  相似文献   

5.
他“几十年来坚信社会主义,忠于党,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硕果累累”“在广播战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蒋孙万追悼会悼词文章纪念蒋孙万先生,我不是最有“资格”的。蒋孙万先生有许多优秀的门生弟子,我不在其列。他是广播新闻战线上的老将,我只是一名新兵。我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曲折,那许多含泪的故事并不浪漫,对他来说不会忘记也不愿提起,尤其是对下一代。不仅如此,他搞采访,我搞编辑。他采访匆匆,我埋首编辑。只是从他发来的报道中,稍知他的行踪。  相似文献   

6.
走过川藏线     
一个记者,在他(她)的采访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许多层次的题材及人和事。然而,真正能让他(她)永远不能忘记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动的采访对象并不多。《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就是这样一个题材。“采访川藏线上的军人”是我台在1996年7月就拟定好了的计划。这年八·一前夕,我们到位于四川稚安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兵站部汽车二十团采访一位军嫂。这位军嫂的丈夫就是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他由于腋下淋巴癌不  相似文献   

7.
师恩若水     
《全国新书目》2023,(7):53-55
<正>本书是作者的个人随笔集,也是他横跨50年的人生故事集。书中将“冷幽默”一以贯之,读来令人感动与唏嘘。他通过那些在他生命里留下珍贵记忆的家人、朋友、师长,以及生活里的柴米油盐、吃喝玩乐,勾勒出一幅有趣的精神家园画卷。我的师父是李金斗先生。在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师父不但要对徒弟的艺术负责,对徒弟为人处世、道德品质方面也要做约束,  相似文献   

8.
著名漫画家叶春旸先生是一位勤奋的漫画家。他创作了很多优秀漫画作品,有的作品令人经久难忘,虽然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过去了,但他的某些作品仍被广大读者和同行津津乐道。“谁来画龙呢?”就是其中的一幅。这幅作品堪称老叶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10,(5):1-1
年前去台湾做新闻交流,采访了“监察院”院长王建煊。他说台湾媒体过度意识形态化,同样一件事,有些媒体说是黑的,有些则说是自的,他海外有些朋友相隔几年后回到台湾,感觉“日子不能过啊”。  相似文献   

10.
郑健 《军事记者》2008,(7):49-50
这个“老调”应该“重弹” 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萨空了先生提出:采访决定写作。持同样主张的陈克寒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献给敌后青年记者》一文中说:“从一般原理来说是内容决定形式,那么从新闻观点上出发,便应该是采访决定写作。”他是“采访决定写作”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广播通讯《一位石油工人的妻子谈她的丈夫》,是写石油工人毕国强舍生忘死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崇高精神风貌。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去写这位闻名于胜利油田的英雄人物,而是让大家倾听他那位快嘴直肠的妻子对他的种种“埋怨”。采访是在毕国强的家里进行的。通讯中没有油田沸腾战斗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当了几十年记者,还真的对记者的“身份”问题有点儿模糊。有人说“记者是官”。君不见,个别记者下去采访,当地领导没有接见或陪餐,没有小车接送,他就说人家小看了自己,大发牢骚甚至不辞而别;采访会议,主人出于礼貌也请记者讲几句话,他便毫不容气地对人家的工作评头品足,天南海北胡扯一通;还有的“拉大旗,当虎皮”,开口是某市长怎么说,某书记怎么说,俨然一副“天子近臣”姿态;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逼供讯”,象法官审案犯一般,老喜欢居高临下,威风  相似文献   

13.
司徒汉帮助我采访八九年初,我在《歌剧艺术》编辑部工作时,采访过一位英藉华人音乐博士——何士能先生。当时,在旁作陪的有何先生的表哥司徒汉先生,那是我第一次认识这位“大指挥家”。作陪的还有何先生的表姐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司徒璧双女士,她和司徒汉是堂宗兄妹。席间,司徒汉先生没有一点指挥家的架子,当我听不懂何先生的广东土话时,他和璧双轮番当我的翻译。何士能先生谈及中国音乐在英国的地位时,一些音乐领域的术语和专业名词诸如“头紧腹圆尾轻收”“打击乐”等等时,司徒汉先生还借助于手势为我解说。采访即将结束,司徒汉先生告诉我,他的夫人顾葆瑜女士也在歌剧院工作,是位“女高音”。可惜的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产业报赴欧采访团成员,1999年8月间,我随团采访了法国共产党报《人道报》。 《人道报》创刊于1904年,是法国工人运动的斗士让·若莱士先生与左翼人士共同创办的。创刊词《我们的目标》开门见山标明“我们的宗旨是──为人类服务”。 让·若莱士先生亲自写的创刊词的手迹真品陈列在《人道报》社办公大楼一楼大厅的玻璃柜中,来报社采访参观考察的人和《人道报》社员工经过此处无不肃然起敬。1914年一战爆发,让·若莱士先生在一个咖啡馆被暗杀。为纪念他,《人道报》社当时所在的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我们的目…  相似文献   

15.
这一期《出版史料》用了亚东图书馆出版物的几幅封面设计作彩色插页。这几幅书衣,采自学林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该书是依据长期在“亚东”从事编译工作的汪原放先生的遗稿整理,于1983年11月出版的,初版书名为《回忆亚东图书馆》;重印时为突出“亚东”与陈独秀的密切关系改现名。至于这些书衣照片的原出处,则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亚东版图书。  相似文献   

16.
雅子 《新闻三昧》2003,(8):56-56
接待完台湾《中国时报》的老朋友,李小可先生在他的可创艺苑接受了笔者的采访。早就听朋友说,李小可先生对人,对艺术都非常真诚,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小可”。今天近距离接触,果真如此。这使我们的谈话在平和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小可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四子。他从小耳濡目染,十分热爱绘画。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入伍当了6年兵。1968  相似文献   

17.
在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奖结束之后的一天早晨,我们来到了红霞公寓吴阶平先生的家里采访。吴阶平先生的书房兼客厅很简朴,但却溢满了书香。房间的左侧并排放着三个大书柜,右侧是一个书架,靠窗放着一张大写字台。方茶几上一盆绿色植物给书房平添了几分春色。然而走进房间后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还是那一幅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国画,显得那么凝重,那么引人深思。吴阶平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学部委员,在国内外医学界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我国医学界的权威之一,尤其在泌尿外科的研究及发  相似文献   

18.
赵启正先生做了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有“中国政府公关总管”之雅称。他卸任后就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向世界说明中国”仍然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近来看到他几次谈话,坦承中国媒体同世界主流媒体的巨大差距,中国对外传播存在着严重的“赤字”。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传播学者程曼丽博士的新著《国际传播学教程》,我拜  相似文献   

19.
6月9日,记者采访了拥有10几年存储销售主管经验的IBM全球存储销售总裁Jeff Barber先生。他向记者介绍了IBM近期在存储业务方面的计划以及IBM在存储业务方面的战略部署及策略。虽然当今全球仍处于金融危机当中,但是Jeff先生认为IBM存储部门的业绩仍然可以说“令人兴奋”,不但在高中低端各个层面都有竞争力很强的产品,而且销售业绩也有出乎意料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不仅作诗著文轻车熟路、炉火纯青,而且他写对联的造诣也非同寻常。毛泽东少时就曾用“修身”对私塾先生出的“跃足”,从而免打手板心。1917年,毛泽东曾作过一幅泳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1913年春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拟过一幅浅显而十分贴切的对联,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