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翠宝 《黑河教育》2011,(11):47-47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是音乐的生命。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首先就要感受节奏,通过节奏引起身体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目的。所以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一、在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是将长短、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对于这一抽象概念,幼儿很难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又是最敏感的,  相似文献   

2.
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它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3.
马海丽 《教师》2012,(6):61-61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是构成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没有节奏,就谈不上音乐,更谈不上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一节课中应该有紧有松,有展有收,讲究急缓和疏密,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音乐式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4.
在构成音乐的诸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是最重要的三个基本要素。节奏是音乐的骨骼,通过节奏才能将音乐组织起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节奏”的解释是:“乐音时值的有组织的顺序,是时值各要素——节拍、重音、休止等相互关系的结合。强弱、快慢、松紧是节奏的决定因素。其作用是把乐音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体现某种乐思。”《辞海》艺术分册对“节奏”的定义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为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根据以上对音乐节奏的解释,我们认为:节奏是在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次序,即是在音乐流动的延续时间内,音值长短和节拍强弱的次序性结合。基于这一概念,本文拟就音乐节奏的表现特性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节奏,是个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它与旋律一样,同是构成音乐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没有节奏美,也就没有音乐美。课堂教学也要讲节奏。从开课到断课,不能老是平铺直叙、无峰无谷;不能总是一个音节、一种速度。课堂教学要有张有弛,有展有收,有密有疏。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音乐式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6.
每首歌都有自己的音乐旋律。而旋律的主要核心是什么呢?是节奏。所谓音乐节奏是音乐中长短相同或长短不同的音所结合成的有机组成关系。节奏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每首歌的节奏呢?这就要从小学低年级训练。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低年级节奏训练:只要求学生会唱这首歌就行了,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节奏有没有准确。这里我只说这些年来怎样从低年级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节奏即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它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音乐课中节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节奏感,这是儿童学习和感受音乐的基础和向导。怎样上好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呢?现就教学内容和方式作一简单介绍。一、对音的长短、强弱的认识: 鉴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宜让他们死记音符的名称和时值比例,而应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之感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中,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人们通过聆听去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感。而在欣赏绘画作品时,人们则是通过视觉去领略画面构图、线条、色彩等绘画诸要素所构建的节奏美感。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节奏?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本是音乐上的用语.引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让课堂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音乐节奏的结构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节奏结构,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各种节奏形态可以表现多样的风格人体现不同的情绪。节奏的表情和意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灵活多样的,文章仅就乐音的长短和强弱结构及表情意蕴分析了节奏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音乐节奏的结构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节奏结构,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各种节奏形态可以表现多样的风格人体现不同的情绪,节奏的表性和意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灵活多样的,章仅就音乐的长短和强弱结构及表情意蕴分析了节奏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节奏就是将长短不同或相同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旋律的骨架,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它在音乐中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而在我们实际音乐课教学当中,多数人往往只重视对旋律的训练而忽略了节奏的训练,忽视了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缺乏对节奏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一、寻找生活中的节奏节奏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在我们  相似文献   

13.
林萍 《教师》2020,(4):90-91
节奏感是指乐曲的节奏性或对乐曲节奏的感觉能力。这种能力是对节拍、旋律长短和强弱进行把握、有序整合的一种能力,旨在提高训练者的感知、创作、表现能力。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对其学好音乐这门课程十分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为例,探析音乐节奏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同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远古时期,不同强弱与长短的声音表达着人类最简单的信号与情感。而声音的强弱与长短正是节拍的本质,节拍与速度的有效结合,决定了音乐的风格。然而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却往往忽略节拍的教学价值。一、节拍与节奏在我国古代,许多打击乐器,不论是打节奏还是打节拍,统称为"击节"或"节乐",这说明节奏与节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绝对是有着  相似文献   

15.
<正>在音乐学习中,节奏是第一要素,同时它是构成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什么是节奏呢?它就是音乐的一种组织形式,包括乐音的长短与强弱等。小学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初始阶段和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音乐学习的基本技能。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就非常注重节奏训练,他提出"节奏第一"的口号,认为在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从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对于他们的  相似文献   

16.
节奏一词最初的解释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音乐中可以没有曲,没有调,但永远不能没有节奏。一位弹奏者如能把一首曲子节奏特性,鲜明强烈地表现出来时,听众会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与之相反,如表演者把节奏弹得松散平淡,毫无逻辑性,哪怕音符表现得再准,也难以使听众感动。  相似文献   

17.
正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与强弱,它是音乐的必要条件,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培养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有利于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最突出特点就是把节奏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引导幼儿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让幼儿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我们在幼儿节奏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坚持从引导幼儿认识  相似文献   

18.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段,具有独立表现某种情绪的功能。没有节奏,音乐就不能表露出活力;有了节奏,音乐才具有生命力。节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并学会表达音乐。从节奏人手,使学生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会更加有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1.从感性上认识节奏。音乐来源于生活,而节奏也存在于生活之中。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学生自己寻找节奏。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例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打枪的啪啪声、闹钟的滴答声等。我将这些声音用拍手和敲击物  相似文献   

19.
于海英 《山东教育》2012,(Z6):57-58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我园在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中,重视了节奏教学与幼儿日常生活的整合,重视了多种教育手段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导幼儿多渠道寻找、感受节奏,培养节奏感节奏是一连串按一定规律组合的长短、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用听觉去感知。1.从生活中寻找节奏  相似文献   

20.
正节奏本是音乐领域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音的长短、强弱的现象。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个节奏问题,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元素。恰当的节奏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尤其要懂得如何把握好课堂节奏。一、认识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现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穷于应对,认为把高考考纲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好了,至于上课的节奏——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