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教材引起争论想到的2003年9月,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落选湖北省的中学语文教材,理由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消息见报后,引起读者和家长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表示《背影》不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  相似文献   

2.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3.
薛艳 《宣武教育》2006,(1):38-40
《背影》是关于亲情的百年经典散文。几乎每一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它。人教社把它放在八年级上以“爱”为主题的记叙文单元里作为重点精读篇目。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背影》朴素隽永,质朴清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其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简笔速描,前后呼应,文白一体,意象深远等几方面.《背影》正是以质朴的文字、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隽永的中国父子亲情图,因此获得了“说不尽的背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从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多认为这对父子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且似已成定论。但这种父子亲情在本质上其实是“寻常”的,并非一种独特境遇下的极端表现。从背影形态的描摹、儿子眼神的探寻、重视父爱的关键和《背影》一文的时代震荡四个角度,回到《背影》的文本本身,从关系共性和时代共性两个维度,可知“背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国时期寻求民主自由的子与“父为子纲”模式下专权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的情感是人类“寻常”父子间的隔膜之爱。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背影》、《台阶》中父亲的形象,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经久不衰,作为传统篇目历年来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中纯朴深厚的父子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是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时,只注重了父亲朴实的背影和朴实的感情,却忽略了铺垫这一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彪 《现代语文》2010,(10):105-10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作为现代文学中书写父子亲情的典型代表,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背影》以抚今追昔的叙述结构构思作品,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只是以一种平凡普通的真景与真情,  相似文献   

9.
在写父亲的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在于作品中流露的父亲深厚情意感人至深,而且在于这种深情所投射的对象——“背影”上。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背影”这两个字越来越引起了我对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曾感动了一代中国人。那种无与伦比又无以言尽的亲情,触动着每个人的灵魂。这次龙应台出版新书《目送》描述三代间的亲情,特别是她记下自己如何送别父亲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读完让人热泪盈眶,可谓是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12.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颇为成功的一篇叙事兼抒情散文。2001年,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选用了该篇文章。作为书写父子亲情的典型代表,在各个不同时代,入选了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时期,人们对《背影》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父亲家中的光景很是暗淡,透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愤意;有的人认为《背影》抒发的是一种“人到中年”的复杂感情,是中年人成熟的心理活动;还有的人认为《背影》负载了一种晚辈对长辈的忏悔隋结,是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3.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仅1500余字。建国前即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建国之初,又作为第一批选编篇目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但仅三年时间便被删去。“文革”期间,更是伴随“朱自清研究”的冰冻而销声匿迹。直到1982年才再次入选中学教材,但2003年又传出因学生反对而要被鄂版教科书逐出的消息。作为教科书中的一篇选文,《背影》在建国六十年间的取舍及引发的一次次大辩论,折射出了不同时期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林峰弟 《广东教育》2006,(11):27-28
《背影》是教科书的传统篇目,关于此课的教学方法论述颇多。但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却发现多数文章只是在“父爱”“亲情”方面纠缠,虽然在教艺上有很多创举,却未能真正深入地解读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感人力量,不仅仅在言说父爱和亲情,而且渗透了生命意识,而亲子之情也正是在这种生命意识中展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研读“父亲买橘子”这一高潮段落,再在对这一段落的品味剖析中,前后勾连,贯穿全文,解读这种生命意识下的亲情。  相似文献   

15.
如何理解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的思想感情?不少教材分析文章以及人教社编写的“教参”书中都一致认为,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对父亲倍加怀念之情。”这种看法一般说是不错的。但仔细阅读原文,我觉得这种看法还是不够全面的。换句话说,现有分析材料忽视了作者在《背影》中渗透出来的微妙的但又很重要的另一种思想感情:自责与内疚。  相似文献   

16.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著名的纪实散文代表作。文中记叙作者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感记,事情虽小,但表现的是人生最常见的父亲爱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亲情,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去学习这篇文章,都让人感叹不已,感慨万分。这种感染力,一方面是源于作者对父亲的心底理解和亲情之爱,同时也是与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精雕细琢的语言艺术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文章的构思和语言特点两个方面,浅谈《背影》反映出来的文学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2003年9月12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了一则新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要问什么理由,也很简单:七成学生认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9.
马宏东 《湖南教育》2007,(10):42-42
近几年,笔者竟然发现语言权威专家,甚至中学语文教材都使用这样的句式。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之川写的《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段说明:“……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向沙漠进军》开篇第一句就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最××的之一”这种句式合理吗?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面世,描写父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背影》从未被其他写父亲的文章所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文章写作角度独特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背影》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父子间浓厚的骨肉亲情,又流露出作者一些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的心绪。可以说,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是五味杂陈,需要细细的咀嚼、品味。分析《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抑或说参考书,大多着眼于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对面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通过对文章动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子之情。或者引导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