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文体互渗"批评话语有三种类型:即现代日记体小说、现代童话体小说和现代诗化小说的批评话语。此类"批评话语"皆指涉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的彰显与消隐。现代小说创作中"文体互渗"批评话语的诗性放逐是与现代创作主体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2.
在王小波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小说中,权力对话语的规约是造成言说主体异化的重要原因,作家对话语管制的方式、流程、目的等加以"黑色幽默"式的揭示与批判,尽显真实与荒诞之间异名同质的关系.此外,对话语权和自由言说的渴求,也是王小波致力于主体救赎的途径和标志.  相似文献   

3.
接受中的疏离是周立波小说创作对主流话语的一种姿态。它表现在塑造有缺点的先进分子或英雄人物,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极"左"做法的批评,民间话语的渗入和人性话语的彰显四方面。  相似文献   

4.
路遥的小说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人生>是对"痴心女子负心汉"故事的挪借和改写.小说文本中并存看两种话语形态:民间伦理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两种话语之间的磨合证明了改革的合法性,而其间的裂隙则暗示了"现代化"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伤痕小说中,有大量描写背叛故事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伤痕小说的内涵,而且还有效地揭示出在极左思想控制下革命伦理和人道伦理的冲突。同时,为了使伤痕小说能够"合理"地被主流话语所接受,作家们必须要在叙述和文本结构上精心整合,而这些"加入"与"整合"也恰恰使伤痕小说自身出现裂变。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6,(1):46-50
在小说叙事文本前面冠以"中国式",就是强调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以及话语表述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必须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之中,与中国民众的生存语境及其命运血脉相通。也就是说生存语境决定小说叙事话语形态,讲出来的故事与本土话语语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地传达"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的特质。如果说"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就是"以中释中"的话语形态,那么具体到"中国式"小说叙事层面,就是叙事也有意境乃至含蓄理念的介入与渗透,这种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渗入意境理念的叙事形态,就是"以中释中"的真正内涵。另外,"中国式"小说叙事话语生成的资源与路径也大有发掘的空间;"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与"抒情基因"的诸多关联也源远流长,魅人无限。  相似文献   

7.
野史作为一种有着民间话语属性的史藉形式,包涵"私史"与"小说"两层意义。野史除了有补正史之阙的价值外,还有"禆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的功能。野史与小说同生共源,价值功能也大体相同。野史采用"笔记"作为著述方式以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增"现象,都使其具有笔记小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杂史小说"的出现。杂史小说是笔记小说史学品格的具体体现,它仍不出笔记小说的文体范围。  相似文献   

8.
在卡佛短篇小说中读者经常会体会到"威胁感"(menace)。"威胁感"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小说中人物的境况,遭遇与命运昭然若揭,但是又未能定义,很多时候读者能够从小说中感受到一种表象即将被揭穿或逆转,人物关系受到威胁,或者这种关系中暗藏着一种暴力;第二,未能定位的时间,环境,情节,话语使读者缺乏安全感。制造这种威胁感的技巧主要有:(1)场景上的"静"与话语上的"动"的对比;(2)小说时间,环境,情节,话语的模糊,省略和空缺;(3)小说中对话的多义性等。  相似文献   

9.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将小说聚焦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对象的变化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变化。本文以《到灯塔去》为例,通过对小说的艺术技巧间接内心独白和多视角叙述的分析,探讨伍尔夫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内在真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4.
从调侃话语看王朔小说人物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小说以调侃的语言将神圣和严肃、优雅和粗鄙统一起来,使小说体现出幽默的特点。实际上,其调侃的话语下隐藏着一种强烈的悲剧感。本文通过对小说中调侃话语的分析,并结合作家所处时代及其由此产生的创作思想,来阐述顽主、知识分子和女性人物的悲剧性,以此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处于商品经济浪潮下人们的心态和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15.
论楹联的典型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性是楹联的根本特征.楹联的典型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特殊的手段和方式表现对象(包括人物、事件、风景名胜等等)的典型品格.二重性观照是楹联表现对象的典型性特征的重要方法,其中分为对照式、递进式和流水式.对照式是对立的统一,递进式和流水式是有差别的同一.就楹联的整体而言,差别性是楹联的生命.楹联具有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同样的功能.一副优秀的楹联所起的作用,并不比一部好的小说、戏剧逊色.楹联应当理直气壮地与小说、戏剧等文艺形式平起平坐.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纳,"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17.
"倾听"模式在小说《劝导》中有极为重要的建构作用。借助女主人公的"倾听"姿态,小说展现了作家的女性观、婚姻观和人生观。通过"倾听",女主人公在交往社会中建构了自我的存在空间。在具体的话语场景中,"倾听"的方式与效果都会受到交流模式的影响,女主人公通过参与到话语场景中,确立了自身的阐释主体身份,完成了"倾听"主体与现实的融合,实现了小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19.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因其力作《我的名字叫红》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性特质的完美结合令东西方世界的读者折服。在"与读者成为同谋"的第一人称叙事中,有三个话语叙事系统:一是死者与凶手的话语叙事系统;二是动物与无生命物质的话语叙事系统;三是恋人间的话语叙事系统。这三种话语叙事系统,组成了完美的复调交响曲,真实呈现了后现代社会语境下土耳其人对民族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另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的批判。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流派,弘扬了传统文化,批判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寻根文学还推进了小说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使得文学创作由政治话语开始转向民间话语,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对政治的疏离,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