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4—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基于网络演化视角,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划分为孕育期、萌芽期和成长期,考察了在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不同阶段中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创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和技术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组织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绩效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依次经历孕育期、萌芽期和成长期,地理邻近性的影响先减少后增加,技术邻近性的影响逐渐增加,组织邻近性的影响先增加后减少。此外,创新开放度对多维邻近性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厘清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因,可以发现网络演化本质,从而为网络组织治理提供依据.本文基于网络节点间关系的多维邻近性与网络结构,利用德温特和Thomson Innovation 专利数据库,对全球OLED产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进行检索和整理,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就地理、社会、技术、组织、制度5种不同邻近性对OLED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动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OLED技术创新网络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跃升期,地理邻近性对其演化发展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制度和组织邻近性一直发挥着较为稳定的促进作用,社会和技术邻近性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成为推动创新网络发展演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选取OLED产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构建40家组织的显、隐性知识转移网络,采用QAP分析法探究地理、技术和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3种邻近性对其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且多维邻近性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技术、社会邻近性均正向影响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地理邻近性对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无显著影响,但能正向调节技术、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 技术交易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研究多维邻近性对技术交易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技术交易关系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为制定成果转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中国集成电路专利转让数据为基础,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分析交易主体的多维邻近性、内生结构依赖对技术交易关系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对技术交易无明显作用;技术和制度邻近性在最近三年才开始对技术交易产生影响;组织邻近性作用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社会邻近性一直发挥着较为稳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网络内生结构依赖研究发现:企业倾向与交易活跃的主体建立交易关系;具有直接交易关系的企业也很可能会通过间接联系完成二次交易,而只具有间接联系的企业则很难主动建立直接交易关系。该结论验证了技术交易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引导产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开放式创新范式的盛行究竟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如何作用于渐进性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创新网络的嵌入性视角,以智能手机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产业2000~2014年间主要企业间的专利引用数据进行专利网络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探讨企业创新开放度对其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主要受其在创新网络嵌入水平的直接影响,创新开放度通过调节二者关系间接影响渐进性创新能力;(2)在产业技术发展的萌芽期,创新开放度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嵌入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3)在产业技术发展的涌现期,创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消失;(4)在产业技术发展的稳定期,仅创新开放广度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嵌入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产业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惯性行为究竟如何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如何作用于渐进性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以智能手机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产业2000—2014年间主要企业间的专利引用数据进行专利网络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企业惯性行为对其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主要受其在创新网络中开放度水平的直接影响,组织惯性通过调节二者关系间接影响渐进性创新能力;(2)在产业技术发展的萌芽期,仅结构惯性正向调节企业创新开放度对其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3)在产业技术发展的涌现期,组织惯性的调节作用消失;(4)在产业技术发展的稳定期,结构惯性正向调节企业开放度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认知惯性负向调节开放度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手动检索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库,以1999—2018年内排名前100的新能源企业间合作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借助UCINET6.0软件对各阶段合作创新网络进行可视化操作,对新能源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图谱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和分析。选取合作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选取地理、技术、组织和社会邻近性作为自变量,选取规模相似性和研发经验相似性作为控制变量,并对这些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将1999—2018年分为四个阶段,每5年为一个阶段,建立研究模型,采用QAP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地理、技术、社会和组织邻近性在不同阶段对新能源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对新能源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呈下降趋势,组织邻近性始终对该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发挥着积极作用,技术邻近性对该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邻近性是推动该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因素,且其显著性一直较高。为加快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新能源网络建设,并推动新能源产业良好发展,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搭建地区间新能源产业合作平台,推动新能源产业战略联盟建设;第二,实施技术领先战略,打造鲜明的技术特点,建立新能源技术区域互鉴机制和复杂技术联合攻关机制。  相似文献   

8.
