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晏子春秋》中记载,楚王宴请晏子,安排人绑了一名齐国人,说是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问:“齐国人原本爱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栀。”  相似文献   

2.
正"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这样写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相传是这样的:齐国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那个能说会道的晏子要来,便想  相似文献   

3.
橘化为枳     
春秋时期,齐王派大臣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在宫殿里设宴接待他,这时有两个士兵押了一名罪犯在殿前走过,楚王叫住他们问。士兵回答说罪犯是齐国人,因为偷东西被抓住了。楚王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真是做贼的能手啊!”晏子听了,不动声色地说:“大王是否听说过,橘子树生长在淮南能结出可口的橘  相似文献   

4.
《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与傲慢愚笨的楚王进行了针锋相对又极有分寸的斗争,最终以辞令回击了楚王的侮辱戏弄,维护了齐国尊严。晏子巧用推理,智斗楚王,值得品评。第一回合:运用演绎推理,回敬楚王“无人”之说。晏子身材矮小,楚王一见面就讥讽晏子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意思是说,齐国没有人才了?就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楚王、晏子的政治目的我们姑且不论,为什么又大又甜淮南橘,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又酸又小的枳呢?原因是环  相似文献   

6.
《晏子使楚》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为什么能驳倒楚王?我们在阅读中往往理解为全靠晏子的聪明善辩。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通过阅读来以文悟道。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意思,真正领会课文。如文章开头指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这就点明了楚王想持强侮人,动机是极端不善的。文章结尾处的那句话:“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世界里,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辩论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很多著名的论点是放大其中的一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那些被忽略的角度着眼进行辩驳。如今课本里选了很多辩论性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了条件,辩驳起来往往会有点绝处逢生的味道。使我记忆最深的是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文章讲述晏子使楚,楚王诬齐人固善盗,晏子以橘、枳类比智辩,维护国家、个人尊严的故事。晏子是这样驳斥楚王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  相似文献   

8.
晏子出使楚国 ,因晏子身材矮小 ,平庸愚昧的楚王与其左右就想侮辱他。他们在城门旁边做了一扇小门 ,想欣赏一下个子矮小的晏子从小门走进的“奇观” ,认为那一定很有趣。晏子识破了他们的用意 ,于是说 :“这是狗洞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这里进去。今天我是出使楚国 ,难道让我从这里进去吗 ?”迎接晏子的人听了满脸通红 ,羞愧万分。当晏子进见楚王时 ,楚王见他五短身体 ,丑陋无比 ,又想嘲笑他一番 ,就问 :“齐国没有人吗 ?怎么派你当使者 !”晏子知道楚王的用意 ,不慌不忙地说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无数的人家 ,大伙儿举起袖子就会阴了天 ,大伙儿…  相似文献   

9.
晏子使楚     
景昕桐 《辅导员》2014,(Z1):83-84
正时间:春秋末期地点:楚王大殿内人物:晏子、楚王、齐国随从、楚国门卫接待的人、楚国大臣、武士、囚犯第一幕【晏子来到楚国,接待的人照楚王之意让晏子从洞进去。】晏子:(看了看这个洞,不动声色)这个只有五尺来高的洞,不是城门,倒像是一个狗洞,我访问的是楚国,而不是"狗国",只有访问狗国,才能从狗洞钻进去。我先在这儿等一会儿,你去问问你们的楚王,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相似文献   

10.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极有才干,他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运用自已的智慧,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文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击是全文的难点。我在教这课时,注意运用了逻辑学的知识,分析晏子的语言,并辅以体会晏子的动作和神态,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晏子初到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企图借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我教学这部分的  相似文献   

11.
《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而晏子勇敢而机智地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个历史故事。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  相似文献   

12.
晏子使楚     
时间:春秋末期。地点:楚国首都。人物:晏子及随从等,楚王及大臣甲、乙等,还有门卒、武士、宫女等。(幕起。楚王与众臣出场。) 楚王:(傲慢地)经过多年奋战,我们楚国国势强盛,威镇诸侯。现在,各个国家都想与我国建立友好关系。听说,齐国即将派来他们的使臣晏子,是不是? 大臣甲:大王,听说这个晏子虽然能说会道,可是身材矮小,身高不满五尺。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说明: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  相似文献   

14.
在晏子看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是"水土异也",而实际上"橘"和"枳"属于不同的物种。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子的这一论断无不闪烁着古人反逻辑辩驳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晏子使楚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名叫晏婴,人称晏子。他身材矮小,但头脑敏捷,能言善辩,非常机智。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该请我从城门进入。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你们齐国是没人了才派你这么矮小的人来吧?楚王听了晏子这番话,只好大开城门,按接待使者的规格,请晏子入城。齐国的规矩是: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了。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多条街道,人多得衣袖一展开把太阳都遮没了。怎么没人呢?那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楚王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晏子使楚》讲述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凭着他的语言实力机智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多教师教学《晏子使楚》时,普遍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其一,晏子和楚王较量了哪三个回合?(然后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分析)其二,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反击楚王的?(欣赏语言)其三,楚王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晏  相似文献   

18.
【缘起】《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第10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反驳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9.
张立 《四川教育》2007,(10):32-32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的是晏子到楚国去,三次被楚王侮辱,他三次反驳,用智慧战胜了楚王。师:不错。那么通过读书,你感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20.
听音识人     
晏子是中国古代的名人,提到他,我们想到的词就是"能言善辩"。这样能言善辩的人,古今中外不在少数,林肯就是其中的一位。晏子和林肯的故事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妨从课文入手将两人进行一番比较,其结果颇有点意味。《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予以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