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01-102
近几年,网络世界的“繁荣”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其中,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最值得我们关注。在网络上揭露的种种重大事件、“瞒报”丑闻使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纸是包不住火的”。社会现实不再只是单方面丰富网络舆论的内容.反过来.网络舆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网络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着现实社会。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发生了频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从“地球村”到“地球脑”——智能媒体对生命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当代传播》2008,(6):10-13
“地球脑”是西方学界出现的新术语。地球脑学派认为,网络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把“地球村”变成了“地球脑”。人类个体的头脑只是新的庞大的“全球性大脑”的一个“脑细胞”,而因特网就像大脑神经把我们这些“脑细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正在进化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Internet:被解放的新闻价值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中认知的不断积淀 ,对现有的新闻价值观作理论修正的必要性日益明显。首先 ,作为传统新闻思想核心的、关于“客观性”的价值 ,在网络新闻环境下 ,正在向“客观———主观性”的综合型价值观方向发展。其次 ,传统的新闻价值系统中诸种较为公认的元素或指向 ,在泛传播的条件下 ,也都正由单调的偏倚而走向辩证的统合。具体来说 ,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匿名性、受众的交互性、网络平权以及新闻信息本身的泛化等诸多传播特征的出现 ,使得那种在文本生产及新闻理念上强调一元化旨趣限定的价值观 ,在网络新闻环境下已经出现了富有自组织性的新发展 ,这包括 :有关“异常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异常———寻常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影响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影响———交响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及时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及时———全时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冲突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冲突———冲击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显要性”的价值观正在向“显要———需要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人情味”的价值观正在向“人情———人群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网络影像传播是指利用数字设备拍摄、制作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布、扩散影像的行为.当前,网络影像传播存在严重的伦理失范现象,特别是淫秽色情影像已然成为“网络毒瘤”. 网络影像传播伦理失范及其表现 伦理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非制度化的社会意识、价值诉求和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广泛而持续的约束力.①传播伦理,是在大众传播专业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职业伦理,涵盖“自由”“正确与公平”“知之权利”以及“大众艺术”等内容.基于影像经信道到达信宿的传播流程,网络影像传播伦理是指影像生产、传播和利用过程中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以及对应主体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媒体及网络终端工具(手机等)的快速发展,新闻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新闻就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快速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对网络媒体及网络终端工具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但对传统媒体报纸来说很难做到。由于信息传输的高度发达,“正在发生的事实”一旦发生,立即会传遍大江南北,新闻同源同质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传播时代,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内容呈现方面,都充满了情绪与观点的倾向。互联网带给信息传播业的不仅仅是传播工具和渠道的变化,更是对以客观、中立、事实为追求的新闻专业精神的冲击。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了以“情感化”为诉求的传播特征,观点、情绪、立场等情感化诉求已经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重要传播手段和诉求点,甚至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7.
网络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对电视产生了巨大冲击,电视开机率降低,观众流失,传统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业界对“电视正在被边缘化”、“电视正在消亡”的探讨此起彼伏。本文就新媒体对电视的冲击及其变化、“电视是否在被边缘化”以及当前电视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鄢睿 《青年记者》2016,(17):79-80
伴随“互联网+”战略的推出,“互联网+政务”已经成为我国电子政务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政治诉求,参与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我国的政务微博数字也得以不断刷新.微博问政已经成为当下网络问政和网络政治发展的新风潮和新方向.①微博问政的兴起,对政务微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化严峻挑战为发展动力,推动政务的大发展,已成为媒体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基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三个小时。人们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寻求知识。人们的关注点在网上,兴奋点也在网上。网络正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行为方式。网络等新兴媒体在人们学习、生活和审美情趣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网络已实现对人类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成为不少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李婧悦 《新闻世界》2013,(8):154-155
现代社会逐渐由乡土社会迈入陌生人社会,而虚拟网络已成为完全的陌生人社会。现实社会中的契约、法律、责任与信任结束在网络完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也被削弱了。而最原始的利益诉求更适于整合网络陌生人社会的秩序,担负利益诉求这一功能角色的即为网络新闻评论。评论以利益牵引整合出网络陌生人社会复杂但清晰的脉络,而这恰是公共领域的构建雏形。  相似文献   

11.
媒介变革与大学生网络救助的发生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网络不是一种中性的载体或工具,而是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性的蕴涵。互联网技术在运作、使用中,承载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目的、利益、标准、欲望与价值。网民的自我诉求可以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满足,网络救助更是如此。网络救助的发生,是在全新的平台上无数网民个体、群体乃至机构之间愿望表达、利益诉求、爱心传递及其综合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度、烈度、参与人数都日渐上升,社会舆论也呈现了新特点,这些问题都亟待回应.本文通过对2010至2011年间发生的195个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大样本案例量化分析,探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机理.本文结论认为“公众共同的利益诉求”“事件发生地”“首发媒体”“首发位置”“中央媒体参与报道”5大因素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关键成因,其他因素同样参与着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新闻的编辑思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翔 《青年记者》2004,(3):53-53
“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传播中喧嚣一时的“技术至上”的观点以及传播、受众双方主体身份的多元化,导致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正在给现在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源头上重新认识网络编辑的编辑思想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良性发展。本提  相似文献   

15.
郭全中 《新闻实践》2013,(11):11-13
电视通过“有线”与用户连接,网络媒体通过网络与用户联通,移动客户端通过终端与用户联系,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也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向用户靠近……“受众时代”的终结与“用户时代”的开启,是媒介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互联网引爆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频度越来越快,烈度越来越强,领域越来越宽.每一起网络群体性事件都把公众的情绪和诉求呈现在政府面前,促使政府决策必须接受民意拷问,官员执政需要顾及公众情绪.面对这种由网民自发形成的舆论,公众的直接感受是:“老百姓终于有了可以说话的地方.”关心政治的知识界人士也日益觉察到中国政治业态正在发生的某种变化.网络问政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背后凸显的是大众政治的勃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宣传的不断壮大,由微博、微电影一类微型信息传播方式引发的浪潮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语言文化与视觉文化显著发展变化的今天,传统的媒介定向传播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即时消费诉求,以微博、微电影、微小说为代表的新型语言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方式表明中国已开始跨入全民"微时代"。  相似文献   

18.
李漫 《青年记者》2009,(15):11-13
网络舆论既是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具有盲目冲动特征的“乌合之众”言语倾泄和狂欢的舞台。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多元、平等、开放、互动、自由的信息交流平台,正如《网络空间独立宣言》所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谁都可以自由进入的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和偏见。”①草根化的网络成为网民的“秀场”,可以参与各种事件、发表言论,影响网络传播的信息质量,网络舆情的变化与发展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在网络舆论旋流中,网络推手已经形成一定的组织、规模和一套完整的运作模式来“搅动”公众的视听。2013年8月21日,北京刑拘多名网络推手,再一次使公众将目光投向这一群体。网络推手在利益的驱使下,企图掌控网络话语权,网络公共空间媒介生态正迎来新的挑战。这对众多网民的道德认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后冷战时代的俄乌冲突在话语博弈上体现了以下几点媒介化特征:一是博弈主体分化为“合纵”与“连横”两个话语群,并形成道德对峙;二是技术改写了博弈场景,作为物质的身体借助社交媒体构成“身体-网络视频”型外交共同体;三是在博弈叙事上,以共情传播唤起全球公众的情感认同/厌恶,以“恐惧”与“希望”双重诉求的方式对战争前景进行预设,倒逼公众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