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媒导读     
正巴黎圣母院修复进行时2019年4月15日一场毁灭性的大火点燃了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后,这项地标建筑的修复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这座哥特式建筑瑰宝正在用当地森林中的橡树进行重建,每天有200名建筑工人在现场工作。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在巴黎举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之前将教堂修复完成。目前,教堂的顶部仍然有一个洞,工人们还在建造教堂尖顶的复制品。这个复制品将由法国各地公共和私人森林捐赠的1000多棵橡树制成,这些树在今春被砍伐和收集后,储存12~18个月,为2022年秋季的重建做准备。修复工程虽进展缓慢,但工程师、木匠和建筑工人们组成的团队充满信心和希望。(编译自architecturaldigest网站)  相似文献   

2.
丙戌金秋,世界著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在其家乡苏州揭开面纱,展露新貌,满足了众人的好奇和敬仰。2006年10月6日,由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贝聿铭远涉重洋回到故乡苏州,亲自为博物馆揭幕。包括法国总理夫人在内的百余位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日  相似文献   

3.
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近年来世界名音乐剧首次原装来到北京,从而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在不久前举办的有关《巴黎圣母院》研讨会上,众多音乐剧专家、学的目光,不仅对准了这部在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原装音乐剧,更把目光对准了国内音乐剧的制作与市场。通过《巴黎圣母院》的演出,如何促进中国音乐剧艺术的发展,成为研讨会上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读者知晓巴黎圣母院这座古建筑,大多是从《巴黎圣母院》一书开始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这部巨著,于1831年问世。此书乃是雨果作品中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描写善良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突出了反封建与追求自由的主题。《巴黎圣母院》一书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  相似文献   

5.
2002年,一个消息曾让苏州人震惊——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即将建造一座现代化的新博物馆。即将落成的新博物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狮子林和太平天国忠王府之间,毗邻楼台亭榭、花窗长廊,面对鱼戏莲叶、遍地蕉荫——这个选址予设计的难贝聿铭始终以苏州人自称,儿时的记忆如影随形,苏州的气韵深入骨髓,熔铸成他对故乡难以割舍的亲情,伴其走过大半人生。就某种程度而言,苏州新博物馆的设计,是贝聿铭的荣锦还乡之旅。  相似文献   

6.
戚蒙 《世界文化》2010,(6):22-24
<正>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自19世纪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它是由欧美乐界顶尖音乐人吕克·普拉蒙东和理查·科西安特共同打造的经典作品。作品于1999年9月16日一经首演,便以极具震撼力的音乐,极富视觉效果的舞美及演员精湛的表演在观众与音乐界  相似文献   

7.
英子 《世界文化》2012,(10):56-56,F0003
法国巴黎凯旋门又称雄狮凯旋门,或戴高乐广场凯旋门,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其它为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之一,也是法国政府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位于法国巴黎星形广场中央。  相似文献   

8.
灵的追求,肉的毁灭——剖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王学文引子作为生活,我喜欢喜剧,我喜欢那种皆大欢喜人人高兴的场面,因为喜剧令人轻松愉快。研究文学,我则酷爱悲剧,因为那荡气回肠的悲剧结局令人沉醉。我常常惊异于人类承受苦难的能力,更为那些伟大的作家将作...  相似文献   

9.
姜华 《世界文化》2023,(3):19-22
<正>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音乐剧史上一部熠熠生辉的作品。该剧于1998年在法国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轰动艺术界,上演二十余年仍经久不衰。在法语音乐剧的行列里,它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它的开篇之作《大教堂时代》气势恢宏,更是作为该音乐剧的代表名作,为众人所熟知。这部音乐剧的二十周年纪念版曾于2019年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多地巡演,受到无数中国观众的喜爱。该剧改编自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同名著作,在还原原著精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南非著名作家、前自由党领导人艾伦·佩顿于今年4月12日在德班附近的家中逝世,享年85岁。他的妻子安妮·佩顿在他死后接见记者时说:“他心满意足地躺在自己的床上,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一个星期前,佩顿在德班接受一次食道癌切除的大手术,但手术没有成功,佩顿出院后不到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文化因素贯穿到各个方面,影响着灾后重建的进度、方向、形式和结果.在重建之初,文化重建就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并形成了汶川地震重建的独特模式:保护利用式重建、城乡互渗式重建、原地起跳式重建、创意植入式重建、主题反差式重建、产业延伸式重建、复合多样式重建、科学教育式重建、机制创新式重建等."五民"模式等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基本路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基本经验.文章分为"春回大地·春歌如潮·春暖花开"三部分,我们将陆续刊发.此为文章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世界畅销书小说家欧文·华莱士因患胰腺癌于199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74岁。华莱士去世前住在美国的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守候在他的身边。“他的朋友和书迷们将沉痛哀悼他,”华莱士的老朋友、有“畅销书先生”之称的小说家悉尼·谢尔顿说,“我过去就认为他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作家和敏锐的探求者。而且,与众不同的是,他是自己独力以求。”“我认为他的作品将具有长久的生  相似文献   

