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给人类带来空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都是侵略与反略侵的战争。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为争取生存权而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然而,我国史学界至今通行的观点却认为,这次战争在德国入侵苏联以前,属于帝国主义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后,才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这种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都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民主社会主义哲学观点述评余源培“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的思想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流行于西欧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曾有20来个社会民主党打出这一旗号,先后执政和参政。“民主社会主义”适应了西欧社会变动和资产阶级策略转换的需要,其性质始终是改...  相似文献   

3.
<正>从黑板到炸弹,两种关于科学家如何为国家效力的观点塑造了今天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70年前的8月6日和9日,蘑菇云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升起。这是核武器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被用于战争。成千上万人因此丧生,其中很多死于爆炸的直接威力和引发的大火,其他人则随后死于急性放射性疾病。在原子弹被投掷后的数日内,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走向尾声。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次史无前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大动员,并且是  相似文献   

4.
“系统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酝酿、诞生的一门横向学科。七十年代以来,广泛参入社会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乃至国际关系等许多领域,给各门学科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方法。 “系统论”对领导班子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似就此次几点看法。 第一,运用“整体性”观点。运用这一观点,组建领导班子时要注意着眼于整体效应,形成优化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5.
林欣同志在“教学与研究”一九五八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法体系”一文,在理论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体系的形成等若干问题。但是,林欣同志所持的基本观点认为:“……现在国际舞台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体系——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同这两个世界体系相适应,现在也存在着两个国际法体系,即社会主义国际法和资产阶级国际法。”这一论点,我是不能同意的。正确地阐述现代国际法性质问题,不仅对我国国际法科学研究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国际思想战线上的一种斗争。也就是说,必须批判那些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的观点看,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而师范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有人还不够重视师范教育,忽视师资培养,这可能是因为忽略了这样两个重要问题: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六十年代起,由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心论是19世纪欧洲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提出的理论。这套理论与同期欧洲在世界获得霸主地位有直接联系。这一理论一直充斥着19世纪以来出版的史籍,潜移默化中东西方读者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这种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争的灾难打消了世人乐观的情绪,并使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质疑以欧洲文明为首的世界文明的先进性。史学界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法西斯德、日、意的主力是苏联,而非美英的联合力量。这就证明:社会主义的力量强于帝国主义的力量。但是,现在仍然有些人对这一点抱有怀疑态度。因此,对这一问题还有加以阐述的必要。本文根据历史事实,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若干问题,同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于1985年5月在芜湖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131名专家、学者。他们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90余篇。与会代表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历史的一系列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现将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问题是谁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家认为,过去一般都说法西斯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不确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中日战争、欧洲战争、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欧洲战争和苏德  相似文献   

10.
用鱼雷打迫击炮,好像是天方夜谈,一方是水中兵器,一方是陆上武器,这能扯到一起吗?然而这是确确实实的。事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天,苏联的一艘潜艇,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生产和技术的发展,比从前是逐步加快的上升趋势,还是逐步减慢的下降趋势?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当时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权威观点认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条件,列宁提出的资本主义虽然腐朽,但整个说来其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的论点已经失效了。在我国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有的就只讲停滞趋势一面,不讲迅速发展趋势一面;有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美国总统肯尼迪:"您是怎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英雄的?"肯尼迪想了一会儿,说:"这  相似文献   

13.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全面肯定或基本否定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所披露的大量史料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为标界,在此约之前的苏联对华政策遵循了国际主义原则,而在此约之后则逐步推行了一条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二战期间的这种中苏关系直接影响到二战后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再生产的发展过程,与战前相比,是有其特点的。研究战后美国经济,如果不承认这种特殊性,那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与此相反,也有另外一些人,任意夸大这种特殊性,认为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似乎已经摆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规律的支配,走上了“无危机发展”的道路,这就更不正确了。主张后一种观点的人们,尽管持有各种不同的所谓论据,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夸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对于美国经济的调节和刺激作用。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军备竞赛和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加强,不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政治理论界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变化。战时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新活跃起来,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创新逐渐汇集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罗尔斯提出了"重叠共识"的概念,他认为"重叠共识"是指不同的人们在承认观点上存在分歧的同时,在态度上却具有共识,即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都愿意以合理的态度彼此相待。"重叠共识"对我们今天发展班级共同体而言,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这里至少包含有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18.
原题: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此题命题的角度新颖.“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单,在教学中,始终列为重点,何况在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先让我们回顾’78以来世界现代史的部分考题,’78的题目是:“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发动突然袭击的三个战例,并说明其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开始日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史学界,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的开始日期,近来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阅读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专论之后,也想补充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提供给大家来讨论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的性质,它的正式开始日期是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因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和政治危机深刻化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重大的分歧;因此,关于大战爆发的原因,我就不想多谈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必须注意战争爆发时期具体的历史条件.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期显著不同的地方,就在第二次大战爆发时期,资本主义体系已经破裂,再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体系,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自立国始,对外的经济活动始终在美国的内外政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的英法等国始终是美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这使其对外政策严重受到经济活动的约束,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中立"的不参与态度到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变,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