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难忘的0分     
《小学生》2008,(4):31
怀特森先生是我六年级时的自然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他给我们讲述了一种猫科动物——“凯迪普旺斯”。他说,那是一种生活在冰川时期的昼伏夜行的动物,后来由于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绝种了。他一边讲述,一边还让我们传看这种动物的头盖骨,并要求我们认真记笔记。接着,还就这一动物进行了一次课堂测验。  相似文献   

2.
相信所有的孩子在第一次写作时都怀着好奇、激动、神圣的心理,当有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时,他们是喜悦的、自豪的。然而我们习惯于站在“严格要求”的角度上对待学生习作,态度往往是: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们竟然还相当满意我们犀利的目光。孩子们呢?在一次次的批评中逐渐迷惘,在一次次的指正中越来越怀疑自己,在一次次的被否定中认为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写出好作文的,写作文不是表达自己的认识,而是给老师写的,于是,他们逐渐逃离了写作,憎恨了写作。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举行的一次全市调考中,高一语文的作文试题,限定了文题和文体写法。在分片集中阅卷时,有部分教师认为这种考法不好,理由是这与当前高考作文检测的导向背道而驰了。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懂得“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夯实和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培养学生应对话题作文等开放性的作文检测方式的能力。因此,我们广大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片面地理解和对待高考这根指挥棒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我们必须迅速予以摒弃,再结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作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生(全班学生响亮有力地喊):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我们进行了几次滚动作文了? 生(全班齐声高喊):二次! 师:我们今天进行第三次滚动作文。同学们请翻开校本教材《作文新突破》第12页,前几周我们进行过两次竞赛式滚动快速作文,现在是第三次。好,我们来看一下有什么要求:20分钟以内,600字。再看上面各队的作文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传统习作课时的设置是每两周作文一次。每周两课时,基本分为一周指导一周讲评。这种设置人为地把习作指导、写作和评价在时空上进行了割裂。当教师把重叠如山的?作文本从办公桌的这边移往那边的时候,习作好坏的印象已逐渐模糊,学生的创作热情也在等待中消退了。长此以往,这种割裂不仅无形地削弱了评价与习作的内在联系,削弱了评价的功效,还形成了学生交完作文本便万事大吉,教师圈点改后便大功告成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倡导:将两周4课时习作的时间集中起来,写后即评。  相似文献   

6.
写给老师     
吴芳  陈岩军 《现代语文》2004,(11):32-33
失意时,是您的一个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鼓励着我们;成功时,是您一句极其普通的话儿警示着我们——骄兵必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是您一双温暖的手儿将我们从困境中拉出。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批改作文时不要长时间单闱一种方法,甚至一成不变。近几年来,我们成功地运用了以下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18岁时,我鬼使神差地喜欢上了一个高一年级的男生。他们班的教室和我们班只隔一堵墙。一墙之隔的三年中我们几乎没有认真关注过对方,一次偶然的交谈,我们认识了.后来我又知道了一些有关他的事情.便固执地认为他就是那个我梦想中的男生,于是,不可救药地默默喜欢上他了,暗恋是苦涩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是那样的的。  相似文献   

9.
写作考场作文时,我们该怎样依据命题要求,用独到的眼光从自己的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表现出鲜活的个性色彩?2003年的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是:一、以知出新。即文章的内容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显  相似文献   

10.
自然母亲     
曹敬辉 《现代语文》2004,(10):32-32
走人池田大作所创造的瞬间世界,一派纯净之色映入眼帘,让你惊喜之余萌生久违的慨叹。虽然展馆外愈造弥新的街市印象仍然滞留在你的脑海,浮俗的喧嚣依然固执地敲击你的耳膜,但你意识到,你漂浮于尘世之上,“拥有一片蓝,拥有一片天,拥有大地一片情”。多年来,我们所栖居的蓝色星球遭遇了种种非难,人为的,天谴的。它们无一例外地毁坏了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信仰在一次次的苦难面前岌岌可危。对于自然——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在沉痛中沉思.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始终冲不出“耗时低效”的怪圈。为此,无数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改革的途径,着眼于提高作文效率。在实践的基础上,我尝试让学生写“即时作文”,收到较好效果。一、“即时作文”的心理学依据作文和记忆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必然联系。但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安排和要求几乎忽视了这一点。首先,尽管作文课被列入课程表,但一周仅有两节;其次,作文次数一般是每学年16次左右,平均每两周才1次;另外,语文学科每个单元结束后都安排学生进行1次写作训练,每次写作要求不同,但早已设定的作文训练要…  相似文献   

