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对自我之“境”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诠释,并在人的心识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全新方法论,显示出唯识学与现象学对人类理性反省极高的智慧和理念,对于开发人类心智、启迪思维具有重要现代价值。通过比较,虽然二者在目的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互为补充。现象学由于在认识发生论上没有建立“种子”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论,故无法对意识发生的根源及先验主体性的本质作出更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转识成智”理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从转识成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践的途径来探讨这一理论,从而分析唯识学是如何说明人们的认知能够超越现有知识的局限及生命个体在现世当中可能明了生活真谛的。  相似文献   

3.
文本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往。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代表的“教师单主体论”开始,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代表的“学生单主体论”的发展,后来又进一步提倡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眼前教育理论界最推崇的是“双主体论”,企图去克服传统观点的缺陷。例如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确立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该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为主体间的互识,即交往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其二为主体间的共识,即…  相似文献   

4.
将传统佛教唯识论与西方精神分析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利用精神分析的成果进一步理解佛教及其它传统文化,并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解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同时,试图利用佛教理论的精髓解读和阐发西方精神分析学。  相似文献   

5.
教育主体性问题论争述略(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观点之争 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研讨,主要聚集在三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上: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三种观点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还在于各种观点内部又是“同室操戈”、各自立异。以双主体论为例即可窥见一斑。双主体论内部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世界:“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说、“轮流主客体”说、“双主体主从”说、“三体——双中心人物”说、“教育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同时主客体”说,等等。有  相似文献   

6.
邹林珊 《文教资料》2010,(29):100-101
太虚的美术思想具有“空中道”的佛教辩证法特色,即缘起的普遍联系观及正反合的矛盾范畴观。他以唯识理论辨析“直觉”.倡导直面真实的“艺术化的人生”。这些都是现代中国美术急应汲取的宝贵智慧。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看成为学生、教师、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等因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我们按照这一思想及当前教改的方向,构思了“比和比例”这节概念复习课,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试图体观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教师教法结构这“三要素”。具体来讲: 1.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我们划定了一定的目标(详见教案中的教学目的要求,即:附件一)。这些目标则通过指导教学——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8.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唯识三十颂>的心识结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进而对<成唯识论>中所述的八识的结构和功能,八识如何变现内外境,所变境相的种类、有无以及假实,我法二执的产生,三性的安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唯识要义予以会通,最后以图示的方式从整体上展示<成唯识论>所述的识变结构.  相似文献   

10.
元认知理论是近年来关于认知研究的新发展,“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即有关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体验(即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元认知的调控(即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对数学问题题解决的各个阶段起着目标修正、激活策略、临控进程等作用”.(1)有研究表明,元认知是思维整体结构功能的内在组织形式,决定主体的思维品质.(2)因此,用元认知理论指导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思维过程,认识各种思维现象,从而加快思维能力的提高.本文  相似文献   

11.
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自闭症 (autism)儿童的研究已走过了近 60年的历史 ,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在这些研究中 ,三大理论模式 ,即“认知语言障碍论”、“心理理论”和“情感认知障碍论”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对上述主要理论及基于这些理论所作的研究作一综合性阐述与分析。同时 ,对这些研究给我们留下的未决的课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是“主导主体说”合题论。笔者以为目前流行的“主导主体说”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理论本身缺乏内在的(指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其理论的缺陷。“主导主体说”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其实,这里引用的“主导”、“主体”是两个不同哲学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并与之构成一对的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术语。“主体”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一般指有认识、实践等能动行为的载体,具体为能动的认知者(或感觉者、思维者)。“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相对于“主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指认识能动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然而,“主导”与“主体”是有区别的。“主导”是对立论范畴的哲学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这里的“主导”即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另外,“主导”源于传统教学术语中的“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论术语的。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逻辑包括"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两个传承,玄奘法师先后译出《入论》、《门论》,建构出汉传"因明"体系,在汉语系佛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为核心文本的具有大乘佛教唯识宗之理论特色与取向的注疏研习系统。由于玄奘法师依唯识宗而确立见地,因此汉传因明与印度大乘唯识学有着密切关联,但陈那所创新因明体系在本质上应是"佛教量论",而"因明"一词的确切所指应是弥勒唯识学的"七因明"学说,是故玄奘以因明一词加于本来题名为《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之前,实质是以"唯识因明"来限定作为独立认识论之逻辑学体系的陈那"量论",由是导致了汉传因明作为"论议道"性质之逻辑学的基本走向。但唯识"七因明"与陈那"量论"并不一致,且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中南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讨论会第三次会议于1984年8月在湖南师大举行。会议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题词为指导,探讨了公共课《教育学》教学论部分教材更新的问题。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 教学论部分教材更新的必要性、紧迫性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近三十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教学理论研究的高潮,新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发现法和  相似文献   

15.
"转识成智"理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从转识成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践的途径来探讨这一理论,从而分析唯识学是如何说明人们的认知能够超越现有知识的局限及生命个体在现世当中可能明了生活真谛的.  相似文献   

16.
佛学的唯识说为我国的文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禅思提供了修行实践。魏晋时期,由唯识学说和禅思实践所产生的佛教境界理论对“境”和“境界”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意境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认识思维方法。唐代文人大多习佛好禅,在佛学的深刻影响下,促进了对意境说的研究,推动了意境说的产生与逐步发展。宋代及以后的文论家们,在唯识学说和禅思的影响下,进一步深化意境说,并最终在王国维时使意境说至臻完善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论的科学化是近现代以来教学理论发展最主要的诉求之一,也是我国教学论研究者一直努力的目标。通过对“科学”的厘定,把教学论科学化的内涵理解为教学论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教学研究方法(论)的规范性与针对性和教学问题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教学论科学化的可能途径,即通过研究方法(论)把理论与问题有机地统整起来。  相似文献   

18.
魏文帝曹丕和陈思王曹植是亲兄弟,又都是当时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创作方面丕不如植十分明显,可无庸议;理论批评方面情形如何?有一本文学批评史写道:“子桓(丕)识力精绝,辨别明晰,皆出子建(植)之上,可比较得之也。”这种看法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南朝齐——刘勰即认为“《典论》辨要”(《文心雕龙·才略》),而“陈(思王,即曹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胡塞尔为了摆脱“先验论”和“唯我论”的困境而提出来的,已成为西方当代哲学的主要思潮。主体间性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间的互识与主体问的共识。主体间的互识,即交往过程中两个主体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主体间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知”在荀子的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荀子之知可分为两层:一层为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即“别同异”;一层为对整体之道的认知,即“明贵贱”。在这两层认知中,荀子承认道之认知的优越性。而在荀子关于道的认知和体悟中,又分为两种境界:一种是觙、孟子和有子等的靠苦行禁欲手段来体道的方式;一种是圣人或至人的自然体道方式。在描述圣人或至人悟道方式时,荀子提出了一种高明的清浊认知理论,这一认知理论使其接近了老子的思想境界。虽然荀子在“知”和知“道”的领域提出很高明的理论,但其理论之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尽管如此,在后天认知理论上,荀子还是做出重要贡献,而荀子的认知论对现代认知论或知识观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