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首都新闻界,不时听到人们对女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赞誉:“女同志办事就是认真,协会成立日子不多,办事不少”,“协会没一个专职干部,工作却搞得很活跃”。前不久,一些文艺工作者为祝贺这个协会成立一周年还创作了《中华女记者之歌》:“……中华女记者,中国女强者,我们有着自己闪光的歌”。首都女记协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好的赞誉?究竟是怎样活跃起来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访问了会长汪溪。在北京西城外文出版局一套单元宿舍的一间小客厅里,注溪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位1936年就参加革命、年届古稀的老同志,步履轻快,思路敏捷,看起来比她实际年龄少十年。她原是英文《北京周报》的总编辑兼社长。离休后,仍经常为一些外国报刊写特  相似文献   

2.
经常阅读《光明日报》的读者,多数会注意到这个名字:樊云芳。这位四十一岁的女记者,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从1981年到1984年,她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入选全国好新闻,有的新闻作品还被作为范文,选进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今年,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几个头条,又有了新的高度,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在上海、在北京、在武汉、福建……我都听到过一些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樊云芳的报道,广州的一位同志给我写信说:“樊云芳的报道,已形成了她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讲有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想了解她是怎样学习和写作的。这里,我把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3.
隐私是个人生活中存在于内心深处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人生经历和心事,然而现在却把揭示个人稳私作为一种时尚,有关“隐私”的图书越出越多。《绝对隐私》于今年5月由新世界出版社率先推出,作者安顿是《北京青年报》一名女记者,书中汇集了她  相似文献   

4.
克鸿 《新闻记者》2004,(9):15-15
上海资深女记者周珂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新闻工作者之一,她的新闻作品选集《一个女记者的视野》近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全书为四部分,真实记录了一个女记者忘我投身新闻事业的足迹,她几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笔记述了人间的悲欢历程。“时代一角”记录了作者半个世纪里在国内外采  相似文献   

5.
连珍同志: 接到今年第七期《新闻爱好者》杂志,一口气读完了大作《女记者的自信、自立、自尊》,咱们虽说素不相识,但文如其人,我马上同你产生了共鸣。尤其看到“女记者和所有的妇女一样,扮演着多种角色,恋爱、结婚、生孩子,人生链索一环扣一环”时,我想掉泪,大概是我也曾扮演了这些角色,个中苦辣体会深,感触深。看到文章,思绪万  相似文献   

6.
纪涛  董玮 《中国记者》2012,(2):49-50
华盛顿第14大街的国家新闻大厦(NATIONAL PRESS BUILDING) 1108室是《中国日报》华盛顿记者站的向办公室.这里的主人是《中国日报》最杰出的女记者.她54岁,工作勤恳,为人热情,30年间曾九获中国新闻奖,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黎星.她光彩照人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2011年8月7日这一天.  相似文献   

7.
阿琳·德拉克鲁斯是菲律宾一位年轻女记者,2002年初她在南部苏禄岛采访阿布沙耶夫领导人时,被一个敌对的穆斯林武装派系绑架了98个日日夜夜,在危险和恐怖中受尽了凌辱和折磨。获得人身自由后,阿琳成了名人和大忙人,除了每晚主持一个电视节目和每天上午主持一个电台节目外,还应邀两次到参议院出席听证会,多次应邀到其他电视台客串节目,一些民间机构也经常邀请她出席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她的《我与阿布沙耶夫的关系》一书即将出版。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同菲律宾恐怖组织阿布沙耶夫有着特殊的关系。我在马尼拉对阿琳的两…  相似文献   

8.
亦杰 《报刊之友》2007,(2):30-30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口述凤凰》一书中,有一篇是《吴小莉谈人生》,记录了一个传媒人人生轨迹的片断,读后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作者。《光明日报》中年女记者樊云芳便是众多令人喜爱的作者之一。最近,有机会读了她的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这种认识又深了一层。(?)为在那里,无论写人、状物,确实给了读者一些“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请读一段她(?)导语: “章虹,这个坐在轮椅上度过了20个春秋的残疾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6月份的全国首届残疾人  相似文献   

10.
夜访李葵南     
和情人约时间易,和女记者约时间难,和出色的女记者约时间则更难。新民晚报记者李葵南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新闻记者》杂志约我写一篇她的专访,我找了她好几天,总算和她“敲定”了时间。春寒料峭,夜意苍茫。我骑车到淮海中路已故教授赵景深的家。他是李葵南的姑夫。赵教授去世后,她搬到这里。楼下住着她的姑妈,她住三楼。房子很宽大,她和丈夫陈远庆住在一起,儿子读高中,住校。现在她的写作条件较之过去好多了。那时,她住的是武夷路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要和儿子抢桌子。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中,你一定多次听到过她的声音——一个清脆悦耳的女记者的声音。她的语言流畅,语音清晰,国语中隐隐夹杂着一点儿河南乡音。她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部的记者刘振敏。  相似文献   

