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由于不堪忍受异国他乡的种种民族歧视,怀着一颗救国、报国的赤子之心,于一九二五年六月毅然提前回国.一踏上国土,见到的是"五卅"惨案的景象,他满腔的激情一下子迸发了<醒呀!>、<七子之歌>、<爱国的心>、<洗衣歌>等一系列爱国诗篇.  相似文献   

2.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的抒情短制总给人明白晓畅、温馨谐和的印象,<箭与歌>亦不例外.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赋予<箭与歌>以"文本研习"的教学呈现形式,着实给人无处着手之感.朗费罗曾坦言:"我之所以能使大家感兴趣,不是因为诗中有什么深刻或新奇的思想……而是因为我描写了一种淳朴的感情."的确,仅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箭与歌>并不丰厚,也不复杂,甚至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楚.如果我们为迁就教材的编写意图,硬性地对<箭与歌>进行微言大义式的内涵解读,势必会使诗歌教学陷入索隐主义与解剖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4.
史挥戈 《科技文萃》2000,(11):137-138
1920年10月,21岁的瞿秋白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去苏俄考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11月7日,他抵达哈尔滨,参加十月革命庆祝大会,与会者"起立唱<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后来,他到了莫斯科, "差不多随处随时都可以听见",那时"苏维埃俄国就以这歌为国歌",瞿秋白才真正理解 <国际歌>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颖娟 《文教资料》2009,(25):20-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美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狗之歌     
母爱是人类、动物的天性,是伟大而永恒的.当我们读完前面的文章,再读<狗之歌>会给你的心灵带来震撼!……  相似文献   

7.
勇敢者之歌     
<正>面对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法拉奇说:"我感觉您似乎有一种优越感,少将,一种为人之上的优越感。"事实上,这种并不令人感到愉快的对话,贯穿了她作为意大利乃至全球最伟大的记者从未止息的采访。面对强权、战争、疾病、生死考验,她从不畏惧,以态度强硬而闻名。如果有什么令她生畏,她  相似文献   

8.
<嘹歌>是中国最长的民间抒情长歌,是壮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文章探索了<嘹歌>的采录翻译史和研究史,评介了诸家的论点.与彝族、傈僳族、侗族的民间抒情长诗,壮族的<达稳之歌>、<特华之歌>等抒情长诗相比较,论证<嘹歌>的抒情长诗特点,批评了"叙事长诗说"、"史诗说"、"文人之作流入民间说".论证<嘹歌>之抢救与田野考察民间传唱<嘹歌>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特点.探索壮语民歌汉译的"信、达、雅"和"达意传神"、"保持原民歌的诗意"等主张.  相似文献   

9.
常晓红 《考试周刊》2008,17(15):189-191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第三次创作的高峰.本文题为"解读",意从创作主旨、写作框架、语言风格三方面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0.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运用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效果.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入手, 阐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怎样表达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臧克家的<泥土的歌>的抒写成分非常复杂,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关于农民悲苦生活及艰难时世的诗篇.在这部诗集中,减克家也开始涉猎讽刺诗歌.通过文本细读及分析,我们发现<泥土的歌>并不是如很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一曲农村的"田园牧歌",或是农民的"颂歌".笔者认为, <泥土的歌>的"歌"字应回归其最朴素的原意,即作"诗歌"之意来解.相应的,研究界对<泥土的歌>的评价也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13.
刘星 《文教资料》2009,(24):20-22
一个原本在历史上被剥夺了语言权利的民族,在托妮·莫里森书写的这段历史中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实现了穿越时空的往返旅行,在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表面隐含了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真实.本文结合族裔文化语境考察<所罗门之歌>与<宠儿>中的文学原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作品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跋涉之歌>写于1989年,缘起于湖南电视台在1990年元旦举办的一个专题节目.湖南临澧县县诗人于沙(本名王振汉)受电视台之约写一首诗.诗人认为:人生离不开跋涉,时代离不开跋涉,惟有跋涉才能达到目的地.于是,便诞生了一首文质兼美的散文诗--<跋涉之歌>.  相似文献   

15.
最近,拜读了临海市哲商小学特级教师王金兰的专著<小学教学四十年>(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0余万字,分"为师篇"、"教学篇"、"科研篇"和"附录"等四部分.该书是从她40年教学经验中精选出来的体会文章、课题报告、教案述评及学生习作点评等.  相似文献   

16.
梁鸿的<五噫歌>是汉代文人诗中的名篇,清人张玉毂在<古诗赏析>中称赞其:"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此评揭示了<五噫歌>的二个动人之处,一是悲恸的情感,二是语气词"兮"与叹词"噫"在每句句尾的叠用.关于<五噫歌>的意旨,当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梁鸿"见到帝王的奢侈,嗟叹人民无尽期的劳苦"[1]而作此诗,"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王穷奢极欲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然而细细品味,三句虽在字面上似乎流露了对帝王奢侈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这表层次的意思未必就是诗歌的真正命意,或者说未必是诗人作诗的本意.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梁鸿的<五噫歌>的意旨应是宣扬道家的"任化"与"顺乎自然"的思想,反对儒家在功利目的前提下的欲望追求,感叹世人在这种功利追求中的执迷不悟.这才是梁鸿<五噫歌>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17.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的英雄史诗,长期以来国内研究稀缺.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 <熙德之歌>讲述的故事是一个连接式复合序列.从这个序列中我们可以发现史诗恒久的主题:征战和复仇,发现古代英雄的至上的荣誉观.  相似文献   

18.
崔普权 《科技文萃》2000,(11):138-140
"当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歌声在神州传遍的时候,雷蕾的名字也渐渐被人们所熟悉.尽管她从没有像歌星那样手捧一束鲜花,站在缤纷的舞台上向观众点头致意、向成千上万的歌迷们说声:"谢谢"以换来大家的掌声,但是,随着<渴望>的悠悠旋律,听着<编辑部的故事>、<便衣警察>的录音磁带……雷蕾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9.
刘洪强 《天中学刊》2010,25(3):82-84
<歧路灯>的创作并非只参考了明代<型世言>中的一些情节,它至少还汲取了宋代沈俶<谐史>中的"四明戴献可"篇的养分,"四明戴献可"中的义仆"杨忠"与<歧路灯>中的义仆"王中"的名字十分相似就是最大的确证.因此,<歧路灯>曾经参考过<谐史>与<型世言>,但<型世言>在国内"佚失了近四百年",李绿园看到是应该是<型世言>改编本--<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与(别本)<二刻拍案惊奇>等.  相似文献   

20.
"易简",是<易传>所揭示的<周易>哲学之重要特征.文章分析了"易简"之道的内涵及其体现,并将<周易>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探讨其成因,指出了<易传>提出此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