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余体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不仅在青少年学生克服现代生活方式弊端,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活方式中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形成终身健康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民办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强调的综合化和应用化的人才培养,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本文从现在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出发,探析对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合理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出改进民办高校课余生活引导方式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健康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学校体育课是学生终身体育修养的基础,是培养兴趣,进行运动参与,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基本前提.本文针对民办高校体育的发展特点,来探讨民办高校体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郭潇  李勋  董小园 《考试周刊》2011,(52):150-150
作者运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在对衡水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被动参与和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比重较大;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锻炼时间短,总体上锻炼强度低;课余体育锻炼地点选择主要在校外;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性别差异较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充分认识到体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增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主要运用文献法与分析法,从院领导与部门管理层面、教练员层面以及学生运动员层面探讨广东培正学院取得优异竞技体育成绩的几点经验,旨在为民办高校课余训练开展提供借鉴;认识构成课余训练系统各个因素的特点,理顺其关系,打造一个符合民办高校现状的一线教练员队伍,是民办高校课余训练取得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方面。它的基本任务,除了增进学生健康,提高体育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体质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外,还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增强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陶冶美好的情操和磨炼坚强的意志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职能,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占领学生课余文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强健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近年来,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逐步被重视并得以推广,本文针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简要探讨了民办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周永华 《教师》2008,(7):58-59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习之余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作为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不拘形式地通过各种身体活动,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恢复体力、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尚品质、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等目的。课余体育在锻炼方式、方法、规则、环境等方面与竞技体育有较大区别,追求目标也不尽相同。目前,对课余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学校和学生是否都已充分认识?是否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又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我校中学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课余体育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及深化中学体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宋东明 《中国教师》2013,(Z1):151-151
体育的目标是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体育目标,在高质量地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竞赛与课余训练等一系列课余体育活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刘双利 《中国教师》2013,(Z1):149-149
体育的目标是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体育目标,在高质量地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竞赛与课余训练等一系列课余体育活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课余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高职生是国家未来栋梁之才,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他们能否具有全面的“健康观”和健康体魄,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应付现代社会生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余暇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湖南民办高校大学生余暇健身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民办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制定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余暇健身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结果发现湖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余暇健身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健身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地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余暇健身习惯.大学生对余暇健身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结果与大学生实际参与健身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健身频率较低并且每次健身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余暇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湖南民办高校大学生余暇健身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民办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制定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余暇健身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结果发现湖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余暇健身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健身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地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余暇健身习惯.大学生对余暇健身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结果与大学生实际参与健身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健身频率较低并且每次健身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4.
课余体育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使学生锻炼不辍,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5.
<正>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课余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联系入手,论述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意义,结合课余体育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体育事业的要求日益增高,需要高中学校加强对学生课余训练的重视,积极完善高中体育课余训练内容。根据高中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高中学生的课余训练现状,可以制定适宜学生的课余训练内容,提高高中学生的课余训练质量。故此,高中学校在开展学生课余训练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落实课余训练的工作内容,推动我国高中学校学生课余训练的建设发展。本文就高中体育生课余训练现状进行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8.
付传威 《小学生》2010,(4):61-62
学校体育训练的任务总的来说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掌握一些专项与非专项的技术、战术知识,打好身体和技术运用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品质、心理素质,为我国体育事业选拔、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夯实基础,为培养一批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奠定基础。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优化体育管理方法,组织管理课余体育训练任重道远。如何优化体育管理方法,组织管理课余体育训练呢?  相似文献   

19.
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式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它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优势,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培养兴趣;它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愉快和充满竞技的活动环境中身心健康、个性特征、体育专项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使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与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充分发挥课余体育的功能,值得学校体育工作者去总结和探讨。文章在对高校课余体育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模式应以依靠大学生自觉性为中心,加强体育理论教育,还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普通高校课余体育可以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