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炜的创作就处于一种持续的不安和焦灼之中。作为一个具有浪漫气质和浪漫精神的作家,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与社会面前,他的灵魂仿佛被两股不同的力争夺着、撕扯着,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抒情同时出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所创作的是一种典型的独白型小说。其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定性与评价,都没有超出作者的观念、意识框架,没有遇到来自人物内心的对话式的反抗。这既成就了张炜小说创作的鲜明个性,也带来了相关的艺术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炜的创作就处于一种持续的不安和焦灼之中。作为一个具有浪漫气质和浪漫精神的作家,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与社会面前,他的灵魂仿佛被两股不同的力争夺着、撕扯着,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抒情同时出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所创作的是一种典型的独白型小说。其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定性与评价,都没有超出作者的观念、意识框架,没有遇到来自人物内心的对话式的反抗。这既成就了张炜小说创作的鲜明个性,也带来了相关的艺术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两位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和泰戈尔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的日子里,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在傍徨时期写下的散文诗集《野草》,以及泰戈尔在隐退时期写下的《吉檀迦利》等几部诗集。这两位作家在创作风格上那样不同,但我们却从他们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共同的伟大精神:即在对过去的绝望中,执着地追  相似文献   

4.
何述强的散文是在孤独的心境中写成的,他的散文分明留下了自己孤独行走的脚印。他享受着孤独中的淡泊与宁静,留恋着宁静中的诗意与美好。正因为主动远离热闹与喧嚣,主动选择寂寞与孤独,他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经营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世界。何述强独特的散文世界是由一个散发着古旧气息的意象群构成的,包括青砖、坟碑、石龟、水碾、酒坛等。这些意象显然带着荒寒的冷色调,但他的散文并没有把读者带入荒寒的绝望,而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荒寒中升腾起的力量。他甘于寂寞和孤独并不意味着内心冷漠,他选择古旧的意象群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在一个个冷色调意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炙热、深沉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执著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5.
在海子诗歌中除了能读出其清澈明朗干净温暖的诗风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王者般的风范,即建立诗歌王国,成为自己的诗王。那种霸道豪迈野心勃勃的冲动与激情彰显了他对诗之境界的无限攀登和追求,直至极致。这种青春理想和精神渴望,使海子单薄的身体中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信念,他拥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精神家园。王冠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它熠熠生辉在诗人纯净的土地上,像太阳一样给予希望、温暖、关爱。王位精神给予他创作灵韵,在诗歌中追寻希望、光明和理想。  相似文献   

