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贺与屈原相似的人生遭遇,使他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懈和高度的认同。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几乎都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2.
李贺与屈原相似的人生遭遇,使他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几乎都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3.
韩愈"不平则鸣"既可"自鸣不幸",亦可"鸣国家之盛";但并非哀乐并举,仍然以抒怨为主,所谓"羁旅草野"之士"善鸣","穷苦之言易好"."不平则鸣"说上承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抒情"、刘向"愤中形外"、司马迁"发愤著书"等前人理论.又对后世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不愤不作"等理论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屈原研究超越了一般的史学范畴,他对屈原的悲剧命运、辞赋创作、历史影响的研究和探索,首先是一种思想感情的认同,是两个伟大人格的历史遇合,因此才能够抓住屈原创作的基本精神,总结中国文学和学术创造的历史经验,提升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状态,提出“发愤著书”的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愤”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的是屈原,他在《九章·惜诵》中明确地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而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把“发愤著书”作为理论提出来的是司马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反复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追往串,思来者。”(《史记》卷一百三十)  相似文献   

6.
鲁迅散文“释愤抒情”说的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和庄子等,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鲁迅散文以释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等民族特色,亦奏响了时代强音,表现出现代风貌。  相似文献   

7.
鲁迅散文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释愤抒情”,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庄子,与外国的厨川白村、弗洛伊德也有关系。鲁迅散文以释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文艺心理学命题。它蕴含着强烈的心理内驱力,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心理动力;它隐含着内心巨大的自我表现欲,成为司马迁实现人生超越的心理基础;它饱含着深切的情感体验,透射出司马迁在《史记》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9.
论屈原“发愤以抒情”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在《惜诵》的开篇便说:“惜诵以憨兮,发愤以抒情。”这不仅是理解屈原作品的症结,而且是一道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美学命题。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序中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朱熹在《楚辞集注》序中说:“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王逸从汉儒说经的习气评屈原的作品,朱熹从宋代理学家的观点评屈原的作品,虽都失之偏颇,然而有一点是值得  相似文献   

10.
布尔迪厄认为: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中被统治的一部分”,“文学场”在“权力场”中的这一位置决定了它具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中国古代“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肇端于屈原而形成于司马迁,其形成是“文学场”向“权力场”疏离的必然,这种疏离昭示了文学场“输者为赢”的运作逻辑。“楚辞”也被作为“发愤抒情”的范型而为后世接受。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只存在于戏剧之中,在诗歌、小说、电影、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中,也都可以渗透、弥漫着悲剧性的气氛,表现出以沉郁、哀怨、悲愤、忧患为特色的审美质素。屈原的《涉江》就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这首诗同《离骚》以及《九章》中的其他诸篇一样,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杰作。在诗中,诗人描述了流放中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以“舒愤自见”的创作论评屈论骚。而“舒愤自见”说并不是对先秦文学创作史的科学总结,仅是司马迁自己著史舒愤自见的经验概括。所以,司马迁用“舒愤自见”的创作来评屈论骚,就造成了“以己度人”、“以今量古”、“以经解骚”、“泛政治意识形态化”等诸多方法论失误。中国诗体文学自觉的时代是在汉末魏晋,即诗体文学完成了它的“文人化”、“抒情化”、“个性化”、“案头化”特征。自此以后,诗体文学才有所谓的“舒愤自见”的情景出现;而在此之前,有“乐人”、“乐坛”、“乐歌”,而无“诗人”、“诗坛”、“诗歌”,即所谓“垂诗”以“舒愤自见”的情况是没有的。我们不能忽略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历史阶段性,过分提早诗体文学的自觉时期,把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的桂冠戴在屈原的头上。  相似文献   

13.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离骚>"发愤抒情"具有"愤"的情感性美学特质."愤"作为作家主体的一种创作动力,不仅仅止于诗人自身的忧思,而是悲剧意识下集体主体所赋予的代表国家利益的公愤,是整个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其中包含着深广的忧患,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因而也具有普遍的审美意义,这也正是发愤抒情特有的情感性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用“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论评屈论双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自觉认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支脉、但不能把它放在北方中原发区的文化体系中考证,它是各民族文化发展曲折复杂而不平衡的体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用诗歌充分抒情言志、生动表现自我的伟大浪主义诗人。司马迁对屈骚的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辞赋作品约有三十余篇,包括骚体赋和散文赋两大类。其中,骚体赋约占三分之二。表现在内容方面,他发扬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精神,抒写“永贞革新”失败后的自我遭际、思想、感情,表现出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坚持的诗人自我。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他在继承的同时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写景、用事、抒情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7.
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明显是不同的。前期,庾信作为“宫体”诗人,把《楚辞》看作是“吟咏情性”的“纯美”,对《楚辞》的继承也主要是对《楚辞》中“丽词佳句”的吸收。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庾信后期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庾信在创作中都有所继承。从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不同认识和继承,就能够明显看出庾信入北后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品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感情充沛,反复咏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屈原列传》,其表现手法主要是议论抒情,几乎占了作品篇幅的一半。如写屈原因愤而作《离骚》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香草美人"这一屈原独创的意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它特有的"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和磅礴的人格魅力,从而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属。曹植作为与屈原有着很多相似经历的文人,他的作品和人生也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曹植诗赋对"香草美人"意象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相似文献   

20.
《九歌》组诗并非屈原纯粹无意的艺术加工 ,而是借助楚地民间原有的诗歌形式所创造的发愤抒情之作。“湘君”“湘夫人”与舜之二妃无关。此两篇的主旨在于抒写作者求君、求贤的失败 ,表达孤独、无助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