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建立我国钾肥资源稳定供应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15(1):21-24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要实现现代农业在 2 1世纪的健康发展 ,钾肥等肥料的供应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我国耕地有限 ,以增施肥料来提高粮食单产 ,是保证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需要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当前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肥料的增加量主要来自于氮、磷、钾等化肥。但目前我国氮、磷、钾肥比例严重失调 ,钾肥施用比重过低 ,施用化肥中氮、磷、钾的比例仅为 1∶ 0 .4∶ 0 .1 6 ,远低于发达国家 1∶ 0 .42∶ 0 .42的平均水平 ,使我国耕地缺钾状况日趋严重。因此 ,要保证未来几十年粮食的稳定增产 ,必须解决钾肥资…  相似文献   

2.
氮磷钾肥对旱地春油菜生长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氮、磷、钾肥料对旱地春油菜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合试验区域自然条件和农民常规施肥,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用量对油菜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确定了本区域内春油菜产量与氮、磷、钾肥料因子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Y=2342.76+400.47X1-143.66X2-86.29X3-28.40X21+12.47X22+60.36X23+5.25X1X2-18.20X1X3-14.02X2X3,最佳产量为3194.06kg.hm-2时,对应的施氮量101.97kg.hm-2、施磷量85.74 kg.hm-2、施钾量36.15 kg.hm-2。试验区域内春油菜缺氮处理相对产量为64.95%,因此土壤氮素偏低,为低肥力水平,缺磷、钾处理相对产量大于95%,土壤磷、钾为高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氮素,其次是钾素,磷素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增施氮、磷、钾肥均能增加每百公斤籽粒氮、磷、钾的吸收量,且配方施肥处理略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氮、磷、钾素配方施肥处理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4.
植物除了需要水分、二氧化碳和日光之外,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其他的养分,其中以氮、磷、钾为最需要。但是土壤中氮、磷、钾很不够,为了给土壤补充氮、磷、钾,所以我们需要制造和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现在我们着重地介绍一下磷肥。磷是植物细胞中核蛋白的主要成分,它对于植物发芽、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磷能够刺激植物早开花、结实,生长茁壮,提高农作物的收获量;并且有助于豆科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肥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走势分析(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分析种植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作物体系化肥消费水平,并核算了化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分配。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研究了中国化肥消费对作物结构变化的弹性。结果表明,中国氮、磷肥消费已达到较高水平,氮、磷化肥施用面积比例分别达到87%和66%,大部分作物氮使用量超过了100kg/hm^2,磷肥超过80kg/hm^2。相对而言,钾肥施用水平略低,施肥面积比例仅43%,大部分农户很少使用钾肥。中国氮、磷肥用量较高与有机肥施用较少有关系。由于作物间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作物群体变化对化肥消费的影响很大。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已经下降到63%,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比重已经下降到46%,而经济作物(尤其是果菜)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从种植结构弹性系数来看,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大,化肥消费总量对其面积变化的弹性要大于经济作物,但不同化肥品种对不同作物面积变化的弹性有一定差异。未来粮食作物面积会保持稳定,而高耗肥的经济作物面积会继续增长,因此全国化肥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施用水平较低的钾肥需求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6.
土壤锌、锰胁迫对棉花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采样、盆栽试验及ICP化学分析,研究棉花在土壤锌、锰胁迫条件下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高或较低浓度锌、锰,限制了棉花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而土壤锌、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棉花根系对氮、磷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对氮、磷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研究选择纯N、P2O5、K2O和种植密度等4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布置田间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氮、磷、钾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黄姜产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土壤缺钾和钾肥应用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作物产量和氮、磷肥用量的不断提高,作物从土壤中移走的钾量逐。渐增加,而以有机肥、秸杆还田和施用含钾化肥等形式归还土壤的量不能补足作物从土壤中的移走量,土壤钾素逐渐亏缺,在我国北方缺钾已成为限制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施用钾肥已成为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农民收益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水稻田施肥中不同氮、磷、钾肥水平配比,得出各种肥料在黔西南中部典型水稻土上的增产效果、肥料效应、最佳施肥量、肥料利用率等,为指导当地农户进行合理施肥提高依据,2011~2012年,在安龙县平乐等乡镇开展了水稻田间肥效试验,试验证明,在黔西南中部典型水稻土上,土壤肥力高低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肥料不同使用量与比例对水稻产量有深刻影响,产量与肥力效应函数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各种肥料最大用量与最佳用量有所差别,不是产量水平越高,需要施用的肥料用量越多。  相似文献   