12.
行走中的玫瑰闾丘露薇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本书是凤凰卫视著名女记者闾丘露薇继《我已出发》后最新写就的作品。每个人从呱呱落地起就面临着一系列人生命题,诸如我们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怎样面对婚姻问题,如何选择职业,怎样把握职场机遇、规避风险,怎样面对压力和困难,怎样对待名利,怎样做人等等,而闾丘在本书中就是以她的经历现象说法回答上述问题。选题点评:闾丘以其如诉家常式的文笔娓娓道来,向读者一一描述她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刻骨铭心令人难忘的人生段子,以及轻松洒脱的随想和遐思。对于现在年轻一代,可以从闾丘身上借鉴许多…  相似文献   

13.
女记者暗访假文凭──电视纪实片《假文凭现形》拍摄记翟跃文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风行一时的卖假文凭现象在一个女记者的镜头下被彻底曝光。只身携带隐藏式摄像机进入制假窝点暗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温旭琴,用她的摄像机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惊险的故事。一段时间以来...  相似文献   

14.
无法潇洒     
人人都羡慕女记者,认为女记者既潇洒又风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脑力的艰辛与体力的劳累交织于一身,往往使许多女记者不堪重负。 当女记者的感受概括起来为三个字:苦、累、险,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苦和累。记得1995年7月,《杭州日报》推出《公德与公益》系列报道,由我负责采写。这是一组系列报道,前后历时一个半月之久,且每天都要发一篇稿。当时正是盛夏三伏天,人们都躲在空凋房里办公,而我则必须顶着高温跑到被污染的臭水河边、被砸破的垃圾箱边、被损坏的公用电话亭旁边去采集新闻素材。那可真是苦呀!我每天  相似文献   

15.
王林文 《传媒》1999,(2):43
英国《泰晤士报》女记者普伦蒂斯可能永远也忘不了她最近在南联盟科索沃的一次采访经历,当时,她遇上了北约飞机狂轰滥炸,并旦受了伤,而营救她的则是那些“盟军要摧毁”的南斯拉夫军人。 普伦蒂斯在《泰晤士报》撰文说,上周日,她与一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女记者,“劝降”一个在逃杀人犯,引导并帮助他走向自首之路。这个故事,无疑是具有新闻价值的。这则新闻,经过当事人、女记者程洁和她所服务的杭州《都市快报》的精心策划,在报纸上刊发后已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最近,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等栏目也对程洁进行了专题访谈。尽管程洁“劝降”这则新闻事件不具有普遍意义,完全是一个个案,或者说纯粹是一次碰巧,但是,蕴藏在这则新闻故事里边及其背后的诸多东西,令人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杜旻 《新闻记者》2001,(10):42-44
在世界杯预选赛亚洲足球十强赛开赛前夕 ,中国新闻界爆出特大新闻 :湖南《体坛周报》老总怀揣300万元人民币 ,南下广州“策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足球》报年轻女记者李响跳槽。据说 ,这300万元只是李响3个月的薪水 ,可谓中国新闻史上闻所未闻的“转会”天价 ,一时激起轩然大波。李响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我和李响非常熟悉 ,她的确是一个聪明、好学、勤奋的女孩 ,但决不是传说中的美女 ,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善于交际。她真的只是一个平凡女子。无怪乎很多不熟悉李响的人前几天看了上海东方电视台《唐蒙视点》的节目 ,惊呼 :原来…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意境     
有一年6月,我采访了一名女记者,请她谈采写体会,随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新闻与写作》上。在我的采访本上,最后记了六个字:看唐诗,意境好。当时我们没有继续讨论,为什么读唐诗对新闻采写有好处呢?后来,我在工作中对新闻中的意境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认识。有境界成高格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为高格。这话对诗词来说很重要。我们只要看看唐诗、宋词,都会强烈  相似文献   

19.
女性从事新闻业,清末就有了,抗战时期更是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记者。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在抗战前女记者还是凤毛麟角,但抗战胜利后,上海各报纷纷延揽女记者,一时成了一种风尚。1945年~1949年间上海报刊中曾以女记者名义出现的女性大概有60人之多。主要有《中央社》的陈香梅、《申报》的谢宝珠、《新闻报》的严洵、《大英夜报》(后商报)的池廷熹、《和平报》的陈羽新、《正言报》的李青来、《辛报》的许瑾、《文汇报》的麦少楣、《新民晚报》的高汾和周光楣、《联合报》的姚芳藻、《世界晨报》的邵琼等。上海女记者中最出名的无疑是陈香梅和谢…  相似文献   

20.
正人生每一天都是一个篇章,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结识《档案与建设》,让我有遇到知音的感觉,给了我做人做事的信心和希望。更因与她的结缘,让我收获了生命中最美好的爱情,并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档案与建设》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她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挚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