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指出信忠资源传播与服务,离不开宏观的信忠资源环境,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信忠资源传播与服务的特性与范围,归纳了信忠资源传播与服务的三种基本模式,分析了信忠资源传播与服务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职业》2006,(27):F0002-F0002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由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潘序伦先生于1928年创办,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会计”命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几十年来,学院秉承潘先生倡导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发扬“诚信、奋斗、创新”的“立信精神”,已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20余万财经管理人才,立信会计教育已蜚声海内外。  相似文献   

3.
吴兆骞家书考释及朋友书信札记高亢《归来草堂尺牍》是吴兆骞在科场案后被逮入狱及流放宁古塔时写给父母的信,后边一部分给朋友的信,则是即将归来和归来后所写。其中包括其父晋锡给他的信一封,他寄给父母兄弟的信15封,给朋友的信21封。这本书信集是考察吴兆骞生平...  相似文献   

4.
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信”这种实践品格经受了巨大冲击。本文以《论语》“信”字为切入点。对“信”字的文化含义进行了重新归并。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文化内涵,简要评述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5.
    
有只蟾蜍非常孤单。他看到邻居门口都有信箱,经常会有邮差来送信。怎么办呢?于是他也给自己做了个信箱。也期盼着有人给他送信。蟾蜍更加伤心了!不是!又不是!!还不是!!!一只青蛙刚巧路过。蟾蜍告诉青蛙自己的悲哀,他们就一起等信。他回去以后就自己给蟾蜍写了封信。没有等到信,青蛙就先走了。写完信正巧蜗牛走过。青蛙就拜托蜗牛帮他送信。青蛙又回去陪蟾蜍等信。他告诉蟾蜍一定会有信来的。蜗牛终于来了……可是一连几天都没有蟾蜍的信。蟾蜍感到很温暖,很快乐!信@安诺德·劳伯尔 @方亮  相似文献   

6.
播种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儒家强调做人的道德,仁、义、礼、智、信中,就有一个信字。诚实、不欺,谓之信;诚信美德的核心是诚。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则顺利。  相似文献   

7.
刘圣明 《教书育人》2005,(11):35-35
威信即声威与信誉,众所共仰的声望。《辞海》有威信条目:“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威信威信,贵在有“信”,有“信”才有“威”,这里的“信”指:信用、信任、信服和信赖。  相似文献   

8.
小熊冬眠了,小兔只能独自玩,真寂寞呀。小兔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心里想:“我常常在梦里收到朋友们的信,那一定是朋友们把信寄到我的梦里来了,我也写封信,寄到小熊的梦里去。”小兔拿出纸和笔,写道:“小熊:现在雪下得很大,可我不冷,因为我正坐在火炉边吃冻米糖,我也送你一些,让你在梦中吃……”写完信,小兔把信和冻米糖送到了小熊家门口。第二天,小兔打开门,咦,门外有封信,小兔拆开信读了起来:“小兔,我在梦里读到你的信,还吃到了冻米糖,真开心。我差一点就要笑醒了……”小兔读了信很高兴:“哦,真好,信真的能寄到…  相似文献   

9.
在“慰劳信运动”风潮的感召下,卞之琳于1938—1939年陆续创作了20首“慰劳信”体诗歌,合为《慰劳信集》。从原始报刊爬梳慰劳信运动的大致过程和整体景象,可见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深刻影响:运动过程的真实场景、各阶层的意识觉醒被纳入写作题材;在慰劳信运动大众化思潮的影响下,卞之琳在择取口语词、方言词和农业意象入诗的同时,依然坚守抗战前诗歌写作的“纯诗”逻辑和形式自律,为抗战诗提供另类风格;卞之琳延续1930年代“小处敏感”的诗艺,从日常生活点滴窥见西北、华北地区新气象。  相似文献   

10.
铃铛信     
很小的时候,外婆就给我讲关于“铃铛信”的故事……外婆嫁给外公时,外公为支起这个家长年在外东奔西走。外婆一个人很孤单,在她最消沉的日子里,收到了外公寄来的信,里面有两个铃铛,信上写道:“把思念装进铃铛里,摇响它,就会听到思念者的回声……”外婆叫它“铃铛信”。就是这封“铃铛信”陪伴着外婆度过了许多孤寂的时光。  相似文献   

