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布莱克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他讴歌春夏秋冬,赞美日月星辰和花木鸟虫以及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布莱克的诗歌展现了人在美丽自然中得到的无尽欢乐,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他倡导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爱护自然中的一切生灵。他认为,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灵性和生命。布莱克的诗歌具有极深刻的生态意蕴。布莱克的自然诗十分符合生态审美原则和理论。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山水游记是他文学创作中最富独创性和艺术技巧的代表作。他在山水游记中生动地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大自然客观存在的美,但作为一个年青时即有“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思想的文人,他在对尽善尽美的自然描绘中始终没有迷失自己的目标,而是将大自然作为复苏心灵的疗养地,以便更有力量来承受残酷的社会现实。这样他笔下的山水自然不再是纯客观自然的再现,而是自然与人格的高度溶合,是崇高人格的象征。本文试图通过他山水游记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美、悲剧美来探讨一下他游记所存在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诗中的叠词,为其状物写景,叙事抒怀增添了不少风采,更主要的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陶渊明对大自然十分倾心,是一个自然的人,一个自然的诗人,一个自然的哲人.他对自然人生的追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仍然具有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诗中的叠词,为其状物写景,叙事抒怀增添了不少风采,更主要的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陶渊明对大自然十分倾心,是一个自然的人,一个自然的诗人,一个自然的哲人。他对自然人生的追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仍然具有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在母亲的熏陶下,对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他的这种感情,支持了他终身研究自然科学,使他克服和战胜了来自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困难和险境,在生物科学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由此可见,自幼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物,培养他们对周围自然界的兴趣,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我们曾在江苏省委机关幼儿园,就小班幼儿对自然物、小生命的情感特点和表现,以及认识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观察、调查,对如何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丁登寺杂咏>是华兹华斯的一首杰作,诗人通过他对记忆的阐释和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此诗表明人类如何在大自然的美丽中寻找慰藉并把这种愉快传递给他人.对于华兹华斯来说,由丁登寺来象征的大自然对他的人性是一种向导,自然使人深思,使人能更好的理解生活,给生活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戴名世热爱山水,对游记创作的态度是严谨的,他能够"摹之形容,尽其变态",描绘出自然景物的千姿百态,表达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表达对丑恶现实的不满,表达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狄金森的生态思想是其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中的花木鸟虫为伴。在她的自然诗篇中,狄金森描写自然和自然之中的万物生灵,展现自然与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表现对自然的敬畏。狄金森热爱自然,因为自然是她的精神寄托。她对自然之物的精细刻画是她深入自然、仔细观察自然的结晶。她热爱自然源于她对自然的敬仰。热爱自然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基点,没有对自然的爱,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爱心。狄金森对人类的爱在其自然诗中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方面。狄金森的自然诗篇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中体现了十分明显的生态审美意识,他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怀着深深的敬畏之心,并努力将自己笔下的人物甚至是自己本身融入大自然中。在他的笔下,大自然是血肉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值得人们热爱和敬畏。然而,面对人类的工业文明给大自然造成的的灾难和破坏,川端康成也表示着深深的不满和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10.
雪莱是英国杰出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诗歌,透过这些诗歌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雪莱对于大自然深沉的热爱,他的浪漫主义情怀、理想主义的思想,皆受此影响颇深。热爱自然的雪莱,也接受这来自大自然灵感的馈赠,笔者通过对雪莱诗歌中自然意向的研究,探究雪莱诗歌中更加多样化的情感表达,以及更深层次的内涵,展示雪莱诗歌中渴望建立理想社会的一面,同时也展示给世人他内心的痛苦与阴暗的一面。以此,给我们当今浮华的社会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与感悟。  相似文献   

11.
荀子人性思想既是其天人关系观在人自身的体现,又是其整个治国理论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归结为“性恶善伪”四个字。荀子的人性论,与其说是人性恶,还不如说是人性不善。荀子的人性论必然导致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强调甚至崇拜,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社会论意义。荀子人性思想自身矛盾的症结,则在于他对于圣人或圣王统治的强调。  相似文献   

12.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占社会主导地位的观念和思想。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丁尼生的诗歌,发现诗人的生态观不仅表现在他热爱大自然,希望能在大自然中隐遁自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体现在诗人积极寻求人类内部和睦相处的生态平衡上。  相似文献   

13.
《青泥莲花记》强调个体存在的多元性和流动性,是为了说明“娼妓”身份的可改变性,最终否定个体作为“娼妓”的存在。《青泥莲花记》忧患欲望和激情力量的强大,故以禅玄消解欲望,对激情进行道德性转换。士人将娼妓从良、从死的激情行为纳入慕才、守信、节义的框架中加以解释,使激情成为品德。有些娼妓从良后以婢仆自处,竭力避免与丈夫可能有的亲昵,苦心经营合道德的生活,而没能将激情纳入妇道者,则成为挞辱的对象。现代间谍战利用性获取情报,古代性欲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情报,没能有效克制情欲被看作德行有亏,故一旦欲望进入忠孝节义叙事则品德就变成有争议的。男女在两性关系中都投入激情,但社会对男女激情投入程度和激情爆发强度的接受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自然之歌在英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自然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和审美对象,英国“湖畔诗人领袖”华兹华斯喜爱大自然,把自然作为自己心灵的慰籍与寄托。回归自然虽然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但不同的诗人对自然的向往、热爱或崇拜是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的。因而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不仅对探寻华氏的精神世界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当代文化的重构也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于道家文化,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采取的是忽略、否定、批判和贬斥的态度,林语堂可能是少有的例外。他纵其一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讨和翻译道家经典,在其著述中随处可见道家语句,他对道家有着强烈的崇拜之情。林语堂深受道家文化精神的熏染,这包括归于自然和天地大道、柔弱的女性美学、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等方面。当然,林语堂对于道家文化并非一味肯定,而是进行了辩证的理解和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在诗人叶芝的一生中,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尔兰民族命运的关注,始终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叶芝才具有了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诗歌,会发现叶芝的自然观不仅体现在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西方几千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谴责,还体现在积极寻求人类内部生态的平衡。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探讨叶芝诗歌中蕴含的生态观,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小说中的维扬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属于一个地域性作家,他的小说显示出浓郁的维扬文化意蕴。自然景色显示出典型的水乡特点,人文景观呈现出维扬文化归趋世俗、崇尚自由的精神特质,而风俗生活与维扬这块自古疏离政治而又经济繁华的土地密切相关。另外,汪曾祺小说刻意表现一种不拘礼节的人性自由,可以看出作者受到维扬文化崇尚自然人性的诗意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被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在瓦尔登湖两年的自耕自食生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生态学视角来解读《瓦尔登湖》,可以体现出在当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背景下,《瓦尔登湖》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和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构建了以“以太”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人性论 ,认为 ,性为“以太之用” ,本无善恶。在“名”的条件下 ,应以人的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为“善” ,否定了儒家的先验的性善论。张扬人性 ,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并以“仁———通———平等”的伦理模式 ,冲决纲常名教的罗网 ,从而开启了中国人性思想的近代变革。发掘其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 ,仍有借鉴和启迪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的小说创作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拯救情怀。劳伦斯的忧患意识源自于现代机械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对人性本质异化而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的忧思。而构建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谐性爱关系则是作者拯救世人于苦难中的法宝,这一独特的拯救方式则是基于他崇高的生活激情(信念)和他那张扬人性的血性哲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