10.
大棚蔬菜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施肥方法不同 ,不仅影响肥料的利用率 ,而且还影响着生产的经济效益。1 当前肥料施用中常见的误区( 1)有机肥晒干。人粪和鸡粪已成为大棚生产蔬菜的主要基肥 ,但菜农为了施用方便经常将人粪、鸡粪在田间晾晒失水成干。这种做法会造成绳蛆繁殖 ,氮素挥发 ,损失了肥料的氮素养分。( 2 )钙镁磷在碱性土壤上作基肥。钙镁磷是弱酸性肥料 ,不溶于水 ,在弱酸条件下才能逐步转化为水溶性磷酸盐被作物根系吸收 ,而在碱性土壤上施用 ,解决不了作物幼苗对磷的迫切需要 ,造成生理缺磷。( 3)过磷酸…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SPOT-VGTS10产品(1998年4月-2008年12月)以及相应时段东营站点的气温、降水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Hurst指数方法分析近10年黄河三角洲NDVI时空动态,并探讨NDVI与气温、降水因子的年际、季节、月际响应特征。研究表明:①NDVI变化以良性发展为主,但NDVI长期无变化区及弱持续性中度改善区值得关注,且NDVI弱、中、强持续性退化区面积较广,理应尤为关注,并探讨和寻找原因;②NDVI变化与气温、降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63,若考虑1个月的时间延迟,则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75;③延迟1个月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春季(2月-4月)、夏季(5月-7月)气温对植物生长起决定作用,秋季(8月-10月)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NDVI值变化受降水强度影响较大;不同月份气温、降水对NDVI的影响主导作用不同,延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报告为盛满丰一号抗重茬肥料增效剂在黄芩上的用量试验,第一年资料小结。通过整理,初步看出从适量氮磷肥减20%加增效剂2kg,对黄芩根部有影响,根下根系鲜重增幅4%,地下根系干重增7.3%;但是,在黄芩增效剂肥料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以及不同收获目的,合理选择与搭配不同肥料、施肥量和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改善情况已被广泛证实,评价县域季节尺度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识别植被改善时空效果。本文基于2000-2012年MODIS NDVI数据和Sen+Mann-Kendall模型,对陕西省长武县季相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2000-2012年长武县的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0.064/10a,其中2000-2004年增加最为明显;②长武县植被覆盖总体增加,呈减少趋势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县城周边;平缓波动趋势区域在空间分布上较集中于北部耕地;③2000-2012年间长武县夏季植被改善情况最为显著;秋季植被改善状况次之;春季改善状况较夏秋弱,北部区域植被覆盖减少像元数增多;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促进了植被改善,其中在年际尺度降水为主要影响因素;在季相尺度春季降雨对植被生长具有最显著作用;月际尺度降水的改变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较小,而气温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较大。不仅退耕还林工程对长武县植被改善有积极影响,农用地撂荒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也值得考量。  相似文献   

14.
稻田生态系统的优化调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掌握稻田生态系统的特征,改进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增加水稻产量,1985年以来,以辽粳5号、沈农91为试材,采用规范化设计,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播种量和移栽秘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名表明,处理条件不同,稻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同。群体中的个体数和叶面积指数存在适宜范围。群体中的光强度、湿度和温度都受叶面积指数制约。后期冠层结构理想、群体生长率高的群体容易成为群体。高效稻田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调节措施是选用高产品种、旱育稀播、合理稀植、平衡措施、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和生育调节。  相似文献   

15.
任正超  朱华忠  李锐  柳小妮 《资源科学》2010,32(10):2010-2019
以遥感影像数据和地表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运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对2000年-2008年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地区的植被NPP进行估算,并验证了模型的精度以及分析了植被NP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ASA模型可以运用于布里亚特共和国地区植被NPP的估算,其模拟精度较高;布里亚特共和国地区植被NPP在2000年-2008年期间,总体为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39gC/(m2·a)。植被NPP的月份变化为4月-7月份为快速增长期,7月份到达峰值,8月-10月份为急骤下降期,11月-次年3月为植被NPP积累停止期,月增长率为9.93gC/(m2·month);主要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太阳辐射和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中,只有太阳辐射呈下降趋势,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年际水平上表现并不特别明显,却在月份水平上相当明显;积温和降水是该地区植被NPP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畜禽粪便养分资源总量及替代化肥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畜禽粪便资源数量及养分总量,计算其替代化肥潜力,对指导实现化肥零增长和减施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畜禽种类包括牛、马、驴、骡、猪、羊、家禽和兔,利用排泄系数法估算了1980-2016年中国畜禽粪便的养分资源总量,并计算畜禽粪便替代化肥潜力.结果显示:①1980-2016年畜禽粪便和养分资源总量呈快速增长—稳定发...  相似文献   

17.
在黄泥沙田和培泥沙田两种水稻土上,证实施用化学钾肥对早、晚稻均有显著增产效果的基础上,通过钾肥分配及其循环利用试验,初步探明把有限的化学钾肥用于早稻,再把提高含钾量的稻草还田,供晚稻再利用,可取得早、晚稻平衡增产,化学钾肥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监测与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浮 《资源科学》2002,24(5):13-18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看增长依靠大量的土地、劳动和物质投入、还是依靠科技含量、劳动力素质和信息资源利用的提高。本着全面性,层次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农业生产系统和保障系统的产出效率、技术革新、农村经济结构、资源集约化、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生态环境、设施农业和市场化程度等角度出发,该文选择25个因子作为参评变量,建立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广西梧州市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评估,提出:技术革新、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已成为限制持续转变的瓶颈,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增加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9.
In a previous paper (1), reasons were given why the usual 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sizes should be replaced by an algebraic analysi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is method is developed and explained. Most of the mathematical argument has been removed from the text and is given in several appendices. The method of analysis described is comparatively new in that it uses the Chi-Square Minimum Principle instead of the more familiar principle of least squares.By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it is possible to characterize the size distribution in a photographic emulsion, in the simpler cases, by two numbers (parameters): The first, denoted by a,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ime of growth of the crystals, and the second, denoted by b, which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velocity constant of the growth. The first parameter is subject to statistical fluctuations within an individual emulsion; the second should be constant for one type of emulsion as long as the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growth are not altered.This theory is confirmed by careful analysis of one sample of an emulsion, eight subsamples of which were measured by the observer.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parameter, b, is the same for the eight subsamples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experimental error. The values of the parameter, a, show, however, differences in excess of those limits. This is due to the local fluctuations of the time of growth throughout the emulsion, mentioned above. Statistically, there is, therefore, heterogeneity in one of the population parameters. Therefore, the results from the eight subsamples should not be added together. This is usually done with the intention to increase the goodness of the fit, but actually decreases it.  相似文献   

20.
黑河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隆亨 《资源科学》1996,18(2):35-43
土地荒漠化的表现有: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地风蚀沙化。治理荒漠化的意见:迅速解决水源,加强绿洲的巩固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