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来翻阅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感受柳文中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八字方针”,颇受启发:作文教学是否也能“顺人之天.以致其性”呢?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执教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讲述了一位种树能手的故事。种书寸能手郭橐驼种的树“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当时长安权贵和卖果者争相购买:有人问其缘由,郭橐驼则曰:“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促使其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正是他植树高人一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朝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描写了一个十分成功的职业种树者,其人所种之树“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问其秘诀,倒也平常,“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只不过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而已。每读此文,便若有所思:“顺木之天”,这简单的四个字其实不正道尽了教育的全部真谛吗?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有一篇散文《种树郭橐驼传》,用寓言的形式进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养人如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只有顺应树的天性,树木才能长得高大茂盛。  相似文献   

5.
李金龙 《阅读与鉴赏》2009,(5):33-33,32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它通过对种树人郭橐驼既善种树又善管树的“养树术”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制漆性”(即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官吏治理民政)也必须“顺性”,不能“好烦其令”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百姓能各务其业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德育评价亦如此。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由发展,方能彰显德育评价的力量。为此,南京市东山小学在“长善而救其失”的德育理念指导下,对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变革。  相似文献   

7.
林传 《福建教育》2009,(9):28-29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提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原理,我颇受启发。作文教学是否也要“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柳痴: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中说树木成材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被称为柳痴的作者柳宗元深得种柳之真谛,他在柳州刺史任上,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故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最终为官一处,遗惠一方,使得瘴气横生的柳州面貌大改。  相似文献   

9.
守护天性     
<正>一天性,就是自然赋予的品质或特性。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了种树的诀窍: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天",即为树木生长的基本环境和规律;"性",乃为树木的本性。其意思是说,种树要顺从树木生长的规律,让树木彰显自己的本性。种树和育人的道理其实是相融相通的。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我以为,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教育就得要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与智慧,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丁克新 《甘肃教育》2006,(6A):18-18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其作品《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说种树要顺乎或按照树林生长的客观规律,借此比喻教育要做到调动人的内在因素、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顺乎人发展的规律、情感升华规律、意志品质淀积规律等。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形成发展良好的个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要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中吸取营养。柳宗元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善种树,人问之其理,回答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怎样能“致性”,能使树长得好呢?柳宗元认为应“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柳宗元在这篇文章里假养…  相似文献   

12.
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或称人性,本性。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郭橐驼传》中提出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他的思想观点,主张顺应事物的天性,使其良好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必须像种树一样,顺应儿童天性,让童心充分舒展,童真自然释放,童性快乐张扬,童趣尽情挥洒。怎样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天性,让阅读富有个性?  相似文献   

13.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其作品《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说种树要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借此比喻教育要做到调动人的内在因素,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顺乎人发展的规律、情感升华规律、意志品质淀积规律等。当前学校实行绿色教育,正是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这是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确立问题。个体需要很长时间不断获取科学知识,确立信仰和建立行为准则,最终形成独特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存在个体的“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而“知、信、行”三者是…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上选录了柳宗元的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文中讲有很多人种树,但总是种不好。有一位驼背的种树人却种的一手好树,其他人无法和他相比。他说那些种树的人是“繁殖扰树”,只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才能种好树。读罢此文,我不由想起了一种很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介绍背景、作者。然后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最后是写作特色。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兴趣、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树木”与“树人”怀宁县清河旨田小学吴良伦唐人柳宗元一生写过不少脍炙人口、警醒世人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就是其中的一篇。郭橐驼栽种的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人请教于他,他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上海H版语文教材高二第二学期(人教版高二册第六单元)的篇目。这篇文章题目为“传”,实际上却是一篇具有强烈讽谏色彩的寓言。对这篇教材的处理,一般来说,就是在疏通语句的基础上明确寓意。作者以虚构的种树能手郭橐驼的植树经验作类比,告诫为官者,养人犹如养树,应该“致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即治民;指责中唐吏治扰民、伤民,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及改革政治的愿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这篇课文的处理,经历了一个由共性教学走向个性教学的过程。《种树郭橐驼传》属略读课文,在基本完成文字疏通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7.
《种树郭橐驼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郭橐驼的人特别善于种树,他顺应树木的天性进行栽培、移植,结果收获丰盛的果实。其他种树人背离了树木的生长本性,使得树木不能够充分生长,导致成活率较低。郭橐驼采用的“保全树木的天性”的种树方法,同样适用于今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像我们皮肤上轻微的划伤一样,无须治疗,自会痊愈。班主任要学会做一个“懒惰”的班主任。传统教育提倡“三勤”。对于每一位刚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的老师,领导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要腿勤——勤往班里走;要眼勤——多往班里看;要嘴勤——多对学生说。领导这样要求是唯恐…  相似文献   

18.
古时候有一位种树能手郭橐驼。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也是,那山野之地,那悬崖之隙都能长出茂盛之树,不正是顺应了树木的自然天性吗?打好根基,顺其自然,还愁树不高大茂密吗?看看我们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种树郭橐驼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郭橐驼的人特别善于种树,他顺应树木的天性进行栽培、移植,结果收获丰盛的果实。其他种树人背离了树木的生长本性,使得树木不能够充分生长,导致成活率较低。郭橐驼采用的“保全树木的天性”的种树方法,同样适用于今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像我们皮肤上轻微的划伤一样,无须治疗,自会痊愈。班主任要学会做一个“懒惰”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20.
周凤林 《上海教育》2010,(21):53-54
唐代柳宗元著有一篇寓言《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种树,技艺精湛。有人向他请教,他回答说:“我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