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买验3—4铝与酸、碱的反应 【提示与准备】 (1)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铝制品。(2)写出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有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剂、还原剂。铝与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反应原理相同吗?(3)铝片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为什么可以不打磨去掉表面的氧化膜?(4)等质量的镁和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速率较快的是哪种?产生氢气量较多的是哪种?等体积的镁和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量较多的是哪种?(镁的密度:1.738g/cm^3,铝的密度:2.70g/cm^3)  相似文献   

2.
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的改进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张世东张叶高中化学第三册第七节的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教科书中是在U形管中进行的。这样做所观察到的现象:在阳极上有明显的气泡冒出,且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但是在阴极上发生的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任...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教材中的两个实验——氯水与溴化钾溶液反应实验,同浓度盐酸、醋酸分别与镁反应实验,前者实验现象不明显,后者实验设计存在问题,文中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高二已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氯化铜溶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两极所发生的反应来说明电解的基本原理;二是电解原理的具体应用.介绍了铜的电解精炼、电解食盐水和电镀等知识。  相似文献   

5.
一次实验设计与操作比赛题目内容之一是要求检验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根据出题者的考查意图,参赛教师都设计如图1所示的装置,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中课本中对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 :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锌片其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可通常在做此实验时 ,观察到的现象是锌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铜总是疏松地附着在锌片上 ,且呈现灰黑色。这与课本中描述的现象不相同 ,面对知识水平较低的初中生 ,教师客观上无法给学生以圆满的解释。这既给授课带来困难 ,又易使学生产生误解。鉴于此 ,笔者对锌镁分别与硫酸铜溶液这一反应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改进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在常温条件下 ,从硫酸铜溶液中取出的锌片 ,其表面析出的铜不是红色 ,而是灰黑…  相似文献   

7.
镁与盐酸、醋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能说明强弱电解质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提出强弱电解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基本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概念,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实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与等量的镁条反应并测定这两种酸的pH值。  相似文献   

8.
在做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许多学生在思考: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是与氧气反应,也能与二氧化碳、氮气反应。就金属活动性而言,钠比镁还,略强些,猜测加热时钠也能与二氧化碳、氮气反应。为验证学生们的猜想,我设计了下列两套装置。  相似文献   

9.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化学量的“守恒”关系。例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某元素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氧化一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相等;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等等。这些守恒关系若巧妙合理地运用到化学解题中,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一、元素守恒法利用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这一规律解题。例1: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  相似文献   

10.
高一课本[实验2—2]把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进盛有氯的集气瓶里,可以看到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燃烧起来。集气瓶里充满棕色的烟雾,这是氯化铜晶体颗粒。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振荡,氯化铜溶解  相似文献   

11.
用2,3,3-三甲基-3H-吲哚与碘甲烷在无水乙醇中回流反应得到1,2,3,3-四甲基吲哚碘化物。后者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搅拌反应,用乙醚萃取三次。合并萃取液,蒸去乙醚,得题示化合物1,3,3-三甲基-2-亚甲基吲哚啉。分析了反应机理,并指出了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相似文献   

12.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文中以"不产生气体和沉淀"、"产生气体或沉淀"、"产生气体或沉淀且原有混合物中某固体是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一部分"三类化学反应为依据,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由简单到复杂的驱动性任务,采取图示的方法对反应前、反应后的溶液成分进行标注和区分,将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扫除思维障碍,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磷酸盐的生成情况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掌握其生成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举以下例子说明: 例一 将0.2摩/升的H_3PO_4溶液400毫升滴加到1摩/升的NaOH溶液200毫升中,经充分反应后,得到的盐是 (填分子式)。(泸州市1992——1993学年度下期末高一化学试题)  相似文献   

14.
酸与碱反应中溶液酸碱性变化涉及多种电解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过程动态、微观抽象,体系复杂等特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以"氢氧化钠溶液不断滴入醋酸中溶液酸碱性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从反应的起点、反应过程中溶液显中性时、恰好完全反应时等"关键点"入手,就溶液中溶质及微观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展开分析,揭示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这一宏观现象的微观内在本质,帮助学生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就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按现行教材要求,进行银镜反应实验的程序是: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质量分数)的AgNO3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质量分数)的稀氨水,直至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通常叫银氨溶液)。然后在此试管中加入少量乙醛(或含醛基的物质),振荡后,将此试管置于水浴装置(图1)中加热。几分钟后可见试管壁上附着光亮的银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来设计该微型探究实验,通过电导率传感器实时检测稀苯酚溶液和浓溴水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借助计算机的实验软件包直接绘制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随时间变化曲线,从而为推测出苯酚与溴水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按照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介绍的银镜反应实验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现象。若用以下改进方法则可得到较理想的结果。一、实验准备配制1.5mol/L 硝酸铵溶液、0.5mol/L 硝酸银溶液,2.5mol/L 氢氧化钠溶液各100毫升。准备一瓶带滴管的乙醛溶液(或其他醛基化合物)。三支大试管,三支10mL 量筒,三支胶头滴管。  相似文献   

18.
(1)特点:该仪器是通过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而制成的化学专用仪器。采用内压式结构,解决了高中化学中电解氯化铜溶液时不能收集氯气的难点。在阳极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氯气,而且由于仪器是密闭的,在产生氯气的过程中仪器内部压强增大,高于外界大气压。从而使氯气能够从贮气管中排出,进行检验。阴极可以取下来让学生观察析出的金属铜,并与对比电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9.
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色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小对实验的效果有没有影响?用酒精配制的酚酞试液在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白色浑浊物?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表明:用蒸馏水配制的酚酞试液与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尽量低些,才能保持红色的时间会更长;用酒精配制的酚酞试液与碱溶液反应,酒精中溶解的酚酞要尽量少些,才能避免白色浑浊物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对于较多参考用书中有关“苯酚能否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的问题的论述 ,我们进行了实验论证。第一步①配制 1molL- 1 的碳酸钠溶液 (Na2 CO3)。②称取 0 94g苯酚 (C6 H5OH) ,量取 10mL的蒸馏水配制苯酚乳浊液 ,液体出现白色浑浊。第二步 :取一支洁净试管加入 5mL的苯酚乳浊液 ,另取 5mL 1molL- 1 碳酸钠溶液倒入盛有苯酚乳浊液的试管中混合。现象 :白色浑浊立即消失 ,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第三步 :取第二步反应所得 (A)无色澄清溶液做以下试验 :①取一只洁净试管加入 2mL(A)溶液 ,向其中滴加1~ 2d三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