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夏盛 《考试周刊》2014,(5):190-190
<正>班级是一个小社会,管理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孩子是重要的法宝。没有管理,班级里的孩子就像一盘散沙。那么,如何与孩子一起管理这个集体,让孩子在这个集体中成长、收获呢?一、多种体验,感受班级的美好幼儿园每学期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节日,这些都是快乐的节日,也是很富有意义的节日。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们可结合这些节日开展各种活动,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充分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对节日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是他们最为期盼的日子。但不同的孩子在这一天会有不同的体验,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则闷闷不乐,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走近孩子,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解读他们的童真。  相似文献   

3.
体验数学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正如专家们所建议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进。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4.
体谅     
14岁的杨馨从山外回来了,她流着泪,在父母跟前哭诉着……“爸,妈,山外的孩子身穿名牌服装,是那么潇洒、那么洋气。他们还顿顿有肉吃……请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吧!我只能穿你们穿破后改做的衣裳,只能吃泡饭加咸菜……在山外孩子的面前,我抬不起头来,仿佛我们山里孩子低人一等似的。其实,山里孩子和山外孩子一样,都是人啊!为什么山里孩子吃穿住行都不及山外孩子?为什么山里孩子在山外孩子面前抬不起头?为什么你们就不体谅体谅我?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孩子她爸坐在一旁抽着闷烟,一口接着一口,烟是自家种的叶子烟。自从孩子到山外去读书以后,家…  相似文献   

5.
枫叶 《家教指南》2007,(9):20-21
快乐的孩子固然快乐,而不快乐的孩子一定有他不快乐的原因。心理学要关注的,就是那些不快乐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不快乐?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快乐?与父母、同学、伙伴在一起时,为什么感受不到愉快?  相似文献   

6.
佚名 《家教世界》2008,(3):47-47
一个孩子是班级的优等生,可每次考试总会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排在他前面,这个孩子从未拿过头名,他很沮丧。"爸爸,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总超不过前面那几个同学呢?我真的很嫉妒他们,您说我怎么办呢?"孩子一脸愁云地向父亲讨教。  相似文献   

7.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越来越“独”,不关心别人,只想着自己,不善于处理与同伴的关系,甚至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孩子缺少最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必要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我想,教孩子学习体验情感,让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或许是个不错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打开孩子的作文本,我便兴致勃勃地欣赏起来。这可是我班班长的一篇“佳作”——《奶奶变了》。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奶奶,为什么您现在变了呢?以前您总能帮助我们家里做一些事,可现在……是因为您想好好享福了吗?可是,您还是应该帮助一下家里呀,爸爸、妈妈整天上班,而我的学习又这样忙,您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我们呢?”读罢,我心中为之一震,文章是写得不错,前面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特别到位。可孩子的想法总让人感到一丝“凉”意……翻开其他孩子的习作,看着孩子们一篇篇文章,同时也感受着他们一个个幼小的心灵。他们中有积极向上的,有关爱…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谈在全国百强中学中途接班的体验和感受,提出中途接班的班级特点、应对措施;阐述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理论素质;特别是强调了中国古典儒家和易经哲学思想在中途接班的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和悟化,对于中学的英语教学和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谈在全国百强中学中途接班的体验和感受,提出中途接班的班级特点、应对措施;阐述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理论素质;特别是强调了中国古典儒家和易经哲学思想在中途接班的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和悟化,对于中学的英语教学和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泽同 《班主任》2009,(9):27-29
班级中一些有着这样那样弱点、缺点的孩子经常被“数落”、被“刺激”,甚至被“遗忘”,他们承载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而我们通常很少关注他们。能否从班级管理人手,给这些相对“弱势”的孩子创造一个真正自己体验、自主实践、自发成长的班级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简单的、复杂的问题。有一种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爱打架、常惹事又不爱学习的"拧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就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望而生畏"了。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这次,我有幸在著名心理学家陈虹博士的体验活动中扮演了真实案例中的一个拧孩子,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他的感受与变化,为我们老师今后处理类似"头疼"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体验课程是我园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特色课程。从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他们正处于感知觉运动阶段,主要是依靠身体动作来感知和认识世界,我们设计实施的体验课程,正是让幼儿通过实践来认识、体验周围事物的教学活动。一、体验课程的由来该课程最初源于社会认知课程的教学需要,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以往的这类教学往往是教师拿着图片在课堂上讲,孩子听,知识很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把关于常识类的课程由小课堂搬到了户外,带孩子去棉花地、麦田、生态园,感受农作物;去油田的钻井平台、110指挥中心、119消防队,感受油城人的生产与…  相似文献   

14.
体验数学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正如专家们所建议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进。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不断体验,因此,在剪纸活动中不能淡化了技能,重点关注孩子的体验。从基础的原始体验出发,以理性体验和再次体验提升孩子的剪纸感受,以对比体验拓展孩子的剪纸经验,在剪纸教学中主要是原始体验产生问题,给孩子一个剪纸源泉;理性体验积极思考,给孩子一个思考空间;再次体验感受改进,给孩子一个方法体验;对比体验开拓思维,给孩子一个鼓励声音,以阶梯式的方式层层深入,提高了剪纸活动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正>席慕蓉:"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一个孩童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成长为少年,生活一点一滴的浸润,但是生活轨迹的不同,对生活的感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生活的感受是苍白的,对生命的感受是浅薄的?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又该怎样引导和激发他们对生活产生真诚的热爱呢?一、融入自然,感悟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大自然是神奇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为什么骨干教师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却感受不到职业带给他们的幸福?为什么会有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到了一定年限就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还原的状况?怎样才能使教师保持其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怎样才能使更多的骨干教师在体验职业幸福感的过程中成长为特级教师?要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构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者见一群孩子压弯树苗,便走近用手压弯一个孩子的腰。孩子大声叫喊“好疼!”孩子们问老者:“你为什么要压弯他的腰?他在喊疼呢!”老人说:“我压在你身上你就叫疼,树苗弟弟也一样啊!”孩子们都点点头,说:“那我们就不压了。”老爷爷接着说:“要是别人来压怎么办?”于是,他们在老爷爷的建议下,成了小树的护卫者。老者可谓棋高一着,他没有一句批评,也没有讲空洞的道理,但学生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说明,抽象的理念无法打动人心,空洞的说教显得枯燥无力,成功的德育离不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德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班级里会有"边缘人"的存在?他们的情感现状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导致他们变成这样?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展开一段心与心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正许多班主任特别是一些从事班级管理时间不长的老师,常常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在班级管理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教育效果并不能像我们所设想的那么理想?为什么对某个很想转化的后进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相信类似的情形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并不少见。显然,一个班级管理的好与差,不仅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自身修养息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