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元曲之所以能走向繁盛,是因为元曲题材的生活化、功能的娱乐化,其决定性因素是"观者挥金与之"。这对于我们反思今天的戏曲现状有镜鉴价值。今天的戏曲在题材、功能等方面与元曲相比较,是"戏不像生活"、戏不"娱人",致使"台下的观众没有台上的人多"。围绕拯救戏曲这一主题,拟采取加强法治保障,创作出既能反映生活更能娱人的剧本,研究观众和开掘市场等措施来改善戏曲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明代作家喜用说部或戏曲的样式写英雄传奇的内容,这不仅因为说部、戏曲是他们所偏嗜与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原因还有三点:一为平民文学的通俗力量之惯性;二是宋元以来英雄传奇故事容量的渐增和明人对英雄传奇故事的传统接受方式的新要求;三是诗作铺叙的乏力和散文创作原则及语体的?格。对于同一英雄传奇题材的明代小说或戏曲来说,一旦小说定型以后,继出的戏曲基本从该小说题材生发开去,而其生发的具体力度,又有强弱之分;同一英雄传奇题材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演进系统,如果各系统中均存有小说作品,则不同系统的小说之间,互不交叉;在同一演进系统中,若有两部以上的小说(一般为两部),则前后的小说之间只是一种增扩、删润的改订关系,绝无续书的性质,这与清代的创作状况殊异。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文化要义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从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长生殿》经典的确立是多重合力的结果,而围绕本剧写作的大量序跋题词,是审视其经典化历史轨迹最直接亦最重要的文献。文章在整理《长生殿》剧本内外序跋题词的基础上,首先从自序视角结合剧本内容论述了作者对李、杨故事题材的创造性改编及其典范意义;其次从他序角度,依据历史先后梳理了文人曲家对该剧的经典化论述,并切入戏曲史及文学史双重视域予以解读;最后通过序跋题词对《长生殿》艺术价值与经典情节的提炼品评,揭橥其在本剧经典化过程中的价值。该剧的题词作序者时代与性别不同,身份与动机各异,却聚焦于这一剧本从不同视域予以解说,探讨其内容及文化指向,既有助于丰富中国古代戏曲史研究的内涵,亦能为戏曲文化学的研究提供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5.
<正>一、重读"孟母三迁"蕴含的唯物论思想,领会求真务实"孟母三迁"的故事影响深远,千古流传。从坟茔到市场,继而落脚书院稳定下来,看到有书香之气、儒雅文风相伴,看到孟子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孟母的这个做法符合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已经理解并运用了人文环境与个人成长之间关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戏曲文学剧本创作中,既有一般戏剧元素所具有的“故事”层面的创作,又蕴含了对以音乐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的设计与呈现,这是戏曲艺术本体性得以完整实现的深层创作。以戏曲剧本创作为切入点,关注戏曲文本中音乐性特质,从戏曲文本中的音乐性语言、戏曲剧本的音乐性审美结构、不同剧种流派的戏曲剧本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戏曲文本的文学性与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舞台性的“双重美学建构”进行思考,探索当代戏曲剧本创作民族化和艺术化的审美创作路径,从而提升戏曲剧本创作的综合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打进匪窟》的戏曲教学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这一课程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小说对比,让学生感知戏曲剧本的表达特点;通过阅读和补写剧本,让学生感受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通过"念一言唱一句"的形式,让学生对民间戏曲、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这样,使戏曲课堂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8.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与你为邻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大喊道。哟!孟母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这回不知道孟母与谁为邻了。  相似文献   

10.
妈妈辛苦了     
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我的爸爸妈妈也为我搬了三次家,从奉贤区邬桥小镇到区中心--南桥镇,再从南桥镇搬到现在的闵行区莘庄镇,目的就是为我寻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有幸拜读了贵刊2007年第6期上李康耀老师《"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一文,深有感触,对李老师所提出的三个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一、孟母关注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并  相似文献   

12.
《白蛇传》的故事雏形可追溯到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流传到明代,由冯梦龙改编成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清乾隆年间,又被方成培改写成剧本《雷峰塔》,再经民间多次修改加工,才形成今天的民间故事和戏曲剧本《白蛇传》。这期间,将一个鬼怪故事演化成了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也随着故事进化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分析,从追求自由婚姻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是怎样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3.
剧本的分类应从不同角度进行:从冲突角度可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从时空角度可分为多幕剧与独幕剧,从台词角度可分为歌剧与话剧,从题材角度可分为历史剧与故事剧。剧本的分类是以全部剧本为对象,依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为若干类,归类是以某一个剧本为对象将其归入某一类别。剧本的分类与归类对剧本的创作、演出、评论等都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孟母教子故事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体现的是故事撰作者劝谏和教化的目的。随着《列女传》的流传和家教文化的普及,孟母逐渐从众多母仪典型中脱颖而出,成为母教典范。在历史变迁中,一些女性主动以孟母为模范,向孟母学习;另一些女性则因其教子成就被认定有孟母之范。从文化上看,孟母经历了从文化符号到家教世范的形象变迁。在当代,对孟母教子及其教育内涵应当在反思中继承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青衫泪》杂剧取材自白居易《琵琶行》。这一故事题材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从情理相悖到情理合一、自体悟现实到写意抒情、由以曲为曲到以诗为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同时期剧作家人文思想和戏曲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有口皆碑。记得小时候学这篇文章时,只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我很感动,为孟子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而羡慕不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孟母当年的行为开始感到费解。因为人类喜欢群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叙事方式更符合故事化叙事。沈从文都市题材的小说形成了"母题",设立了特殊的故事场。而从故事的背景,故事的人物和故事的主题等方面来看,他的这部分小说所谓的现实主义表达有很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有幸拜读了贵刊2007年第6期上李康耀老师《"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一文,深有感触,对李老师所提出的三个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杂剧被公认为是"西游"题材作品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在继承了诗话的基本框架之后,又大胆地进行改进与创新:在故事结构方面,确立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增强了故事整体的逻辑性,并开始关注到戏曲的舞台效果,奠定了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这些创新,使其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增加了其在"西游"题材故事中的影响力,并成就了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蛇传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四大神话传奇之一,自古以来以白蛇故事为题材原型的文艺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戏曲即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白蛇戏曲在其不同版本、不同时代的嬗变过程中透露出浓厚的伦理观照。一方面,戏曲主要人物身上都被寄托了不同的伦理期待,这些伦理观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或是被建构,或是被消解,共同构成了白蛇戏曲的伦理嬗变框架;另一方面,不同伦理观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冲突,又引起了戏曲主要矛盾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