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2.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2S):54-55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理路与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认识的模糊、理论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甚至还会导致教育自我理想丧失和功能错位。所以戎们必须对这一理念进行理性定位。明确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不仅要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还要追逐理想、引领生活并最终超越生活。  相似文献   

4.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重塑伦理道德教育"为突破口。与生命的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属性相对应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命基础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生命超越教育三个方面。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求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管齐下,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周升 《科教文汇》2014,(3):126-127
文章阐释了生命化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生命化体育教育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将其与“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快乐体育”教育理念,“运动技术”教育理念作了简要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是我校根据《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的“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一生”等章节内容标准策划设计并广泛开展的。活动全程以国家教育方针和科学传播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为目标,力求科学传播教育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在“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这个科普平台上,教师通过精彩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带领儿童去探究科学、感受文化、关爱生命、学会合作、学会奉献,从而达到激发儿童讨论科学的兴趣,让学校科学传播教育行为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有益于儿童人生发展及素质优化,有益于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的科学、文化、教育多元价值及意义得到普遍认可。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该体验活动的设计策略、传播模式、成果及评价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针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的有效策略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养成教育,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陶行知先生始终把做人的思想放在第一位,而这也正是养成教育的精髓。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无论是求真思想还是生活教育,也都无处不显现出陶先生对于滋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坚持不懈。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以“厚重、坚韧”为内在核心,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外在表现的石头文化,与行知思想的结合,更是让习惯教育这朵文明之花常开常艳。  相似文献   

9.
宣晶雪  张权 《科技风》2023,(3):103-105
随着“双创”背景下教育体制的高度革新以及社会需求的变更,“高等数学”学科正逐步将“双创”教育理念融于课程教学之中。本文以定积分的应用——旋转体体积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依托多媒体,遵循“创业创新”教育理念,通过“探究式+可视化”的教学方式,旨在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前提,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创新性科技人才,实现科学文化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合一。  相似文献   

10.
陈智娴 《科教文汇》2020,(14):116-117
绿色教育理念不仅强调环保教育,更是注重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绿色教育理念融于药学类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中,从班级环境建设、班级管理及班级活动三方面入手,探索及构建健康且具有生命活力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国芳  陈嘉婕 《科技风》2012,(1):218-219
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C2004~16号)五年来,我院在学生工作的开展中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为学生限务”的宗鼠以“家文化”为指导思想,用“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的工作理念,全力打造打造独具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色的“艺家人”活动品牌,积极探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的途径和方法。“家人”理念在学生工作的:竹畏过带冲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易于推广的作法,本方法拥有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屎喊长、服务于社会实践、服务于学院文化建没、服务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服务于理想信念教育等六欠幔务优势,最终致力于瞻务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一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朱磊  胡青  李启华 《科教文汇》2010,(22):15-16
生命、生存、生活在本质上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三生教育"作为一种作为充满爱和希望的教育,从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角度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教育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教会他们珍惜与尊重生命,树立严肃的生命价值观;生存教育教会他们在危难时刻拯救自己与帮助他人,树立积极的生存价值观;生活教育教会他们享受和善待生活,树立健康的生活价值观。"三生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生活》2011,(2):94-95
近年来,依据学校“成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和“依托航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空乘兼文秘专业确立了“引航企文化之源,育航服文化之花”的发展思路,“有礼走天下,有美悦四方,有才任飞翔”的培养方向,围绕民航礼仪、民航英语、客舱服务构建学科特色,理论和实训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并重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李贵兰 《科教文汇》2009,(19):9-9,15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云南省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推行了内容涵盖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更好地落实三生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对教育产生的不同作用,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生命、生存、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理路与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认识的模糊、理论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甚至还会导致教育自我理想丧失和功能错位。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一理念进行理性定位。明确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不仅要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还要追逐理想、引领生活并最终超越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科技寓科学于技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科技融入小学教育,一方面能够为教学提供“内源于生活、外寓于游戏”的课程素材,传递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他们树立现代科学生态观,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人文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一、能源问题 人类开始生活在地球上,当初尚没有文化,他们和别的动物一样,只靠日光和动植物以维持生命,后来逐渐有了文化,特别是“钻木取火”以后,人们知道如何取得和需要火,知道了利用能源,随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回味怀特海的“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教育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的思想,必须加强首创精神”;大学要“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等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学校精神为特征的一种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学校文化与生命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要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也就必然成为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聚焦所在。近年来我校致力打造生命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在关注师生生命成长方面进行了思考,让师生的生命在学校绽放精彩。  相似文献   

20.
在生命文化研究发展热潮的背景下,梳理国内关于生命文化研究的文献,探讨生命文化的概念,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并分析近年来生命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教育路径。现有的生命文化研究中,学科领域上,多以文学、艺术为主,在哲学宗教、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还亟需加强;研究内容上,多以某一文学艺术形式或个例为基础探讨其中的生命文化意义,在生命文化的研究方法、元理论、生命文化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研究方法上,实践研究、实证报告的研究还较少。生命文化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生命文化的研究还需大量进行,使其能够发展为与生命科学相对峙的综合性学科———生命文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