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灾荒救济一直是政府基本而主要的职能.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救灾事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救灾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民间义赈外,国际力量开始加入到中国灾荒的救助中.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灾中的国际救助就是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初期,由传教士启动的西学东渐运动,奠定了基督教新教在华出版事业的基础,同时,拉开了中国文化向世界近代文明迈进的序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略回顾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为核心的中国“新学”产生、发展之历程,着重对基督教传教士译著西书的规模、内容进行梳理。结论为:基督教新教从19世纪初开始人华传播,中国“新学”是与之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4.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5.
近代山东作为西方基督教新教差会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先后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40多个新教差会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对近代山东的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在研究近代山东基督教史之余,也对目前国内档案馆、图书馆所见所知的近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7.
英国浸礼会属于基督教新教差会浸礼宗的分支,该会要求教徒必须受洗而得名.成立于1792年.1845年,英浸会总部派传教士哈德森、吉若姆来宁波传教,但10余年间发展不大,遂将教务转交英国圣公会.1861年,该会义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开辟山东教区.1952年,随着新中国成立,英国浸礼会撤出中国.本文将回顾英国浸礼会在华活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活动,以求管中窥豹,重新审视西方新教差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平 《历史档案》2006,(1):99-102
在《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一文中,李文海先生对近代义赈兴起的:过程作了较为明晰的描述。他根据曾直接参与并领导义赈的上海绅商经元善的回忆以及《清史稿》、《清史列传》等记载,明确指出光绪二年(1876年)和三年无锡籍士绅李秋亭(名金镛)前往苏北海州、沭阳一带赈灾为近代义赈之始。但是,关于海、沭赈灾的详情,李先生未作具体讨论。由于这次赈灾与以前的“官赈”存在性质之别,是带有转折性的近代义赈,在中国赈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不可不加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巡回书库实践活动的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合作巡回书库的服务经验和服务特点,分析了华洋义赈会在河北农村利用巡回书库作为近代中国平民教育的利器,在提高农民农业技能知识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试图从中寻求到当今图书馆如何行而有效地开展农村知识服务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10.
邹振环 《出版史料》2002,(4):119-125
讨论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就离不开基督教所从事的文字出版,而在近代西学出版的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绝大部分集中在上海。20世纪30年代是基督教文字出版事业的繁荣时期,1933年全国69所基督教新教出版发行机构中,有39所在上海,占56.5%。1937年统计的中华基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