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的误用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短语。成语如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反之,会影响表达,甚至会弄出笑话来。成语的误用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所指意义的误用。主要表现为没有认真理解成语的意义,望文生义造成误用。如:1.适合当今幼童的独特舞蹈语言和生活就更少,几乎没有什么范例可以参照。只好自行编创,东剪一段音乐,西凑一段动作,自己累脱一层皮不算,效果还差强人意。(很明显,该句作者是想说“效果还不太令人满意”,其实“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2.这种观点太落伍了,可以说是不…  相似文献   

2.
我们能够根据字面意思对大多数成语进行解释。但也有一些常用成语,如果我们仍然是“望文生义”,那么得到的往往是错误理解。出错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成语中往往有个别关键词语的意思跟它现在通常使用的意思有很大差别。现将这些容易引起错解的成语小集如下,并对其中的关键词语作简要的解释,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挥·金如土(散)智尽能索·(尽)求全责·备(求)·格杀勿论(打)孔·武有力(很)秋扇见·捐(被)口诵心惟·(思)闭·关却扫(门)解衣推·食(让)·危言危行(正)及·锋而试(趁)无庸·讳言(用)养·尊处优(生活)一·败涂地(一旦)推…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它保留了诸多古汉语语法现象。教师在讲文言文时,若引之入课堂,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视野,又有助于学生以熟知的成语带动古文的学习,可谓一石双鸟。现分类列举如下:一、名词用做动词这类现象指成语中的某些词本为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活用做动词。如:一目·了然一·鼓作气不胫·而走不蔓·不·枝不衫·不履·不期·而遇有口皆·碑春华·秋实·衣·锦还乡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砥·节砺·行无所事·事南·辕北·辙这些活用的名词位于数词、副词后或两个名词用在一起。我们在讲《采草药》“二月草已芽”的“…  相似文献   

4.
2006年,各地高考试卷中还是纷纷出现了成语(熟语)辨析题,除天津卷采用辨别选择的形式外,其余各地均采用辨别正误的形式,共考查了48个成语,其中27个是作为错误项出现的。分析这些错误项,发现以下几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复习时应引起重视。一、褒贬误用。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褒贬之分,忽视这一区别就会出现褒贬误用的错误。1.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江苏卷)2.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安徽卷)3.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  相似文献   

5.
成语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定型性,意义上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因此,使用时,一般不得随意改变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性。但是成语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运用上的灵活性。随着汉语的发展与演变,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如果为了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增强修辞效果.也可以适当地改换它的成分,拆散它的结构,或者赋予它新的意义。活用成语的现象,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对偶又称对仗,是汉语独有的修辞方式。它由字数相等、词性和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音节声调平仄相对的两个语言格式并列而成,对称地表达了相似,相对或相连的意义。对偶用的是成双成对的语句形式,目之对称、均匀、整齐,是一种结构美;用的是错落有效的平仄声调,读它抑扬顿挫,听之和谐悦耳,是一种音乐美;它把两种事物凝炼集中地反映在“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的同一语言格式中,味之含蓄隽永,又是一种语言美。无论是结构美、音乐美,还  相似文献   

7.
歌唱的意义何在? 古人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段话表明歌唱是人的内心情醇的直接表现,是语言诉说的升华,它比语言更能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8.
<正> 对词语的理解和误解是语用学要研究的课题,它跟修辞相关,又与训诂密切。是语文的实用现象,又具有理论上的价值,对词语的理解有正确和错谬之别,对词语的误解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这种对词语的理解和误解是语文牛的常见现象,它产生在交际的语用中和一定的语境里。单个词语的意义,跟它在语境中的意义,一般不能作等值的理解。词语处在语用当中,受到语境的制约,因此理解或误解都不同一般,这关联到语言因素,也涉及到非语言因素。例如: (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9.
在新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中有一篇文言文《促织》,篇幅较长,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文言实词,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情节、环境、人物的分析上?我尝试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实词。这一方面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有助于成语的掌握,从而有效地提高个人语文素质。可谓一箭双雕。现以《促织》为例,用成语印证文言实词:1.·宫中尚促织之戏·礼尚往来尚:推崇、讲求。2.·居为奇货·囤积居奇居:储存。3.·假此科敛丁口·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凭借。4.·辄倾数家之产·倾家荡产倾:倾尽。5.·百计营谋不能脱·营私舞弊…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高考的一大重点,每年都有一道题,主要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笔者现就往年高考或模拟考试中出现的此类试题谈谈成语的误用情况。不合语境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如:①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高考题)②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2001黄冈市高三模拟题)句①中“安步当车”指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用“…  相似文献   