12.
潘利娟 《考试周刊》2012,(50):55-55
大凡留心的人都不难发现,为了看动画片,小学生乃至中学生,一再不听师长的话,总是按时悄悄坐到电视机前;一些来不及完成作业的学生,甚至冒犯"戒规",竟然不顾一切地扑向电视机。一部小小的动画片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呢?归纳起来,一是富有童趣,二是有逗人的故事情节。由此我想,科学家能从企鹅的大肚皮上受到启示,创造滑车,难道我们就不能从学生追看动画片这一现象受到启发吗?由此我创建了“激兴、创境、潜法”作文教学法,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枯燥无味”、“无话可说”、“无法可写”的三大苦恼。现以苏教小语四下习作七“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这一作文为例,简述我的做法。一、“激兴”。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著名的智育家洛克在《教育的漫画》中指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这段话明确告诉了我们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被学生视为苦差事的作文更需要这样。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有一次学生在小练笔中写道:“刚接触作文时,我的心情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讨厌。我讨厌那像铁索似的作文题,死死地扣住了我想一展身手的心;我讨厌那千篇一律的作文内容。的确,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  相似文献   

14.
闫勍 《小学生》2005,(6):F0002-F0002
老师、爸爸、妈妈: 我超超强烈地要求在六&;#183;一儿童节时不要给我们布置作业。 那天是我们的节日,我们想开开心心地去play,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如果布置了作业,写完了就会没有兴趣去玩,所以,我超超超强烈地要求在六&;#183;一时不要布置作业!!!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什么     
最近,我们班搞了一次实践活动,老师让我们去采访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人,听听他们对幸福的理解。这次活动,让我们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懂得了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结合活动,我写出了自己的一点感想。  相似文献   

16.
善意的谎言     
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大人们看成是一个古怪的孩子:老成、安静,有时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有一次妈妈悄悄地对爸爸说:“真怪,她像我们中的哪个呢?” 父母调走后,我被送到年迈的奶奶身边。远离了熟悉的城市和父母,刚回老家,接触那些陌生古怪的方言,我感到异样的窘迫。就读的班里就我一个插班生,我便成为大家指点的对象。每当我鼓足勇气与同学们交谈时,他们突然间爆发的叽里呱啦的方言总会让我难堪。  相似文献   

17.
邹仁波 《初中生》2006,(11):14-15
同学们也许刚刚经历了一场考试,有的同学考得好,有的同学考得不尽如人意,其实,只要努力了,就不应该后悔。回首往事,我们经历的考试又何止这些呢?挨批评是一次考试,遭受挫折是一次考试,甚至得到表扬也是一次考试……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考试,每个人在这样的“考试”中都写下过满意或不满意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一、发现共性问题 教师通过作文批改,发现班级作文中所出现的普遍问题:比如语句不通顺,字迹马虎,开头过于迂回曲折,中间思路模糊等,但我们只能根据作文要求,有针对性地突破1-3个问题,如果每次作文解决一、两个问题,也已够了。我在快速批改“以等待”为话题作文时,发现此次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论证思路混乱,结构不够完整;用例时未能突出“等待”的过程;标题不够新颖。  相似文献   

19.
一、作文命题,要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母题”带“子题”。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一个“母题”,让学生围绕它辐射出许多“子题”来。例如一位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一次绿化活动让学生以“班级绿化活动”为素材写篇文章,至于选材、体裁、字数等一概由学生自己决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这次作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学生文章的文体不拘一格,立意各不相同。虽然,同学们文笔不很优美,但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从这一成功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并不缺乏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如果我们的命题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创设能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引发他们思考和参与生活,那么,一批思维活跃、有潜在创造能力的“小作家”就会出现。  相似文献   

20.
张志兴 《现代语文》2006,(11):113-114
高中作,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件劳力费神的大事。一方面,不少学生报怨说:“一次次作,一次次不见提高,我的作啊,我拿什么来拯救你!”于是,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希望与失望的轮回中逐渐减损了写作的热情,有的学生不写作、。不完成或不按时完成作就可以理解了,即使那些按时交上的作,也不乏应付之作。另一方面,老师在布置作题目时,尽管做了充分的指导,.还是不得不一次次面对学生痛苦的表情。但更困扰教师的还是作的批改,笔教的两个班共有130人(一般的两个班级也在100人左右吧)、一诚然,老师的事无巨细的批改、精当恰切的评语对学生的写作有不小的帮助,但全批全改是一项多么宠大的工程啊!毕竟,老师的工作不伞是批改作呀!部分批改又怕挫伤了另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面批面改吧,也不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