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周胜华 《湖南教育》2004,(19):47-47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采取一种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单纯是个品质问题,而是与品质相联系的感情与兴趣的问题.一个学生对待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比较热烈的感情和比较浓厚的兴趣,是能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心理条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仅就“逆反心理”对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影响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逆反心理”是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域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所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感情上的厌倦或烦闷的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感情体验.“逆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现象一一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不但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害,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或组织者按一定的目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人们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初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阶段,作为班主任必须认真分析,找出产生此心理状态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转化工作,这已成为我们工作议程中不…  相似文献   

4.
工作中,班主任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乖”的学生,他们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否定;对思想教育和学校纪律消极抵制、蔑视对抗……这些令人头疼的学生自然不会像听话老实的学生那样受老师欢迎。但作为班主任,如果细心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些“反叛”的学生身上,其实有着许多闪光点:他们头脑聪慧,思维活跃;观念更新快,思想前卫;敢于质疑,富有创新精神……因此,那些一向视反叛学生为“另类”的班主任,非常有必要认真解读他们。“反叛”学生一般都具有逆反心理。什么是逆反心理?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5.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会泽县教研室周怀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感叹:“唉!现在的学生邪门!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是油盐不进,真拿他们没办法。”其实,有这种态度的学生是逆反心理在作怪。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情绪,做出与该事物皮层的...  相似文献   

6.
邱宏 《考试周刊》2014,(96):171-171
<正>一、案例背景绝大多数老师的心中可能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能够担任班级学习委员的同学,应该是班级中的精英,她不仅应该在学习上出类拔萃,而且在行为规范上应该循规蹈矩,一定会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班级同学学习的榜样。老师一定会把她树为典型,在班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我班这位学习委员却有些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叛逆"。二、案例描述我是在六年级上学期才接手本班的,由于六年级时学校都会进行分班,因此我对班级中大多数同学都不是很了解,在  相似文献   

7.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对策贾凤玲逆反心理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中的特殊心理活动,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的行为意向,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于一定情境之下感知、认识、接受事物时所持的一种特殊反对态度。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自负型。这类学生自我评价很高,...  相似文献   

8.
教育案例: 当我接任一(2)班副班主任工作时,与幼儿园老师交流新生情况时得知:有一位男生小康,他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是父亲因为意外造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妈妈的文化水平也偏低,连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教授小康,更别讲家庭教育了.无奈只能把他全托在叔叔的家里,由叔叔、婶婶来照顾小康的生活和学习.虽然生活学习的环境好了,但是让本来就调皮好玩的他变得脾气倔强,不爱学习,在班中经常搞恶作剧,欺负同学,违反纪律,逆反心理特强.开学以后,我也确实感到这个学生挺"麻烦"的.上课开小差,经常找同桌说话,下课总是追逐玩耍、打架,专做些特引人注意的危险动作,课后作业潦草,经常不完成,在家里与叔叔、婶婶的关系非常差,经常惹得婶婶哭着打电话来向老师诉苦,老师跟他说话也经常昂首挺胸,东张西望,偶尔歪着眼睛看你一眼,那种态度真让人受不了.哎!怎么办呢?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个学生领进健康、开心、快乐的人生大门呢?  相似文献   

9.
正"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种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从而采取逆向的态度以及对外界的劝导作出背道而驰的举动。这种心理状态在六年级学生中表现较为普遍。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对学习就产生消极态度。鉴此,老师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本文就六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一、六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1.好奇心的驱使。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事实说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小学高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29):161-162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发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合拍。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表扬某个学生,其他同学越是看不惯这个学生;过分批评某个学生,反而激起其他同学的同情;越是禁止学生某种行为,而重复该行为的学生。反而日渐增加;等等。这类现象都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种违背常规的心理活动,通常表现出多种特点:一是对立性。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众人和常规相对立的言论…  相似文献   

12.
说“逆反”     
在劝导性的宣传中,有些人往往对教育信息进行抵制,你讲这样,他偏要那样,你要制止的东西,他偏要试试看.这种内发的对教育者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在学校也常见,人们对此颇有微词.逆反心理好还是不好?究竟该怎么看?我以为逆反心理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积极性或绝对的消极性.对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客体作用于主体所产生的反方向心理趋向,必须对主体、客体作具体的分析,必须从客观社会效果上去检验,才能作出积极还是消极的正确结论.就接受教育的主体来说,我们知道,青年学生除了具有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素质外,  相似文献   

13.
一、案例背景 在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员期间,笔者经常发现学牛有逆反心理:个别学生在行动上执拗、同执,在言语上顶撞老师,在平时表现出很自我,爱钻牛角尖;个别学生和老师产生误解,学生不去分析,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个别学牛故意触犯校纪校规;个别学生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个别学生去做已作出禁令的事情.以下案例中的卓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逆反心理作为客观存在的学习现象应予以辩证分析。从含义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种脱离习惯轨迹和定势而对外界刺激采取抗拒反应的心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情感淡漠、心理失衡、生活代沟、人际关系困惑等盲目躁动行为及矛盾无适的思想倾向;在学校里,学生不喜欢同老师交往、注重感性轻视理智等,也都是逆反心理的苗头。但一般说来,在不加限定的情形下,逆反心理主要用于表征学生对教学的一种拒斥,显示其对所学内容的否定、曲解、怀疑或厌烦的情绪,由此而言,当前在马列主义理论课(简称马列课)上,大学生学习逆反心理明显,学习兴趣较为…  相似文献   

15.
梁书新 《师道》2016,(4):34-35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很多学校选择的一种课改路径和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大致的做法就是把全班同学按成绩进行分组,采取"优帮差"的原则,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上的相互帮扶。为了规范管理,老师还会给每个小组起组名、定口号、设计组徽、划定每名同学具体的任务和职务,打造一些彰显班级特点的小组文化……可以说借助小组这一学习形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  相似文献   

16.
人们习惯上认为后进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不服从学校的管理、经常违纪和给班级抹黑的学生,而学习成绩则是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成绩好的学生,得到父母的宠爱、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仰慕,享受着生活的七彩阳光;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大多受到家长的训斥、老师的责难和同学的冷眼,被打入生活的“黑色地带”,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消极、冷漠、孤僻,失去对学习,甚至对生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每年都在体检,但每次体检完,要么发一张体检条给学生,学生有的带回家,有的根本就不带回家.体检有问题的同学,校医或老师通知学生家长,让家长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进行复查等.其实,这张小小的体检表蕴藏着许多健康知识,而我们的老师、学生根本不懂得去关注它、了解它.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和技能,笔者从体检表入手,在小学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了系列研究,让学生先见“林”,再见“树”,使他们从小懂得关注自己的健康,学习健康保健知识,利人、利己、利他、利社会.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容易导致学习退步,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与家长感情疏远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张萍 《成才之路》2012,(26):77-77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催化剂,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强大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因抽象的音乐知识,单调的技能训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30):7-8
当一个人被别人以某种名称贴上符号、标签时,就会像商品被贴上了标签一样。标签会有定性导向作用,对一个人的个性思维与自我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一旦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就会下意识地对此标签产生一种认同感,并不自觉地按照老师所批评的话语去塑造自己的行为。"积极"的标签也许会使学生产生励志情怀,美好心情,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学习;"消极"的标签也许会使学生心灵晦暗,焦虑不安,受到心灵的创伤,留下消极的心理阴影。这种"标签效应"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屡见不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可轻易地评定任何一个学生,要从他们身上去寻找闪光点,以发展和全面的角度看待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并向着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