11.
说“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字从人从言,属会意字。段玉栽解为“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这种理解在逻辑事理上很难自圆其说。为避免段氏似的理解在逻辑事理上的漏洞,有人以为“信”字为形声字,不是会意字,有人以为“信”的本义为“信使”,不是“诚信”,给“信”字的形义关系造成混乱。本文以为“信”字是在一种道德要求的驱动下产生的。“人言为信”应该理解为一种道德要求,即人言必须诚信。这样既可保留“信”字传统的会意之说.又可避免段氏语的窒碍不通,对汉字学的进一步科学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读信的乐趣     
我有一个信盒,用粉红色的纸包装着,因为我认为粉红色代表温馨。我将所有的信整整齐齐地摞成三堆,同时也将读信时那份温馨的感觉一起装进了这个信盒。我的信分为三大类:长辈写的,报社寄来的,朋友写的。不论哪一类信,读它们都是一种乐趣最左一摞是长辈的信。虽然有的只是几笔,但字字渗透着无言的爱。记得那那个“五一”,我早早地醒来,发现枕边有一封信。打开一看,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下面的签名是:爸爸。我一下子怔住了,记起昨天与妈妈一场大吵,因为我嫌弃妈妈亲手做的衬衣太“土”。我的脸一下子觉…  相似文献   

13.
邮史趣闻     
侯军 《教师博览》2006,(5):50-51
信封溯源 寄信用信封,其直接目的是保守秘密。为此。古希腊奴隶主曾剃光奴隶的头发.把“信”写在头皮上,待奴隶头发长长后,再将“信”遣往收件人。对方剃去奴隶的头发,便可知道“信”的内容。在纸发明以前,人类使用的就是这类奇特的“信封”。公元10世纪,亚述人在粘土片上刻写书信,然后把信密封在陶坯里,烧制成陶器送给收信人,收信人打碎“陶信封”才能读信。  相似文献   

14.
我拿着早已准备好的34封信走进教室,准备上新学期第一节班会课。同学们看我拿了这么多的信,都睁大了眼睛,有个同学小声说:“老师真幸福呀,一下子收到这么多的信。”还有个同学小声嘀咕着:“老师拿这么多信干什么用呢?”正在大家纳闷的时候,我举起信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节班会课,每个同学都将收到一封信,这封信是我写给你们的,请同学们读完后,按信中的要求去做。”在信中,我写明了自己的观点———愿与每一位同学做知心朋友,希望同学们用回信的形式告诉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以及对老师还有什么要求。同学们读了我写…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信、达、推”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人伦准则,其道德价值为前贤先哲们充分肯定。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古代商业活动中提倡道德,重视道德,广大商人首倡的就是“诚”“信”,视之为共同的行为准则。一些巨商大贾把儒家道德规范与商业经营原则结合起来,以“诚”“信”著称,留名史传。“诚”“信”又是整个人类商业活动的共同信条,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诚”“信”以构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letter作“信”讲是很常用的词,私人信件是personal letter。业务信件叫做business letter,祝贺信是letter of congratulation,邀请信是letter of invitation等等。还有一种信是a bread—and—butter letter,你知道是什么信吗?我们知道bread and butter是涂有黄油的面包,那么,a bread—and—butter leuer就是“黄油面包信”吧?非也。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有一位老小池邦夫,曾经参悟出“信正和温泉一样,穿着衣服是进不去的”道理,认为“加以装饰,穿着衣服”的信没有意思,所以尝试写“裸体的信”,于是“造”出了随心所欲、“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情”的“画信”。说白了,“画信”就是有字有画的书信。其实这样的东西,在古代或在现代、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曾经有过,如人的“随意画”,民间百姓的以画代言的涂鸦,只是人们并未有意识地去做而已。  相似文献   

20.
绿衣人     
近来翻译了一篇小说《信》,其中有一个自私的母亲教育孩子说,你到了一定年龄就不要再拆信,信里都是别人的痛苦,不要让别人的事伤你自己的心。译时觉得纸上一股冷气逼人,暗自庆幸我对信的感受完全相反。我喜欢信,喜欢读信,书信越过高山,使分隔两地的离人能互诉衷曲,从互相关心中得到滋养。古时把生离死别并列,自从有了邮政,虽生离而能有音信,比起去到那永不会有任何消息回来的天国,自然大不一样。每个人一生会收到许多信,我也一样。我曾为别人的欢喜而欢喜,为别人的悲哀而悲哀;也曾写过许多信,希望别人为我的欢喜而欢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