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新闻专业期刊经验交流会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在太原召开。三十八家刊物编辑部主任或主编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共四十四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委托《新闻学刊》《新闻战线》《新闻采编》三家筹备召开的。这是我国新闻界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目前全国有上百家新闻专业刊物,被邀请参加这次会议的三十八家是公开或半公开发行的新闻专业期刊。与会同志认为,创办新闻专业期  相似文献   

2.
介绍英国《自然》杂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辑部三位同志近几年先后两次分别出访英国时,访问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编辑部主编JohnMaddox(1966~1973年,1980年至今),并翻阅了近年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后写成的。在当前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经常了解国外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然科学刊物是十分必要的。据悉,《科学通报》对此作了许多工作,他们的目的是借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刊物办刊经验,为使自己尽快进入国际水平自然科学刊物的行列,及时找出差距,改进工作。这样办刊的指导思想是值得提倡的。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介绍国外名刊的稿件寄给我们。  相似文献   

3.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看了《出版科学》1996年第2期上的文章,印象又加深一层。我认为,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在目前来说。像这佯起点高、精心策划、认真编辑出版的刊物,是不多见的,比不少同类刊物要好。我想,这是与它的主编们和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不寻常的努力分不开的。我喜欢这份刊物。如编辑部还有多余的开始出版的第1  相似文献   

4.
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无线电》杂志创刊三十年了。这个创刊时发行量仅一万八千册的刊物到目前已增加到一百七十万册,增长了近百倍,已成为科普期刊中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这中间凝聚着编辑部同志辛勤耕耘的汗水。三十年来,《无线电》杂志编辑部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受到了读者的爱戴。编辑部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了“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1980年在全国电子科普积极分子表彰大会上,又被誉为“无线电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最近,我走访了这个编辑部。我问编辑部的同志们:“你们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01年岁末《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召开座谈会,探讨如何进一步办好、用好本刊。 有时代感 具实用性 深受欢迎 吕国庆主编首先介绍了《新闻与写作》的情况:《新闻与写作》是研究新闻业务,传播写作知识的杂志.多年来,《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本市和全国获奖,2001年又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001年《新闻与写作 》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新闻与写作》的办刊宗旨是:联系实际,研究理论,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加强指导性、知识性、可读…  相似文献   

6.
《新闻研究资料》从1979年8月创刊到现在,已经五周年了,这是十分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我国的新闻学刊物,如果从1927年创办的《新闻学刊》算起,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建国后的创刊《新闻战线》、《新闻业务》等刊物,也已出版近三十年。但是,还从来不曾有一份“以新闻史料和新闻史料研究为主”的刊物。《新闻研究资料》是这方面的第一家。在全世界众多的新闻学刊物中,它也是独一份儿。  相似文献   

7.
《新闻知识》自1984年7月创刊迄今,已出版130多期了。在当今报刊如火如荼的激烈竞争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刊物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赢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爱好者赞许的目光,发行量大而稳定,已在全国同类刊物中位居前列。这来之不易的“好收成”,除编辑绞尽脑汁精心运筹,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操劳以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诸多优点决定了这一切。 《新闻知识》学术性很强,知识面较广,适合于多层次的读者口味。既有名作、“大手笔”的作品赏析,又有新手的上乘之作评析,独特的栏目更令人耳目一新;“新闻理论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通讯员天地”等  相似文献   

8.
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从发表、出书、得奖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时间.它一发表就受到读者和文艺界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它在《当代》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作者和编辑部共收到三百余封读者表示赞扬的信件.《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作品与争鸣》、《小说选刊》、《文汇报》、《文艺报》和《当代》等报刊都先后发表了评论.一些前辈老作家如沈从文、沙汀等同志,读后也  相似文献   

