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教授治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授治学"旨在促进学术自由,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去行政化。在高校治理结构中,以"教授治学"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应居于主导地位,是"教授治学"而非"教授治校",并要以学生为本位。应通过重塑大学精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拓展"教授治学"外延,来实现"教授治学"。  相似文献   

2.
梅贻琦"教授治校"管理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推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促进了该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教授治校"遵循学术自由的原则,反映学术治校的理念;调动教授群体在治教、治学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作用;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管理模式.正确理解"教授治校"制度的思想实质,对当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历史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3.
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在中国作为备受争议的一对学术概念,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治学与治校的合法性来源不同,治学表示学术事务的治理权,是一种知识权力;而治校则指向学术组织的治理权,是一种组织权力,二者产生关联起源于学术活动的组织化.治学与治校并不存在严格的二分,学校事务以学术事务为核心,学术治理离不开学校治理的支持,教授治学与治校本身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对立面.无论是教授治学还是治校,其核心都是对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探索,旨在重建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4.
就目前学界呈现的学术观点而言,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之争,实则是关于学术权力的主张及其限度之辨。二者在肯定教授治理权、彰显学术权力等方面具有互通关联之处,但对学术权力限度的认识上却存有较大分歧。教授治校理念固然有益,但就实践而言却存在诸多困难;教授治学不啻为务实之举,但亦需避免沦为"仪式",或因过度张扬而遭遇既有权力遏制,更不能走向"学霸治学"的极端。如何在厘清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关系基础上,在大学章程框架内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为学术权力的正当发挥提供必要舞台,将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教授治学"与传统的"教授治学"内涵迥然不同。在大学治理背景下,"教授治学"主要是指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及学术管理水平的教师代表,在学术领域切实行使学术权力,进行学术管理的一种大学理念和治理结构。其具体落实路径包括:厘清大学中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建立健全教授委员会等专门的学术性委员会制度;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教授的严格任职条件和遴选程序等。  相似文献   

6.
“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授治校的实质是创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大学组织结构与权力架构,而教授治学仅指教授在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二者具有本质区别。教授治学仅仅是教授治校的一个枝节部分,教授治校则是教授治学的必要前提。以教授治学代替教授治校,是我国大学管理体制民主化改革的倒退。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在国家和社会层面,面临着专制向民主权力的转移;在教育内部,学术权力开始觉醒,向封建行政权力发起冲击;在学校场域,校长或学堂监督独享管理权力,学校内最大的利益相关主体教授拥有的参与校务权力十分微弱,难以维护学术的独立.在此种历史场景下,蔡元培本着"学术自由、民主自治"原则,提出了"教授治校"思想.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通过设立评议会、科系教授会、行政会议三个组织来层层推进民主管理与专家治校,落实教授治校制度.在权力博弈中,北大教授的权力快速扩张,不仅获得了学术权力,而且掌控了行政权力,带动了行政权力的学术化.为了克服学术权力膨胀带来的弊端,蒋梦麟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实践性地将教授治校改造为教授治学,完成了对教授治校的超越.当前,高校学术委员会成为教授行使学术权力的重要组织,但在实践中,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经常处于博弈状态,如何有效平衡两种权力,可以从蔡元培的"教授治校"思想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在内涵上有重要区别。教授治学从属于教授治校,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的前提与基础,并且裹挟着强烈的价值诉求,更有利于推动变革。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与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实施教授治校。  相似文献   

9.
教授治校源于欧洲,是欧洲一些国家大学保证学术权力行使的重要制度。在我国近代大学创立之初,教育家们也对教授治校进行过探索。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内部事务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指教授更多参与学术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调解与学术相关的资源。校长治校意味着校长在高校管理中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处于领导地位。事实上,在大学这个系统内部,要实现有效治理和优化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设计,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同运行。  相似文献   

10.
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中,“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在历史渊源、内涵界定、权力侧重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既呈现理论上的分野,也有着制度上的耦合。实现“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制度耦合,是当代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的基本逻辑和必然发展,也是立足国情、化繁为简、平复争议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方案。在“治校”和“治学”制度耦合的整体设计上,不但要保持两种模式灵活转化的张力,也要在维护教授权力的基础上避免行政化管理惯性,促进学术的民主与自由。在“治校”和“治学”制度耦合的路径策略上,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改革学术管理组织出发,整合学校教授群体的资源,构筑教授权力的实现平台,建立教授主体参与的保障机制,以增强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制度耦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