11.
豁然开朗与恍然大悟是近义成语。本文想将这两个成语作个比较分析。一、产生历史: 豁然开朗:最早见于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该成语自晋始,就定型。恍然大语:见于北宋·李昉等编辑的《太平广记·一七二·裴休》引《唐阙史》:“裴公恍然而悟,命击碎,然后举爵尽饮而罢。”变式有:恍然而悟(唐) 豁然大悟(宋) 恍然大语(明) 二、语义: 豁然开朗: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就其本义来说应该是:形容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后人除用它的本义外,也引申为:①比喻突然明白了某种道理。②形容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或心胸突然转为开阔。豁,  相似文献   

12.
许多情况下,语篇内容往往决定了对语法形式的选择。语篇中语言材料的组织一般按照已知···未 知;已知···未知的信息结构模式,从而也就决定了对语法形式的选择。图式理论与信息结构密不可分,它也同样 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法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许多情况下,语篇内容往往决定了对语法形式的选择.语篇中语言材料的组织一般按照已知···未知;已知···未知的信息结构模式,从而也就决定了对语法形式的选择.图式理论与信息结构密不可分,它也同样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法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形式和用途被动式“为……所·动”的完整形式是“为+名词土之十所·动词”。其用途主要在被动句中充当谓语,此外还可在一般句子中充当某种成分。例: (1)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2) 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 (3) 释致虏之术,而从为虏所致之道,臣愚以为不便。(汉书·赵充国辛庆忌  相似文献   

15.
立体几何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尽管近几年考试内容和要求每年都有调整,但立体几何这一章内容却保持相对稳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最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命题形式也不断地有新尝试,出现了一些亮点·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几年高考中立体几何“亮点”考题,希望能对复习立体几何有所帮助·1·定义型该类型立体几何问题一般分定义新概念和定义新定理或性质型;给出的新定义一般是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没有的,但经过学生自己的自学又是可以掌握的,着重考查学生自学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例1(2001年上海春季)如图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点…  相似文献   

16.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成语》一书(《汉语知识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洁修,对“初生之犊不怕虎”这个成语的语源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庄子·知北游》之‘新生之犊’作为‘初生之犊’的出处则可,作为‘初生之犊不怕虎’的语源则不可.”他提出:此语之源当另外寻求,其意盖本《淮南子·说林训》: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就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而言,一般包括“一般的动宾关系”,“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四种。例如: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伐檀”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二、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生民心”是使动关系。三、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友风”、“子雨”都是意动关系。四、上好富则民死利矣。(《荀子·大略》)“死利”是为动关系。第一种,现代汉语中也有相似的概念;第二三种,古代汉语书籍都有详细的论述,有较一致的观点;而第四种“为动关系”,则是众  相似文献   

19.
索绪尔语言符号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1 91 6年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 980年 )的出版 ,标志着现代语言的开始。索绪尔致力于语言本身一般法则的研究 ,他认为语言学不是语言哲学 ,也不是语言形式的演变 ,而是强调语言的内在现实 ,并致力于使自身成为一种形式的、严格的和系统的科学。本文拟就索绪尔语言理论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与符号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构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不变性和可变性、语言符号的价值、意义等最不易理解的几个问题论述如次。一、语言和言语…  相似文献   

20.
“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助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者”字除了表示指代之外,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语气。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史记·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类判断句中的“者”字,是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