9.
我多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与不少刊物打过交道,但象《半月谈》编辑部这样重视通讯工作,十分认真地组织通讯队伍,切实把通讯员作为编辑部与各地党委、广大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且收效这样显著的,却不多见。《半月谈》从1980年5月创刊至今,已经7年多了。刊物发行量从最初的29万份增长到现在的514万份,并在全国“最佳刊物大家评”活动中,被广大读者评为时事政治类杂志的最佳刊物,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7年9月13日上午,《大学图书情报学刊》编辑部在安徽大学逸夫图书馆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的同仁。两份刊物的编辑们在一起进行了业务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7):21-21
2007年6月26日,《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与《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了业务交流座谈会,《图书情报工作》主编周金龙,《大学图书馆学报》朱强以及两个刊物的编辑共8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2006年《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编委会工作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在上海市警备区第四干休所会议室召开。《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的编委和编辑部成员共24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市高校图工委秘书长、《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副主编庄琦主持。本刊编辑部汇报了2006年编辑部所做的工作及来稿、用稿和发行情况。庄琦秘书长就2007年的办刊思路以及方展方向谈了看法。会议中,在座的编委们纷纷发言,一致肯定了刊物的质量以及编辑部的工作。同时,大家就如何继续办好刊物,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出版界的黄金时代,《世界知识》《读书生活》《中国农村》分别是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家出版机构先后在三个月时间内创办的刊物.与同时期其他出版机构出版的同类型期刊封面设计相比,这三种刊物封面朴素却具有代表性.文章由这三种封面图像入手,释读三家书店初创时期的文化立场与期刊封面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云弓 《今传媒》2004,(6):9-10
没有轰轰烈烈地造势,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读者》原创版于今年九月悄然面世。直至九月下旬,仍然有很多撰稿人不知道有这份杂志,在“中国文友论坛”上甚至有人对此将信将疑,不过这回《读者》是真的推出了原创版,而且质量一流。作为中国期刊界的龙头老大,作为一本靠文摘起家的杂志,为何在此时反其道而行之,推出自己的原创版?是文摘版的《读者》面临困境而欲图变招,还是一时心血来潮想来个“试应手”?分析《读者》杂志这几年的表现不难看出,《读者》推出原创版不仅是形势所迫,同时也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举动。大浪淘沙,《读者》面临四面楚歌与《读者》最辉煌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今天的《读者》所处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不但面临读者口味的变化,而且同时更面临越来越多同类刊物的竞争。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一味的风花雪月还能坚持多久?精英化的办刊方针还能在多大程度上迎合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还能走多远?君不见,当初有几家颇为流行的杂志现在不早已没落了吗?虽然目前《读者》仍然是刊物中的领先者,但他所面临的困难用危机四伏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首先,读者面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上个世纪末《读者》面对的几乎是一致的好评,由于其理念先进...  相似文献   

15.
由《出版广角》编辑部编辑的广角文存《同步的足音》(三卷),今年4月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广西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出版广角》是一份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出版专业刊物。刊物编辑部同人努力面向全国,观照海外,以反映大出版、服务大出版为己任,力求与中国出版同步。多年来,他们逐步组织了一支阵营强大的作者队伍,培植起刊物的一种恢宏  相似文献   

16.
《安德烈》于一九九一年三月创刊,当时苏联尚未解体。首期《安德烈》的内容颇具爆炸性,它突破了各家刊物均不敢超越的禁区,斗胆刊登了大量的女性裸照,还刊登了大量以性为题材的漫画和诗文。被美国的‘自由’广播电台称之为‘类似美国《花花公子》的苏联第一家色情刊物’。  相似文献   

17.
这十年,我最喜欢的刊物有三个:《收获》《万象》《出版广角》。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给三刊的策划、组稿、编辑难度作一连线,所成折线或曲线,由前向后必然呈上升状。《收获》依托海派文化,每期作品数最有限,一部长篇小说就占去半本的篇幅;《万象》倾向于读书界的小资味儿,海外作者就占一半的固定作者群。《出版广角》立足于全国出版业,而策划、编辑的眼光并不止步于出版,而是具有全国性的文化视野,将这个行业刊物做得高于全国同类刊物之上。这,端的是眼光和能力的体现,硬实力、软实力缺一不可。有时老王会窃想  相似文献   

18.
“防治疾病笔谈”这个栏目,是《山东医药》编辑部在全国同类刊物中较早开辟的。这个栏目增添了刊物的特色,颇受读者欢迎,由此使我们产生了成书的念头。我们这一想法得到山东科技出版社的支持,并定书名为《内科难症笔谈》。此书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获得读者好评。在出版发行中,我们有以下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众多的青年刊物中,《辽宁青年》是年轻人的良友知音。这份刊物,连续四年居同类刊物发行量的首位,发行量曾超过200万份。在各类“读者推荐最喜欢的刊物”活动中,多次被评为最佳杂志。《辽宁青年》始终坚持“跟党中央紧些再紧些,离青年近些再近些”的办刊宗旨,它的编辑人员以火热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赢得了广大青年的信赖。  相似文献   

20.
继人民日报社编辑出版的文艺杂志《大地》在1981年12月29日该报第7版上谢别读者半月之后,北京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政治思想刊物《新时期》又在《人民日报》1982年1月12日第7版上刊出谢别读者的公告。由于自己是这两种刊物的热心读者,所以对它们的停刊有些惋惜。但想到,它们应需而生,适时而止,又为之高兴。在全国的刊物中,我不敢妄断这两种刊物是属于办得最好的之列,但我想至少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办得不差的。以人民日报社和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