13.
新的一天开始了,在北岛的海军基地,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圣地亚哥湾的水面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一切都很平静. 上午9 点45 分, 23 岁的海军陆战队少尉奥西波夫登上了一架DC — 2 飞机进行例行跳伞;34 岁的试飞员劳里已经将观察机调好了速度;41 岁的航空首席机械师麦坎茨正在检查他计划晚些时候驾驶的飞机.  相似文献   

14.
<正>巴黎圣母院是因为雨果而著名?还是因为它的建筑本身?一定是因为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在西方建筑史上,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也是哥特时期第一座追求高耸向上的动感的教堂,后来成为欧洲很多教堂的范本。而我却是从雨果那里,知道了这座悲伤的圣母院。那是一个关于宗教、爱情,以及善与恶的故事。雨果把它创造了出来,便成为文学中的永恒。所以我宁可认为是雨果创造了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给了我们他心目中的那个教堂的样子。还有敲钟人。  相似文献   

15.
若云 《世界文化》2008,(7):35-38
2005年万圣节前的一天早上,在美国西部一处偏远农庄内,51岁的布莱恩探长正带着数名警员勘查案发现场。就在一个小时前,这里刚刚发生了一桩命案。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以后,在恢复重建中形成了灾后重建精神,这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继续.从灾后重建过程中所呈现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乐章,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视角,把灾后重建精神初步概括为:"坚忍不拔,率先垂范;大爱和谐、感恩进取;我为人人,人人奉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灾后重建精神,都是宝贵的时代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齐园 《世界文化》2002,(1):12-13
1828年,雨果与书商戈斯兰签定协议,答应为他写一部华特·司各特式的小说。从那天起直到“七月革命”,一向创作热情高涨的雨果却千方百计地逃避这个协议,或者说至少是在有意推迟。看过《巴黎圣母院》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作家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一部小说只有在复辟王朝崩溃时才具有完整、成熟的契机。1831年1月初,雨果在规定的最后期限之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作品。实际上,三年前雨果已经在搜集相关的资料。他读了许多的编年史,历史书,清册和证书,看过巴黎一些旧址的遗迹,并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15世纪的…  相似文献   

18.
正《巴黎圣母院》一书开篇说道"在司法宫上演神秘剧"。神秘剧,英文是Mystery Play,指的是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戏剧,俗称"圣经剧",有独白、对白和伴随音乐。早在基督教诞生不久的公元1世纪后期就出现了以圣经故事为内容的剧作,如《基督受难》。1150年前后,在英格兰出现了一部标题为《亚当之谜》的法语或者说盎格鲁-诺曼语剧作,主要内容是人所熟知的关于人类堕落以及早期先知们的故事,包含道具、场景、对话、情节和音乐等几乎所有的戏  相似文献   

19.
“哥特”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的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该部落以野蛮彪悍,嗜杀成性而著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用它来指称一种为他们所不齿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曾流行于12-15世纪欧洲的宗教建筑,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教堂或修道院高高耸起的尖顶,阴森幽暗的内部,厚重的墙垣,狭窄的窗户,斑斓的玻璃,还有隐蔽的地道和地下藏尸所等。现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哥特建筑。后来,哥特风格也在非宗教建筑中广泛流传开来。同时,  相似文献   

20.
伯特兰德·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曾于1920至1921年访问中国,并写了《中国问题》一书。195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8月在给卡恩·弗尔夫人的一封信中,他谈了自己成长与写作的道路。他小时候生活在有良好教养的老式家庭环境中,听别人给他朗读莎士比亚和司各特的作品一直到12岁,以后他自己大声地朗读。他读过最为崇拜的诗人库柏的作品。16岁时,他发现了雪莱和济慈的诗歌。从此直到21岁,他经常阅读英文诗歌,并且背诵了大量诗作。上剑桥大学前,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