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容简介】《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叙述“胡同之没”的主题,而是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它既是一篇典型的序言,又是一篇很有艺术魅力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2.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3.
北京胡同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却全然没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  相似文献   

4.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朱湘的《胡同》是一篇值得咀嚼的说明性小品文。行文洋洋洒洒,由物及情,由情至理,情理并茂。赏析本文需要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文章结构,整体来说,胡同名称的发展变化是一条外在线索,对社会大潮下历史文化渐渐消匿的怅惘之情是作者寄托其间的情感内质。作者虽通篇在写胡同名称,但他更关注的是胡同名称所携带的文化意蕴,透过京中胡同的名称去回顾一段文化的历史,去感受历史上京中人的生活趣味。  相似文献   

5.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从表达方式看,序言往往可叙可议可说明,没有一定之规。此篇应当主要是说明和议论,笔者将其概括为“言说”。文章言说什么?顾题思义,其言说的主要对象不是“胡同”而是“胡同文化”——这一点恐怕没有争议且没有探讨的必要。采取何种话语方式言说?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胡同文化》,以一个老北京深邃的眼光分析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必然消失,隐寓了复杂难言的感情。文中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故先生在结尾处用乌衣巷、虾蟆陵两个典故进一步渲染了胡同的衰颓,读之顿生梓泽丘墟之感。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陶冶,又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虽已预见到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是必然的,但总有一种伤感、怀旧…  相似文献   

7.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 朱湘的《胡同》是一篇值得咀嚼的说明性小品文.行文洋洋洒洒,由物及情,由情至理,情理并茂.赏析本文需要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文章结构,整体来说,胡同名称的发展变化是一条外在线索,对社会大潮下历史文化渐渐消匿的怅惘之情是作者寄托其间的情感内质. 作者虽通篇在写胡同名称,但他更关注的是胡同名称所携带的文化意蕴,透过京中胡同的名称去回顾一段文化的历史,去感受历史上京中人的生活趣味.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强调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中蕴含的生活大义是“和”。“和”这一生活哲学观体现在城市的布局特征上、胡同的名称选择上;同时,汪曾祺充分关照历史文化,就“和”的生活哲学观娓娓道来,把做人原则中的“和”与行文风格上的“和”淋漓尽致地倾洒,尽显了浅中之深,平中之奇。  相似文献   

9.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0.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胡同文化》一文是汪曾琪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末》写的序,文中很形象地表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在这种胡同文化熏陶下的心态。这是一篇散淡、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但文章结尾处面对胡同的衰落作者写到:“再见吧,胡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 散文名篇《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但文章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胡同民居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是一篇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于吴趼人生于“分宜故第”这一点并无异议,但对于“分宜故第”究竟在何处,却都搞错了,甚至闹出了常识性的笑话。其实,“分宜故第”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之南的丞相胡同(俗称“绳匠胡同”)和半截胡同之间。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的胡同七扭八拐,相互连结,又古又摩登,就像一张需要解码的藏宝图,杂乱而丰满。你需要花点儿功夫好好儿挑,掘出埋藏其中的宝藏。不知何时,胡同里冒出了那么多艺术空间,不似美术馆或专业画廊一样高大上,就在寻常的街头巷尾,与油盐酱醋的日常市井生活紧密相容,和馒头大饼铺为邻,特接地气,特有意思。于是我发起了一个"胡同里的艺术空间"项目,在网络空间里记录自己去过的那些藏在各个胡同里风格迥异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5.
胡同     
2006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可以作为它的符号的,各个方面都有,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说到文化方面,北京的胡同应该算一个吧。老作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中写道:“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本期“课文配读”栏目选了三篇有关胡同的文章,内容各有侧重,朱湘的《胡同》是漫谈性质的,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胡同方面的知识;史铁生的《故乡的胡同》把个人的命运、人生体验和胡同曲曲弯弯的外在特征联系了起来,别有一番新意;而李国文的《胡同之死》则是接着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中的话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很深入地分析了胡同为什么会死掉,并认为胡同的死掉并不十分可悲,因为“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却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雨羽)  相似文献   

16.
关于"胡同"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一种是:"胡同"源于蒙古语,即"水井"之意,或指"有水井的地方"。"胡同"最早见于文字,是出现在元杂剧中。关汉卿取材于三国故事所写的剧本《单刀会》中,便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句。元大都皇城之外,纵横排列着以东西向为主的小街,小街里面又有胡同,胡同由房屋、院落连接而成,是一排排宅第的间隔带,并成为小街和主干道的脉络,既可  相似文献   

17.
秦雨晨 《大学生》2014,(15):102-103
北京的胡同七扭八拐,相互连结,又古又摩登,就像一张需要解码的藏宝图,杂乱而丰满。你需要花点儿功夫好好儿挑,掘出埋藏其中的宝藏。不知何时,胡同里冒出了那么多艺术空间,不似美术馆或专业画廊一样高大上,就在寻常的街头巷尾,与油盐酱醋的日常市井生活紧密相容,和馒头大饼铺为邻,特接地气,特有意思。于是我发起了一个“胡同里的艺术空间”项目,在网络空间里记录自己去过的那些藏在各个胡同里风格迥异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胡同文化》一文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本文主要就《胡同文化》一文的教学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胡同文化》原是作者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做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他从书中胡同的照片上得到创作的灵感.以散文的笔法向读者介绍了风格独特的北京市文化——胡同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贾良玉 《学语文》2006,(4):15-15
20世纪后期,老北京城以多胡同四合院而闻名遐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部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胡同的消失成为大势所趋。为了留下往日城市的旧影。摄影工作者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为我们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图片。《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应邀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