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器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器乐作品的听辨能力、感受和理解能力。在目前的初中器乐欣赏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因缺乏探索及挑战的体验而对聆听音乐失去兴趣;第二种倾向是,教师缺乏有效引领,学生因听不懂而对聆听音乐失去信心。在初中音乐器乐欣赏课上,教师一定要努力强化教学效果,培训学生器乐欣赏能力,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从中获得音乐美的感受。感受鉴赏音乐美,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悦、满足,身心健康发展。初中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欣赏曲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是目前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肖丽娟 《考试周刊》2012,(34):185-186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学生只有在聆听的环境中展开想象、分析,才能更加主动有效地欣赏音乐,达到审美目标。在音乐鉴赏过程中,由于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较弱,仅凭感官的感受理解音乐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聆听音乐谈谈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孙莹滨 《考试周刊》2008,(8):213-214
声乐、器乐、欣赏等内容的教学对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声乐、器乐、欣赏等课程内容的教学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要求: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歌曲演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占有突出地位。想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切实感受音乐作品蕴含的艺术美,就需要用心聆听,在用心聆听之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以聆听教学为主,教会学生欣赏音乐,为下一阶段的音乐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器乐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把握住器乐的精髓。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在聆听器乐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将器乐的动与听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器乐带来的美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有耐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有效的聆听器乐带来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欣赏教学,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如何使我们欣赏课达到预期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启发他们。  相似文献   

8.
宋继萍 《考试周刊》2014,(15):171-171
<正>中专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的课程。较之小学、初中音乐课模式,感性的东西减少,理性的东西增多。因此,中专音乐课相对内容深广、形式单调。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一、聆听音乐作品是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前提音乐鉴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开展的,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是聆  相似文献   

9.
向燕 《儿童音乐》2012,(10):51-53
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以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  相似文献   

10.
庄妮璇 《考试周刊》2013,(97):176-177
音乐是以听觉为基本感受方式的艺术。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因为"聆听"是参与音乐教学的关键,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聆听音乐中开阔视野、获得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艺术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艺术审美评价能力。聆听是音乐欣赏的必用手段,学生们只有在聆听的环境中展开想象和分析,才能更加主动、有效地参与音乐,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聆听,是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受的艺术,音乐教学无疑离不开对音乐的聆听、欣赏。除了在唱歌、乐理视唱等教学中,要充分遵循这一规律外,还要系统地学习乐理以外的音乐基本常识,欣赏中外优秀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因此,在《中小学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欣赏音乐不能只停留在聆听上,还需结合身体律动等辅助手段欣赏与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从声势、体态等律动教学入手,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相似文献   

13.
曹文千 《学子》2014,(7):68-69
音乐欣赏是用音乐内在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乐天地,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中学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欣赏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就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利用针对式欣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能懂得听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作品进行感受与理解 ,并逐步达到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欣赏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欣赏教学的质量。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读。读包括读书和读作品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读书是指集体或个别读教材中的文字内容。通过读书 ,学生可以了解有关的美术理论知识 ,了解有关作品的作者情况、时代背景以及大体特征等。读书可以同听教师的讲述、介绍等结合进行。读作品是指在仔细观察作品的…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特殊使命。文章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民乐欣赏"现状的剖析,认真探寻民乐欣赏教学的策略,从合理安排有序展开、以策定教优化课堂、巧设情境新颖导课、反复聆听动静结合、品味主题唱为心声、融入游戏增强趣味、加强实践全面感悟七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力求使小学民族音乐欣赏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效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养和对民族器乐音乐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黄缨岚老师执教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节以欣赏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教师怕上音乐欣赏课,他们认为,欣赏音乐无法将成果具象地呈现在某个客观事物上,教师无法看见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但在这节课上,黄缨岚老师让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变得"可知""可感""可见",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和精心设计的音乐活动,让大家清楚地"看见"了儿童的音乐学习过程。课程伊始,她请学生学做"小指挥",用指挥图示体  相似文献   

17.
抽象美术是艺术形式中的高级形式.高中抽象美术作品欣赏在教学上的困难在于学生缺乏对抽象美术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画外、从情感到体验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感受.在抽象美术作品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如背景分析、情境感受、音乐互通、肌理实践、儿童体验、同质对照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欣赏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欣赏不同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增强自己的音乐感知,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本文主要从营造欣赏环境、传承多元文化、创设文化氛围等角度阐述增进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李迪 《辽宁教育》2012,(15):50-51
器乐教学是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的重要手段。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学生在演奏中学习和感受音乐,既培养了音乐表现能力,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在新课程的指导下,音乐教师们对器乐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器乐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由此,探讨器乐教学的论文也渐渐增多。纵观这些器乐教学论文,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器乐教学的意义和器乐教学的策略,探讨初中课堂器  相似文献   

20.
正吴斌说过:"人的欣赏能力最强,其次是歌唱能力,最难的是器乐表现。[1]"在体验过竖笛教学后,有些教师能感受竖笛教学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也有些教师因畏难而放弃,后面这种避重就轻、避繁就简的做法显然是一种不尽责的体现,更是破坏了音乐基础课程教育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育人价值体系。一、竖笛教学的背景及意义真正让我对器乐教学进入课堂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缘起于一次音乐期末歌唱考核后的反思。在对高年级学生歌唱考核后,我惊讶地发现几个现象:第一,班级整体歌唱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