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对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状况及致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职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女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大学生;农村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城镇大学生;非独生子女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高职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在年级的分布为:二年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三年级,一年级最低。(2)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症状:疲劳感觉、胃肠不适、睡眠障碍和疼痛感觉。(3)影响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不良生活习惯因子、学习环境因子、身体练习因子和社会交往因子,且不同症状躯体亚健康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山东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与内化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东高职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阐明高职大学生亚健康人群比例较高,指出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心理负担过大、缺乏体育锻炼、饮食起居不规律、不良嗜好等.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并探讨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为预防和内化教育高职学生亚健康人群比例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的跟踪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时间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跟踪调查法对543名大学生进行两年的跟踪调查,分析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每周运动时间增加1小时及其以上即可明显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相反,每周运动时间减少1小时及其以上则会对大学生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543名大学生为期2年的队列研究,分析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每周运动时间增加者,其出现亚健康症状或亚健康状态加重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每周运动时间减少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每周运动时间增加1h及其以上,会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产生积极作用.相反,如果每周运动时间减少1h及其以上会对大学生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运用问卷调查法、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国内部分高校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亚健康人群比例较高(14.72%),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减退,对自己的健康担心,精神不振,多梦等。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心理负荷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不良嗜好,缺乏运动。对如何预防和降低高校学生亚健康人群比例提供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问题是困扰高校教师群体的关键问题,亚健康状况的科学诊断与致因分析是亚健康预防、改善的基本前提。采用问卷调查和一滴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质亚健康状况进行了医学检测,同时系统分析了各类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得出主要结论:①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较高,且女性略高于男性,理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高校教师亚健康在年龄上和职称上呈现倒U型分布。②辽宁省高校教师群体亚健康状况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表现为胆固醇不规则结晶、脂质斑块;血液系统亚健康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消化系统亚健康表现为肠道毒素(黑色结晶);运动系统(骨关节)亚健康表现为骨关节炎。③影响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形成的主要因子依次为:生活习惯因子、饮食习惯因子、体育锻炼情况因子和工作环境因子,不同类型的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大学生运动量等级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和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育运动量等级的大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大学生同龄段水平;性别差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不同运动量等级的锻炼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中参加中等运动量等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优。  相似文献   

8.
韩华凤  李皓琛 《灌篮》2021,(3):34-35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主观意识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亚健康身体状态的他们在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时往往会受到各类运动损伤的困扰,迫切需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体能训练指导。为了避免运动损伤,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重视准备活动、学会自我保护、选择适宜的场地和设备、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场地环境和天气、体育项目特点等进行体能训练时间、训练强度和训练方法的调整,才能有效帮助高职学生提高体能的同时,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深圳女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深圳两所高校的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女大学生亚健康人群比例较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减退,对自己的健康担心,精神不振,困倦,情绪不稳定等.造成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缺乏运动,人体生物周期性因素.提出形成自主健康促进理念和构建校园健康促进平台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对上海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随机抽样调查,探讨不同体育项目对高职院校新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效果及对各种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者居多;通过不同体育项目锻炼,学生心理亚健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同体育项目中,篮球、足球等同场对抗项目对人际关系和恐怖症状方面改善非常明显,健美操、网球、羽毛球等非同场对抗项目对焦虑、躯体化、忧郁和精神等症状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大学体育特长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周期训练,然而招生和毕业分配的吐故纳新现象客观上与长期的周期训练形成矛盾。文章根据运动训练理论和参与高校训练管理的多年成功经验,提出了构建高校优秀体育人才训练负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人文精神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起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关心、关注人的健康为终极目标,是对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示,因而高校体育对高校人文精神环境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重点探究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并阐述了通过发展体育促进高校人文精神环境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邹京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3):341-34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向现代大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价值观念、文化规则和运动技能,使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及思想观念,对其人格塑造或个性化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通过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从四个方面进行不同侧重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塑造着一个大学形象。本文就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弱势群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推进高校弱势群体素质教育,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有新的观念;二是有创新精神;三是善于开拓进取;四是有团队精神,这是高校体育必须承担的目标。大学体育在培养大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并探讨高校继续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高校武术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武术教学是推动武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武术课的学习,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和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高校教育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密不可分的。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志向追求和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应重视武术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武术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体育增进道德健康的认识,从而了解学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健康的现状以及对道德健康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体育学院的学生与非体育学院的学生在运动、情绪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就体育学院与非体育学院的运动情绪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解双方的情况及差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高校体育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及终身健身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了养成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习惯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中的“体育人群”和“非体育人群”进行调查研究,论证了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培养所起到的教育职能,并针对大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