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震川 《世界文化》2023,(7):25-28
<正>2023年1月17日到5月7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从波提切利到凡·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出借自英国国家美术馆的52幅油画,涵盖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约500年的欧洲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作品。这批稀世珍宝莅临上海,引起极大的轰动,一时观者如堵。以至上海博物馆为满足观赏者的要求,不得不在原来每天9点到17点开放的基础上,开出了夜场。5月7日是闭展日,观众依然热情不减,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成百上千人还在等待入场。上海博物馆不得不24小时开放观展,创造了中国艺术品展览史无前例的一个纪录。  相似文献   

2.
<正>从2006年由全智贤出演的《雏菊》,到冯骥才先生笔下《最后的凡·高》,再到2010年由安德鲁·哈顿指导的《凡·高:画语人生》,以及两部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凡·高传》和《午夜巴黎》所提及的画作,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凡·高不仅是一位以明亮鲜活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天才画家,他谜一般的传奇人生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位天赋异禀、卓尔不群的自我怀疑大师以《星月夜》《向日葵》等画作闻名,以和三个女人纠结的爱情故事疯狂,以无法治愈的精神疾病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自己仅37岁的年轻生命。  相似文献   

3.
1890年5月17日,文森特·凡高从法国南部来到巴黎。他的兄弟提奥多鲁斯(提奥)把他接到提奥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脚下的新住所,多年以来凡高一直把自己所画的油画送到他的兄弟那里。当他来到提奥的房间时,只见屋里每个角落都摆上了他的画。也是头一次有这么多凡高的画在一个地方会合,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象。那天,凡高看到他的画作,不禁欣喜若狂,内心充满了自信。提奥的新嫁娘乔,曾多次听别人讲起她的大伯兄,并且发现他“体格强壮,肩膀宽阔,肤色康健,脸上呈现出愉快的神情,给人一种坚毅果敢的印象”。但凡高一清二楚,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愉快罢了。不久以后她就知道了这一实情。七年前他曾写信给提奥:“我不仅绘画生涯起步太迟,而且我也活  相似文献   

4.
无独有偶,20世纪的中国画坛,也有一位与凡·高一样的伟大画家,其生前寂寞,身后荣耀,此即江西绘画奇人、有誉“当代陶渊明”的黄秋园。  相似文献   

5.
风靡一时、浮华纤巧的罗可可式传统代表人物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也许是十八世纪最伟大的装饰艺术家和尽善尽美的画家。  相似文献   

6.
著名画家凡·高开枪自杀的事情相信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了。但是最近一位法医学专家文森特·迪买欧(Vincent Di Maio)却颠覆了我们以前的认知。他通过重新评估一些重要的证据,认定凡·高是死于他杀。而另外两位法医学专家也一直怀疑凡·高的自杀事实,他们认为凡·高的致命伤不是自己所为。有传言说杀死凡·高的是他所住村的男孩儿,为了保护那群男孩儿,而说是自杀。凡·高博物馆的馆长表示,凡·高用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他充满负担的生活,凡·高的死成为他为艺术殉道故事的终曲。  相似文献   

7.
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李向红30年代初,年轻的美国作家欧文·斯通(IrvingStone)向某杂志社出售了自己创作的部分侦探小说,得到一笔足以支付他去欧洲旅行的稿费,然后他来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去追寻当时人们尚未熟知的荷兰画家凡·高的足迹。归来后,他写...  相似文献   

8.
助凡·高死后扬名的人郭全梅编译荷兰北布拉邦特州的高地不同于美丽的、牧草覆盖着的洼地,到处看到的只是黄褐色土地。这就是凡·高笔下的《吃土豆的人》生活的地方;也是凡·高成长并终生热爱的布拉邦特风景地。凡·高居住在此地时经常深入到贫穷的纺织工的小屋中和他们...  相似文献   

9.
<正>沃尔夫冈·波尔歇特是德国战后"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于1921年5月20日出生于汉堡,父亲是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母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乡土诗人。十五岁时,他创作的诗歌就被刊登在《汉堡报》上。然而这些诗歌并不能真正体现波尔歇特的原创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荷尔德林、里尔克以及后来被排斥的表现主义作家的作品。1938年上完七年级后波尔歇特  相似文献   

10.
美术研究专家们一直在试图了解:一个画家(他或她)是如何形成各自的画风的。近几年来,医生们也参加到美术研究专家这一行列去研究一个画家的画风究竟是受何种影响而形成的。他们一直迷惑不解的是:十九世纪的荷兰画家温桑·凡高为什么总在他的画面上用了如此多的黄颜色?他们还提出:凡高为什么会在所画的物体四周画上一些异乎寻常的光环?有些美术研究专家认为,这些手法是凡高想象力的体现,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位荷兰画家患有眼疾,因而使得他无法看清东西。但一位名叫托马斯·利佛斯的美国医生说:凡高之所以这样作画,是一种洋地黄药物在起作用。现在,医生用洋地黄这种药物治心脏病,但在十九世纪,这  相似文献   