6.
“艺术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技艺也必将衰竭。”忻东旺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创作出了大量的“小人物”作品,并且他的作品大多都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来支撑着整个画面的,“小人物”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化悲痛为动力的精神力量。在创作的道路上,忻东旺没有放弃自己,他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愿望,而他作品里传达出的这种永不放弃的“小人物”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极为重要的。文章在对忻东旺绘画作品中“小人物”精神的产生与体现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希望忻东旺绘画中的“小人物”精神能得到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执著于简朴生活的作家。从最初的《古船》《九月寓言》《家族》,到晚近的《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张炜的文字中始终透射出对故土深深的眷爱和依恋之情。从情怀上看,张炜是真正的"大地守夜者",他拒绝尘世的喧嚣与浮华,渴望在传统中找到心灵小憩的净土,这是一种绿色精神之旅。在这条没有尽头的小路上,"融入野地"渐渐成为张炜的选择和向往。因此,读张炜的散文,比如《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我们能触摸到他的山水情结,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恋和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期我们选用了他的《它们--万松浦的动物们》。这篇散文用朴素的文字,呈现了万松浦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让我们在欣赏那些小动物的鲜活与灵性的同时,也尽情享受作家带给我们的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和温馨。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诗人之名和大量的诗歌创作成就享誉四川当代文坛的作家牛放,近年来却笔锋一转而创作出了为数不少的散文佳作,并在不长的时间内推出了散文集<牛放散文选>.他的散文不仅有别于长期居处在大都市的散文作家的创作,也迥异于一直专事散文的专业散文家的创作,非常强烈地表现出对自然精神的探求及其对这种精神进行美学重构的意愿.本文便是对作家在散文中表现出的这种探求精神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李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41-142
庞培作为一名诗人,在他转向散文写作时仍然保持着诗人的身份。他将诗歌中的思想精神、结构形式带入到散文创作中,为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散文宁静、悠远、沉郁,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一种天然的诗性。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当代散文的创作领域里,陈霁无疑是富有代表意味的散文作家之一,他以一种别开生面的现代思想、灵魂脉动、宽广视野、创作倾向、人文观照、美学辐射和富于新颖情感内质的散文文本实践,为我们显扬出一个当代散文作家的美学思想、精神关怀、人文意向、诗意灵魂,也由此铸就了他的创作个性和散文风格。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思想层面和艺术维度两个方面予以切入,探究涵蕴在他散文文本中的思想内核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1.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哲学中,绝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作品纷繁多样,但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挣扎"的主题:"希望"的消逝与幻灭,以及"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复仇(其二)>和<铸剑>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天上与深渊、爱者与不爱者……的本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却依据一种独特的心灵逻辑,那就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陆蠡的散文创作以他的三个作品集为标志,可以明显分为三个时期。在海里》集里,作者以一颗稚朴的童心,去追求爱与美的理性生活。同时,诗人的气质,又使他常常沉浸于孤独的幻想中,作品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而到了《竹刀》时期,抗战即将全面爆发,作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陆蠡努力在时代大我和个人小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作者的精神在情感的追求和严酷冷峻的现实实际遇之间游走,开始以清新优美的笔触,寄托现实人生的冷酷,名篇《竹刀》就是在这种矛盾纠葛中产生的。在《囚纪记》集中,作者已完全摆脱了青春的纪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发出愤怒的喷喊,这时期的散文创作也由青春式的幻想、知识分子的精神高蹈而变为成年的忧郁、周帐和深刻的时代感伤。  相似文献   

14.
许敏歧的创作涉及散文诗、散文、诗歌和诗评等,其中成就最高,最具特色的是散文诗。许敏歧的散文诗中,有一个以"荒原"为核心的意象群,也有一个沉思者的身影。"荒原"这一意象蕴涵了他复杂的感情,有绝望也有希望,有疼痛也有深爱。而沉思者的身影则渗透了他创作中的思考,有对已逝岁月的思考,有对生活、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许敏歧的散文诗是"荒原的苦恋",也是"荒原上的沉思"。而这种苦恋与沉思是通过凝炼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完成的,许敏歧散文诗的语言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外在的韵脚,却有一种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是其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他对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最严酷的解剖。在那个暗淡无光的旧世界,鲁迅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交织着绝望与希望。《希望》中鲁迅就把希望与绝望的矛盾起伏展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希望》的创作主题历来众说纷纭,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实际上,鲁迅在新的一年到来时写下的这篇《希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对青年消沉的不满和批评,而蕴含了更深远的思想和心境。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著名学者、作家阿吾里汗·哈里是一位勤奋的散文作家。在哈萨克文学大花园中,散文这块园地一直不太繁茂,致力于散文创作的作家比较少,作品也不多。所以,阿吾里汗的散文创作就显得弥足珍贵。他的散文作品感情充沛,构思精巧,充溢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弥漫着独特的民族生活氛围。抒发了对故乡和祖国的炽热感情。  相似文献   

17.
对理想主义的执着、时民间立场的坚守以及对人文精神重建的渴望,是张炜创作的典型特征.1990年代开始,张炜创作了以<九月寓言>为代表的一系列长篇小说,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本文试图从奔跑的意象、融入野地的理想两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九月寓言>的创作思想与特色以及张炜的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在当代文坛上的特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炜的小说创作中,存在浓重的胶东故土情结。它基于齐鲁儒道互补的文化,使得胶东新时期以来的发展与变化、乡村与城市、现状与未来,成为张炜目光的焦点,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根意识。这种意识从张炜对方言写作的青睐、对胶东文化的热情中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20.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在这一充满绝望与叹息的时代里,罗隐却保持着高标的人格,表现出桀骜不驯的个性,对豪门贵族嗤之以鼻,他将讽刺的笔指向角角落落,连皇帝也逃脱不了。这种个性给他带来的是潦倒困顿但他却愈战愈勇,毫不收敛,有一种凤凰涅般木的伟大感,以此获得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