苏屹  曹铮 《科研管理》2023,(3):43-55
以2006—2020年京津冀区域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对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进行必要性检验与充分性检验,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研究五个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最大节点在三个阶段内吸收资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其他节点无明显变化,协同创新网络满足以北京市为核心的小世界特征,北京和天津分别占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第一、第二核心位置,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在网络中地位、控制能力和自主性方面呈现不同梯度且十年间均有所提高,网络由核心节点为主转变为多节点协同发展的态势;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余邻近维度均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的显著程度逐阶段降低,技术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显著程度呈现出倒U型态势,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已有文献梳理,从技术受方和技术双方视角构建了影响跨区域技术转移效率的前因理论模型;以2013-2015年北京技术输出到国内其他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多重前因条件的内在相互作用,以及多前因组态对北京跨区域技术转移效率的系统性影响。研究发现有四种组态能驱动高转移效率:一是以强市场规模为核心;二是以远地理距离和创新环境为核心,以制度邻近和强吸收能力作为辅助条件存在;三是以弱吸收能力和制度邻近为核心、高产业集聚作为辅助条件存在;四是以低市场需求和地理邻近为核心,制度邻近作为辅助条件存在。另外有三种组态导致低转移效率:一是所有驱动力均缺失的情景;二是高产业集聚和市场规模缺失是导致低转移效率关键原因;三是远地理距离和低产业集聚是导致低转移效率的关键原因。研究为揭示北京跨区域技术转移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内地31省份之间专利权转让数据构建技术转移网络,对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省际技术转移的多维邻近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技术转移活动集聚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技术流动方向多元化,东部地区内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均存在频繁的技术流动,但西部地区间的技术转移活动较少。多维邻近性的回归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与关系邻近性均对省际间技术转移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邻近性与技术转移呈现倒U型关系;文化邻近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技术合作驱动原因,并在探索其在国家层面上的影响因素。提出技术接近性对国际技术合作的影响假设,运用接近性分析方法,考虑社会接近性和地理距离等其他因素,以“一带一路”合作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研究表明:国家之间技术接近性与技术合作呈倒U型关系,社会接近性与地理距离对合作具有调节作用。意味着过高或过低的技术领域组合的同质化都不利于提高技术合作绩效,同时国家间地理距离减缓了技术接近性对国际技术合作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对国际技术合作开展与筹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31个区域为样本,基于区域间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数据,以核心政策节点分三个时段考察了1985-2015年中国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的演变,研究发现中国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演进息息相关。本文进一步从邻近性视角分时段考察了影响中国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理邻近的作用效果存在模式差异与阶段差异,且整体作用效果在减弱;技术邻近的作用效果具有阶段差异,其中跨区域企业与学研合作的最优技术邻近水平最高;基于既有合作关系紧密度表征的关系邻近作用效果均正向显著,其对跨区域企业与学研合作影响程度最高,而基于之前曾有过合作表征的关系邻近作用效果存在模式差异与阶段差异;制度邻近的作用效果均正向显著,且对跨区域企业间合作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明确技术创新路径。以集成电路相关技术专利为基础数据,分析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勾勒典型合作创新路径;探究集成电路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用复杂网络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考量各参与主体在集中型、多元型和混合型等典型技术创新策略下的知识流动情况,进一步分析主体创新绩效变化及网络结构演变。研究表明,知识创新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大时,采用多元型技术创新策略有利于创新主体发展,而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小时,则适宜采用集中型技术创新策略。参与主体对技术路径的依赖度会左右其对合作伙伴的策略选择,且依赖度超出一定阈值时会严重抑制创新绩效的提高,而这一抑制效应能通过创新主体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在模型仿真分析基础上,提出三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优化路径,即“创新网络边缘型节点寻求‘聚合节点’”“技术革新导向的节点外延合作关系”和“市场收益导向的节点加强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刘晓燕  王晶  单晓红 《科研管理》2020,41(4):171-181
技术创新网络在演化中表现出的高度不稳定严重削弱网络的创新输出,探索其演化动力有助于网络重构、提升网络绩效。文章区分网络关系形成和关系解散过程,综合外生节点属性和内生结构依赖,基于TERGMs(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构建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动力模型,并从生命周期视角下,对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技术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孕育期和成长期对合作关系形成具有显著积极作用,边共享伙伴在成长期显著积极影响关系形成,度扩展和度共享伙伴则在成熟期和再生期显著负向影响关系建立和关系解散过程。最后借助收敛性诊断和拟合优度检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多维邻近与合作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三螺旋理论,利用2002-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专利数据,考察了制度邻近、地理邻近和技术邻近对合作创新的影响以及技术多元化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制度邻近和地理邻近均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技术邻近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技术多元化作为调节变量,增强了制度邻近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技术邻近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3)地理邻近对政府-企业和企业-企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邻近与企业-企业合作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对企业-高校和政府-企业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本研究拓展了三螺旋理论的研究范围,为“官产研”合作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技术收敛表现为技术的逆-多样化发展,本文在分析技术收敛与技术多样化的创新效应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网络图形分析法分别对我国ICT领域的技术多样化与技术收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总体而言ICT领域中电信和其他ICT领域的技术多样化程度最高,但从动态角度看,计算机、办公器械领域的技术多样化最高且波动性较大;在技术收敛方面,H04L、G06F、H04B、H04M、H04Q、H04N、G01S、G08C和H01L在ICT领域出现了产业内的技术收敛,而H05K在ICT领域出现了产业间的技术收敛。实证结果也表明了电信领域是最易产生技术收敛的领域,因此电信领域的技术研发对其他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应尽可能地关注电信领域的技术研发动向,寻找技术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