11.
凡高临终居住的小屋在巴黎以北30公里处,塞纳河支流奥瓦兹河畔的一个平缓的小山丘上,有一个人口不足4000人的村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它以艺术家之村闻名于世。那里环境幽静,景色绮丽,它吸引着众多的画家,如塞尚、毕沙罗、科罗等都曾在此地居住过。凡高...  相似文献   

12.
范毓周 《寻根》2014,(2):36-40
2011年7月22日,在新西兰奥他哥博物馆的支持下,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毛利人的世界:新西兰奥他哥博物馆藏文物展”,其中有不少是新西兰南岛毛利人的碧玉器具。2012年10月31日,为庆祝中国和新西兰建交40周年,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的配合下,  相似文献   

13.
<正>伟大的艺术家常常代表一种艺术思潮、一代画风乃至一个时代的艺术。性情孤傲、容易偏激,却敏感于颜色、充满艺术想象的凡·高,因《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传世杰作,引起传记作家和电影艺术家的关注。信奉"我在世上寄居"的凡·高为后世留下了几幅圣经题材的画作。  相似文献   

14.
曾经喧嚣一时的荷兰画家凡·东庚1968年5月28日在摩纳哥谢世。40余年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5.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是佛罗伦萨画派的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是他的教名亚历山德罗的简称。他是马利亚诺·菲力倍皮的儿子。根据瓦萨里①的记载,由于他小时在金饰匠波提切洛那里学过艺,所以人们就叫他“波提切利”。后来,十六世纪为他作传的传记作家们告诉我们,他是菲利波·李比修士②的学生。一四七○年,他画了七德组画中题为“刚毅”的一幅人物画(佛罗伦  相似文献   

16.
“李洪涛──中国海岸的凡·高”──这是德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德国路德维希国际艺术论坛主任沃尔福冈·贝克教授今年三月精选收藏了李洪涛先生的作品后的赠言。贝克教授对画家及其作品还评论道:“以一个欧洲人的眼光看,这些绘画作品在当代国际艺术上是一种综合艺术的极佳典范。这种艺术的综合包括了对中国丰富的绘画艺术或文化的深刻理解,而另一方面它实际上又具备了欧美艺术的强烈表现方式。这种综合艺术的睿智被笼罩在艺术家强烈的激情与生动的欲望当中。”李洪涛先生受到德国权威艺术评论家如此之高的赞赏并非偶然。在此之前,美学造…  相似文献   

17.
1956年8月22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世界文化名人、日本杰出画家雪舟逝世450周年纪念会。来华参加纪念活动的有日本画家山口逢春、美术评论家北川桃雄、画家桥本明治。会上,中国著名国画家傅抱石和北川桃雄分别介绍了雪舟的生平和他的艺术特点,并放映了《雪舟的画》等日本影片。8月23日至9月9日,在北京美术馆举办了纪念雪舟的展览会,观众达1万多人。尽管当时中日尚未恢复邦交,但在北京举行如此盛大的纪念活动,这无疑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并重新唤起两国人民在文化方面的共鸣。中国人民对雪舟及其作品,抱有如此亲近的感情,这…  相似文献   

18.
和地中海蓝色海岸边的名城戛纳比起来,法国中部靠近大西洋的度假小城拉罗歇尔可谓寂寂无名;要是提起拉罗歇尔电影节,就更不像戛纳电影节那样世界闻名了。可从放映影片的数量来说,已举办30多届的拉罗歇尔电影节,不仅是法国第二大电影节,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充分为普通观众着想、可使观众在平静和平等的气氛中尽情享受电影艺术魅力的电影节。  相似文献   

19.
北派花鸟画家中有两位画家不得不提,一位是以大写意花鸟著称的李苦禅;另一位是以小写意花鸟见长的王雪涛;二人双双于艺术市场十分走红。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视野     
《中外文化交流》2013,(1):88-96
中莫当代艺术展于北京2012年11月2日晚,《中莫当代艺术展——文化交响曲》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隆重开幕。中莫当代艺术展由中国文化部和莫桑比克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展出中国和莫桑比克两国十几位画家的50幅作品。参与此次联展的中国画家去年曾赴非洲创作交流,所展作品正是该交流活动的成果。飘逸雅致的非洲题材国画,与特色鲜明的莫桑比克画家作品形成强烈对比,呈现出中莫两国画家各自对非洲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