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神思”是鲁迅思想——尤其是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论者多将它作为“想象”或“想象力”的同义词来理解。但在本文看来,鲁迅通过“神思”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的叙事,在他那里,“神思”是人类在其早期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神话”构成的手段,是“诗歌”兴起的中介。  相似文献   

2.
<正>一鲁迅诗歌方面的创作,除了散文诗《野草》之外,还有新诗和许多用我国旧体诗歌形式(包括民间歌谣形式)的诗篇。新诗六首,后者数十首。这些诗篇,数量不算多,但质量却相当高。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为人民大众的作家“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时候,引用了鲁迅《自嘲》诗里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诗歌《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等三首,写子一九三一年春,曾于同年八月发表在上海的《文艺新闻》第二十二期上,总标题是《鲁迅氏的悲愤》,副题是“以旧诗寄怀”,题下有编者按语:“闻寓沪日人,时有向鲁迅  相似文献   

4.
浅谈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杂文艺术特色的研究方面,不少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鲁迅杂文中的形象塑造——如“媚态的猫”、“落水狗”、“叭儿狗”、“乏走狗”、“苍蝇”、“蚊子”、“山羊”等不同的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上,但对于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却研讨不够。笔者认为,诗歌的丰富想象、小说的描写技巧和戏剧的动作化语言是鲁迅杂文形象化手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鲁迅同曹雪芹一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文坛上的巨人。曹雪芹留给后人的是一部没写完的长篇小说《红楼梦》,而鲁迅留下的是《鲁迅全集》二十卷,有诗歌、小说、杂文等。曹雪芹不是以“长”取胜,鲁迅也不是以“多”取胜的,而都是以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二者的统一放射出来的灿烂光辉吸引了当代的和后世的、本国的和国外的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我们要认真学习鲁迅的诗歌创作和诗论,全面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发扬鲁迅诗歌创作的战斗精神,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继承了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重视诗歌的战斗作用,主张诗歌要“为时而作,为事而作”,强调了诗歌的社会效益。当清末祖国面临瓜分亡国之祸时,年青的鲁迅就大声疾呼,主张用诗歌来振奋民族精  相似文献   

7.
鲁迅诗歌的意象 ,既有古典的意蕴 ,也有现代的意义。“雪”和“野草”的死是涅 ,是重生 ,两者可互为诠释。意象的非美性、“类象征”趋向、私人性 ,以及密集化 ,这恰是西方现代主义在理论上提倡并付诸实践的 ,鲁迅借此反传统的表现方法 ,表现了最个人化的体验 ,其诗歌意象在现代诗坛上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整个的战斗生活中,诗歌创作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鲁迅诗歌,共发现六十一题,七十八首。其中自由体新诗八首,民谣体讽刺诗四首,鲁迅自称为“活剥体”的讽刺诗三首。余下的六十三首全为旧体诗。鲁迅诗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篇篇跳动着时代脉搏,首首翻卷着斗争风云;是向旧社会进击的号角,是催促新社会诞生的战鼓。它犹如战地黄花,分外芳香,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后期所写的诗歌,闪耀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光辉。这些诗歌的精神实质,都是爱无产阶级之所爱,憎无产阶级之所僧。鲁迅曾高度评价殷夫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囊,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白莽作〈孩儿塔〉序》)。这同样也可以借用来评价鲁迅自己的诗歌。鲁迅后期诗歌,首先对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对国民党反动派分崩离析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如四言诗《杀人有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斯诺1936年对鲁迅的访问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当时历史情境的还原,以及对于鲁迅诗歌观的分析,指出“研究中国现代诗人,纯系浪费时间”等观点,必须与《孩儿塔》出版成空、序文骗局、对“左联五烈士”的哀悼等事结合来看,加上对“鲁迅式的偏激”的理解,才能了解鲁迅在访问记录中的言论。鲁迅的确在访问中表达了对新诗的失望,然而这失望也是一种情感上对“左联五烈士”的哀悼,即把革命的挫败本身,以至这世界对诗人的种种戏弄,理解为一种诗的净土的失落。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和陶行知先生逝世60周年,文化界正在广泛开展对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纪念活动。说来也巧,鲁迅比陶行知早诞生10年,早去世10年,都在创造力最为旺盛的55岁英年早逝。鲁迅去世后被誉为“民族魂”,陶行知去世后被誉为“民主魂”。他们的逝世,都被看作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的一首诗歌《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陶行知和鲁迅一样,虽然已经在60年前的7月25日去世,但是至今仍然活在人民心中,并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陶行…  相似文献   

12.
抒情,对诗歌创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诗歌为什么要抒情? 第一,是诗歌的作用所决定的——诗歌是以情感人,是通过感情的抒发来实现其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美感作用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个纲领性的诗歌理论(这里所说的“言志”,实质上就是抒情)。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鲁迅在《诗歌之敌》中说:“诗歌是本以抒发自己的热情的”,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说:“诗歌的本职专在抒情”。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诗歌在其全集中的数量虽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鲁迅一生光辉实践及心路历程的艺术结晶。鲁迅的诗歌研究文章有近百篇之多,鲁迅诗歌作为鲁迅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以前很少被人们关注,但是新世纪以来,它’越来越被研究界关注,新世纪鲁迅诗歌研究将会取得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诗性气质是《史记》的重要特征之一,汉初诗歌理论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史记》的创作。“诗言志”的诗歌认识,“以意逆志”与“论世知人”的诗歌解释,“怨”、“美刺”、“连类”等诗歌理论,在《史记》的创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深厚的诗学背景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的著述中自觉地运用了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语法重新解释历史,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所以《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5.
鲁迅身上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他的作品即使是散文、杂文甚至小说,无不写得感情饱满、含蓄深沉,闪烁着撼人心魄的诗的光芒.鲁迅诗歌应特别推重的无疑是那些冷峭犀利、凝重雄奇的旧体诗,但也不应忽视他偶尔为之的新诗,虽然数量寥寥,却每多上品.鲁迅很早就表现出对诗歌的关注.1908年,发表了诗歌专论《摩罗诗力说》,鼓吹  相似文献   

16.
鲁迅,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后改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清光绪八月初三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城一个小康地主家庭里,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病逝于上海,终年五十五岁。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散及诗歌。鲁迅的全部学创作活动,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从一九oo年春天写下的第一组《别诸弟三首》,到一九三五年底最后写下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创作生涯。他一共写有旧体诗五十一题六十七首,新诗十二首。诗歌创作是鲁迅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鲁迅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取法果戈里,不独体现在“为人生”的艺术观念上,还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甚至说,鲁迅对果戈里讽刺艺术的借鉴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它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这种讽刺精神不仅照亮了他的小说,还散射到了他的杂文、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8.
百年新诗发展,总是伴随着质疑和反思的声音。早在1925年,鲁迅就说过“诗歌却已奄奄一息;到1995年,周涛又有“新诗十三问”,明确质疑“发展的大方向是不是错了”;近至2008年,丁国成又撰文声称“新诗主体论,更是到了应该休止的时候了。类似言说在新诗发展各个时期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上)》2011,(17):158-158
新编33卷《鲁迅大全集》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据介绍,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磅为编年体全集,但采用了分“创作”、“翻译”、“学术”、“美术”四类编年的方式。其中,“创作编”包括鲁迅创作的全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论文、序跋、广告等,也包括书信和日记,未经鲁迅审阅的演讲记录稿和同代人回忆中的语录也作为“附录”收入此编。“翻译编”包括鲁迅翻译的全部域外作品。“译者后记”和相关的说明文字也编入其中。  相似文献   

20.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