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台静农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作家,是“乡土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集《地之子》曾受到鲁迅很高的评价。本着重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了小说集中的14篇小说;同时较为细致地比较了台氏的乡土小说与鲁迅乡土小说的异同,从而认为所谓“台静农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杨义语)的论断是不妥的;《地之子》有着自己思想和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鲁迅及其追随者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 ,因此文化批判与乡土文化的展示是 2 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 30年代 ,文化批判仍是 3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 ,“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活水。进入 40年代之后 ,侵略者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 ,而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4.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一直未正。面多视角地对“祠堂”进行过深层文化透视。以各个时期有关“祠堂”的经典文本,清理和剥离出20世纪乡土作家对乡村看取视角的几种基本模式:即20年代以鲁迅为先河的文化批判视角,30年代社会问题剖析小说的社会政治经济视角,40年代到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视角,80年代的多维文化视角。探讨制约着看取“祠堂”视线的诸多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借此获得对20世纪我国乡村认知与言说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6.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鲁迅及其追随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因此化批判与乡土化的展示是2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30年代,化批判仍是3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化内涵的活水。进入40年代之后,侵略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而特殊的化背景和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8.
现代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作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语体风格、所采取的写作视角与立场等不同,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体上呈现出两种叙述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揭丑”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构美”。究其原因表现为:社会现实与人生关系的不同立场,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对过于西方化的不同反拨,农耕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影响下的不同艺术呈现。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叙述倾向差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把人和人性化为上帝之时——丁帆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关于新时期乡土小说的新思考 您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关注是一贯的。从《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再到“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以至近期您对小说中出现的“城市异乡者”的剖析,您在该研究领域的拓展不仅是研究视阈的延展,而且也包含了视角的转变以及理论的深化。您所界定的多元互渗的文化现实与中国乡土小说、乃至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有何具体关联?  相似文献   

10.
鲁迅,沈从文都是为中兴民族而注目于传统文化的渊薮-地方民族的民风乡俗,一个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却在寻民族文化的根,赞美自然的人性传统美德;一个为乡土小说奠基,一个使乡土小说分流,都超逸出了乡土小说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沙汀被公认为典型的地域小说作家。本从巴蜀地域呈现的角度,梳理了沙汀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探索,凸现了不同区域经历中,巴蜀地域化在其整体思想资源的存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白族青年学者、作家赵敏以其对生命体验和感悟,用文学创作展现着对人性真情的赞美和对社会、人生的历史与现实,历史性和现代性的思考,以理性的思维和哲理的阐述,印证其创作的民间化价值取向,透显所蕴含的山地白族民间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吐温出生于佛罗里达,在密西西比河的涛声中成长,沿河万里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生活,接触的各色人等,对他影响极深。因此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地域影响,马克.吐温将密西西比河作为其经典创作的载体,形成了独特的写作的风格,同时赋予密西西比河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寅初是安康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他的诗词创作形象地叙写了自己人生成长的经历,描绘了安康社会历史发展曲折多姿的画卷,展现了安康的时代风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刘寅初的诗词创作承续了白居易和陆游等人的诗风,具有关注现实而不失独立个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用现代意识审视幽远的民族地域化,是易光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浓厚的乡土情结对地域化作直接的、自觉的书写,更是易光的一大优势。易光从自身的精神品格和化素养出发,对民族地域化进行全新的学阐释。在本建构、意象使用、语言表达等方面,易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崽崽以海口做为他小说人物活动的空间,以土生土长的海口人做为主要人物形象,展示了海口地域文化特点。文章在对崽崽的作品研读的基础上,从人物、情节、环境方面分析了崽崽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探析了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8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直到今天,迟子建一直执著地抒写着她的故乡“北极村”那些尚未被开发的、接近人类原初风貌的山水风物。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她神奇的感觉,神奇的感觉滋养了她神奇的信仰,神奇的信仰营造出其作品神奇的情感氛围,从而构成了迟子建小说的一种鲜明独特的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美学特质,使其小说创作成为一种别有韵味的叙说。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在重庆时期的文学活动对于何其芳本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理解何其芳文学批评的前提条件。何其芳文学批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批评有一股正气,这股正气来自于他人品的高尚、思想认识的明确,以及他的批评有真感受和真依据。其次,他的批评分寸和尺度把握好。再次,他的批评诚恳、真切、公正、平等。今天的文艺批评界需要学习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立名传世观,虽然是在屈原死后的200余年到司马迁及以后的文学家笔下才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和尽情的发挥,但作为一种观念却早在屈原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屈原对我国立名传世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起了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除了他特殊的人生遭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迅速构建了他立名传世的文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