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插曲,也是香菱一生遭际中的一个小插曲。读《香菱学诗》,须将香菱一生的遭际以及它在《红楼梦》中的作用联系起来,才可以体味出这个颇具匠心的小插曲的悲剧意蕴。香菱原名英莲,是姑苏乡宦甄士隐的女儿,是《红楼梦》开卷的第一个女子,其名甄应莲谐音"真应怜",是曹雪芹将同情之泪洒向红楼女儿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题咏为清代才媛最为普遍的红楼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灵活运用于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时空情境,表达她们对《红楼梦》各种议题的所感所思。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是文学与生活交织的型态,聚焦于《红楼梦》原著的题咏,无疑是缘自才媛自身现实生活体验的有感而发;聚焦于才媛生活的题咏,亦显然是深受《红楼梦》原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现实延伸。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既有较为充分的自足性亦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清代才媛的红楼题咏与主流(男性)社会的红楼题咏形成对话关系,得到更为丰富多元且别具性别意涵的表述与发展。不仅体现红楼接受的文学/学术意义,还更体现了清代现实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兰征及其《绛蘅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并风行之后,各种“《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便应运而生,使得“红楼故事”不仅传阅于读书人之手,而且流香于市井乡野之间、妇孺村叟之口。在清代众多的“红楼戏”署名作者中,吴兰征作为唯一的女性创作者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那么,她是怎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并融注到她的《绛蘅秋》创作中的呢?我们从她的这部“红楼戏”中,是否能捕捉到一些可贵的信息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的。  相似文献   

5.
端木蕻良与《红楼梦》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在反复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成长,有着浓厚的"红楼"情结;他一生都在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因此,端木蕻良的创作无论是观念还是技巧,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其晚年所创作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曹雪芹》则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红楼"情缘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旁话钗黛     
自《红楼梦》问世,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褒贬便成了一个令人们困惑的难题。曾有人因争论此事而“几挥老拳”,以致从此以后“誓不共论《红楼》”。然而不论《红楼》是不可能的,到底是宝姐姐好还是林妹妹好,是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选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红遍五大洲,华人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有多少人认真想过:红楼梦到底是什么意思?曹雪芹从哪儿取来的书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用红楼形容富家闺阁。他的《秦中吟》有这样的诗句: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意思是:住在富丽堂皇的  相似文献   

8.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9.
红学家胡文彬近年陆续推出五部著作:《红边漫笔》(华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红楼放眼录》(华艺出版社1995年6月)、《红楼梦探微》(华艺出版社1997年8月)、《梦香情痴读红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和《酒香茶浓说红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约150万字,收集整理了他从事红学研究的部分成果.其涉及红学研究领域之宽、层面之多、问题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少小离乡,被动学习普通话,颇有成效.久闻《红楼梦》之大名,学生时代终无缘一读.毕业返乡,久染乡音,再读《红楼》,竟被迷住了,觉得语言优美,有如面谈,根本没有当年的"隔".  相似文献   

11.
何永康:《红楼美学》 《红楼美学》是何永康教授的代表作。1991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初版;1994年修订再版。2008年由广陵书社推出重订版。该书初版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书观点被收入北京大学《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一书。在“红学”研究中,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姐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13.
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申所起作用十分巨大。但众多的清代“红楼戏”中,清代“红楼”第一戏创作与流传至今却未有定论。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推动了《红楼梦》在全社会范围的传播进程,促进了“红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回顾了张毕来先生一辈子追求进步、投身革命的光辉历程及在文艺创作中的伟大贡献,并结合他撰写的《漫说红楼》、《红楼佛影》、《贾府书声》、《红学刍言》、《张毕来文选》等红学论著所采用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毕来先生的研究文章,不管是文史互补的研究视角、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还是哲学的研究方法和雅俗共赏的研究风格都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5.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四篇关于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精彩选文。这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典名著,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分别指向阅读和习作。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红楼春趣》作为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自然承担着迁移运用前面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应立足文本特点,紧扣学生实际,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红楼春趣》‘趣’在何处,聚焦宝玉人物特点"展开教学,可通过灵活运用"猜读,跳读,多重阅读"等阅读方法实现对课文理解由粗放到基本到精准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16.
清代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为其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对于清代"红楼"戏剧总数、第一部红楼戏剧和曲艺作品,以及舞台演出最红火的红楼戏剧等问题,学术界却至今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     
初读《红楼》,满眼是馥郁斑斓的奇女子, 再读《红楼》,满心是馥郁斑斓的奇女子, 又读《红楼》,自己也成了馥郁斑斓的奇女子。一我是好哭的、敏感的、小性儿的、孤傲的黛玉,一个用毕生的眼泪来报滴水之恩也赚尽了无数旁观者眼泪的柔弱女孩儿。我的无奈源于我依人为活的命运,我没有家。别以为我是无病呻吟,别以为我的猜疑和偏狭是自找的痛苦,自尊告诉我:永远不能因为别人衣裳,而忘掉自己的寒冷,愈是在屈辱的境遇下,愈是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8.
一首凄美的《葬花词》,不知成了多少人阅读《红楼梦》的原动力;一篇哀婉的《芙蓉诔》也不知给多少红楼爱好者留下疑问。当学生追问我红楼中才子佳人为什么都那么有才华时,当学生和我探讨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为何他的诗空灵娟逸,而且还有几次得到贾政的赞许时……捧起这厚厚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19.
继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探佚续书引发"红楼文化热"以来,2011年似乎成了"《红楼梦》续书年","70后"实力派女作家温皓然又独辟蹊径,融合各类红楼续书模式之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温续红楼"充分尊重已有红学研究成果,在尽量贴近曹雪芹"原意"、"原笔"以及与清代历史语境基本契合的前提下,续出了时代意义和主体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对《红楼梦》终极精神价值的探索,也就是创作主旨的普世化构建,因而她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味;在艺术旨趣上,"温续红楼"还具有佛学梦幻色彩与诗才画笔意境。作为后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流派的奠基人之一,温皓然的文笔是古典幽美、深闳简约的,同时她又"转益多师",从其作品局部还能品味出类似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调。可以说,温皓然的《红楼梦续》是两百年来《红楼梦》续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  相似文献   

20.
读《红楼梦》,千遍也不厌倦。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不会忘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为她们悲惨命运叹息涕零的同时,又有谁会注意到那些更苦命的红楼丫环们呢?《红楼梦》中丫环都聪敏伶俐,善解人意,姿色虽比不上“天仙似的林妹妹”,但都是蕙质兰心。只因她们出身低贱,注定一生悲惨苦命。鸳鸯聪明伶俐,小红机灵鬼怪,袭人善解人意。就因为她们身为丫环,只配侍候姑娘小姐,在这大观园里度过一生。真真应验“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古训。她们踏进这红楼的时候,就已断送了一生的自由。她们是奴仆,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