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班下学期的孩子开始学会"告状""报告老师",中班达到最高峰。如果引导合适,大班(尤其下学期)告状行为就会大大减少。面对"告状",教师作为权威形象出现,就像绘本《老鼠偷吃我的糖》中"先生"的角色,给告状者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幼儿期孩子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幼儿期孩子判断是非往往以成人为标准,他们对老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即是好,老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老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父母、老师的态度也成为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幼儿告状的行为看似很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间、师幼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成人的态度;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  相似文献   

3.
孩子学会告状了。年轻父母在育儿时经常面对诸如此类的新状况,哭笑不得,心情复杂。有开心,孩子开始会判断是非,长大了;也有困惑,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交往。孰是孰非,不妨听听女孩今今的故事和周围的各种声音,或许能有所启发。"妈妈,××骂我,我跟老师一说,老师狠狠批评了他。""××上课捣蛋,我报告老师了。""××趁老师不在把饭倒了,我让老师批评他了。""××欺负××,我看到了,把老师叫来了。"  相似文献   

4.
李琳 《班主任》2006,(10):24-25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单纯地要求"不许告状"是不可取的.老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告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和实际观察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告状"行为投射了以下几种心理:求助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  相似文献   

5.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6.
"妈妈,艳艳把我的玩具小熊猫抢走了!""老师,刚才喝水的时候,东东推了我一把,结果,我杯子里的水洒了出来,弄湿了我的新衣服。"诸如此类的告状频繁地出自学龄前儿童的口中,让爸爸妈妈感到不可理解:孩子为什么爱告状?他们告状出于什么目的?爱告状究竟对不对,好不好?因此,了解孩子告状背后的原因所在,帮助他们获得一份好心情,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爸爸妈妈必须要做的事情。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解读孩子爱告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带低年级的学生,发现孩子们特爱"告状"。而且告的次数和人数会随着处理频率的上升而不断递增。一、告状的原因1.喜欢听好话,希望受到老师表扬、同学关注,好表现自己低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尚未形成,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为了树立威信,往往把老师当做依靠。爱"告状"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和重视,动机是积极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是班干部,对犯错误的学生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容易引起犯错误学生的反感。  相似文献   

8.
<正>许多家长都有被老师"告状"的经历,由于孩子在校近期或某方面表现不好,老师将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我们暂且称它为"告状"。当您的孩子被老师"告状",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有的家长可能会想:这熊孩子,又不听话了。于是回家之后,轻则骂,重则打。还有的家长开始苦口婆心和孩子说道理,道理说了一筐又一筐。开头几天,效果还不错,但是没几天又恢复原样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表现那么棒,看着自己这个不求上进的孩子,家长们开  相似文献   

9.
正老师,xxx骂我了。老师,xxx课下撞到我了。老师,xxx把我橡皮弄断了。……总是能听到这样向我诉说、告状的声音,让我颇为头疼。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好动的阶段,只要在一起就会发生矛盾。一一去处理吧,既费时又费力;不予理睬吧,可"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再者说,老师不去处理,孩子还挺委屈的。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反复思索中,一个想法让我兴奋起来: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他们之间的事情吧,选出我班的金牌调解  相似文献   

10.
杨雨 《教育》2013,(16):63
美国的孩子也一样,5至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很爱打小报告,一点点小事就会招来一句"I am going to tell on you"(我要到老师那里告你)。那么,美国教师是用什么办法处理孩子之间相互告状的呢?小智慧能解决问题一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有个孩子跟老师告状说某某不跟他玩,老师问的第一句就是那你是怎么试图解决的?老师鼓励孩子先用语言自己和小朋友商量去解决问题。当然,老师  相似文献   

11.
"孙老师,魏子路偷我的苹果!""孙老师,刘迪不交作业!""孙老师,某某……",每天我一走进教室,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告状。等我把这些事情处理完毕,半节课的时间都过去了,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讨论情景:孩子们正在喝水,阳阳跑过来大声对我说:老师,丽丽打我了,还把我的水弄洒了。没有等到我的答复,他已经跑回到位子上,对丽丽说:我告老师了,我告老师了!满脸的兴奋。当然了,孩子除了这种以告状为乐的情况外,还有委屈的告状、寻求帮助的告状等。总之,有  相似文献   

14.
主持:杨波读者询问“我儿子4岁,很喜欢告状,有时,朋友难得一聚,想好好聊聊,可儿子不断地来‘告状’,诉说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幼儿园也很会‘告状’,我觉得一个爱告状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我该怎样纠正儿子爱告状的毛病呢?”  相似文献   

15.
幼儿期的孩子变得爱告状,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的告状行为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显得十分重要。那么,下面先分析一下幼儿爱告状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赛 《幼儿教育》2012,(Z1):76-77
开学第一天,我刚迈进活动室,斌斌就哭着来告状:"老师,晨晨抢我的棋……"在接任这个班之前,我对晨晨早有耳闻,他是幼儿园出了名的"小霸王",还有一个特点:不会哭。今天我终于见到了他。开学头几天,几乎天天都有孩子或家长来告状:被晨晨抓了、被晨晨推了、被晨晨……晨晨却对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无动于衷,面对其他孩子家长的横眉怒目镇定自如。  相似文献   

17.
刘晓晔 《福建教育》2011,(10):28-29
幼儿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很爱告状。“老师,XX抢我玩具!”“老师,XX不让我擦桌子!”“老师!”“老师……”教师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习以为常。然而,认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幼儿的告状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王振 《辅导员》2011,(Z3):134
孩子受到同伴的欺负,回家向父母诉说时,母亲会说"应忍耐",而父亲则说"应奋力还击,不然日后他会继续欺负你",同样在办公室里,学生向老师告状受  相似文献   

19.
郑委 《家长》2015,(2):24-26
智慧=找原因+想办法。闭上嘴,动动脑,找原因,想办法,迈开腿,去行动,关心爱人,帮助孩子,坚持再坚持。下面是一位妈妈处理"老师告状"问题的整个心理过程和解决方法以及笔者的插评,供大家参考。期末考就要到了,又将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作为老师,我为家中这个"问题学生"的问题而感到紧张。(郑委:引号加得好!在家长心目中就不应该有"问题孩子"。)老师急着约见我,希望我这个不负责  相似文献   

20.
问候与回应     
参加一个教育听证会。会场上,有五个老太太激动地站起来,不等话筒传到她手中就大声对着台上说起来:“我孙子特别乖,逢人就问好。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一个阿姨不喜欢他。邻居的大爷大妈爷爷奶奶都夸他懂事。上了小学,孩子上学问老师好,可老师却假装没听见,看都不看我孙子一眼。——学生跟老师问好,老师不搭理学生,弄得孩子都不知道懂礼貌究竟是对还是错。这事儿,到底该谁管?台上的诸位官员开始心平气和轮番作答。我周围的人却开起了小会。一个说“我们孩子的老师跟我告状说:你闺女不理人!我问我闺女为啥不理老师,我闺女回答:一开始我理他来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