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在桂林传教过程中,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问题。为解决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提升文化桂林的地位寻找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英国现代作家。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叉口上,其小说创作体现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征,对于东方文明的描绘是毛姆书中的亮点之一。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下,东方民众生活表面上似乎生活在西方人的阴影之下。但是,那些在西方文化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西方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东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渗透之后所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被东方文明所异化,另一种是借助东方文明以寻求精神解脱。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东方文明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转型时代是乌托邦主义流行的时代。中国文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儒家乌托邦世界。这是一个反西方,也是超西方的乌托邦世界。从康有为到梁启超再到吴趼人,这是一个从外在冲突走向内在超越的历史进程。由最初的外来文明输入引发的文明冲突论,到最终反本溯源,依赖传统天理世界观指出的路径,以内心的良知唤醒"内在超越",晚清文人试图在东方和西方之外建构出儒家普世的"文明境界",为后人指出一条文化保守主义者道德救世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搭乘西方列强所加给中国清政府的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传扬“基督福音”的过程中捆绑兜售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整个近代教会学校的形成过程既是基督文明对儒家文明的主动攻击和适应的过程,也是儒家文明向基督文明反抗、屈服和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西方基督文明在近代中西文明博弈中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也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动力和学习的范型.进而为推动整个儒家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建立在自由、富强、民主等多种价值之上,然而,这些价值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之下常常是相互冲突的.西方近代启蒙以人的自然权利为中心目标,但近代中国启蒙的核心问题却是双重的:个人的解放与国家的富强.于是就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中的一系列价值冲突:民生利益与国家富强、普世文明与国家独立、民权与国权、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内在紧张,其最终的历史结果是富强压倒了自由、国权压倒了民权、民主压倒了宪政.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在反对西方列强入侵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深入考察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历程,可以发现它具有鲜明的特征,亦能从中获得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林则徐、魏源,还有徐继,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通过与西方人直接交往,认识了西方,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这是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根本转折。在他们之前,中国人面对周边族群始终有一种文明上的自大,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其实都是中原文明优越感不自觉的外露。面对西方,中国文明在明末徐光启时代有过一个短暂的理性平和时期。那时的明朝尽管面临着天崩地解式的政治危机,但文明的自信在徐光启那一代中国人面前没有多大问题。中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的文明在接触和相处时,容易产生误解,不利于现实政治经济中各种冲突的解决,所以就需要文明间的对话。文明对话同样也可以运用到未来学的研究中。因为全球性的问题大都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求未来学在方法上对其进行宏观的把握。于是,文明对话就成为未来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冲突,最早最主要的是发生在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之间,此消彼长,此胜彼负,绵延十三个世纪之久。至近代鸦片战争前后,儒家文化才与西方文化发生冲突,这之前只有友好往来的记录:景教自唐代传人中国即受到朝廷的礼遇,嗣后历元至清,莫不如此。中国的近代史是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屈辱开始的,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掉了儒家文化的颟顸自大。东方睡狮开始苏醒。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英围文学史上具有现代启示意义的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性作品《吉姆老爷》,阐述了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式叙事手法的方式、作用、多样性及其产生的主题效果。指出对康拉德式叙事法的研究不是狭义上的单纯地对小说的结构加以分析叙述,而是通过对《吉姆老爷》的多层次分析,研究复杂多样的康拉德式叙事法与主题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对康拉德小说真正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吉姆老爷》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描绘的是维多利亚时期,正值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繁荣期,因而文本中弥漫着白色人种优胜论、种族歧视与殖民欲望等殖民话语。但由于康拉德对英国民族的折服,源于对那培养了高尚道德的文化背景的衷心推崇,因此,康拉德对人的忠诚高尚的道德感的强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殖民话语,而作者对人性的复杂和世界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康拉德内在的思想矛盾性都导致了对殖民话语的反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吉姆老爷》中男主人公吉姆之死的意义的研究,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力量在灾难前缺场和灾难后在场的合法性的思考,指出吉姆之死是其希望之我替代现实之我的心理调节机制失效、原有社会道德体制彻底崩塌的结果,揭示了社会道德力量与人性弱点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吉姆老爷》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经典文学作品。作品中多种叙事手段的运用不仅仅意味着写作手法的创新,也帮助文章挖掘和丰富了其道德内涵、哲学内涵,使对作品的解读更为宽泛,作品的主旨更为丰富。作品中使用了一些新的叙事技巧,如时间跳跃、多视角叙事、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康拉德对后来的许多现代主义作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杜明业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65-67,70
选取康拉德小说《吉姆爷》之主人公吉姆身份的双重性为研究对象,从"白种人的流浪汉"圣人与魔鬼"和"主人和俘虏"三个方面揭示出吉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展现其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6.
约瑟夫·康拉德享誉20世纪英国文坛及世界文坛。他的众多小说关照到了人性的深度,提出深刻的道德问题,其代表作《吉姆爷》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检视了人性的阴暗面,塑造了一个挫败的英雄形象—吉姆。吉姆的一生都在追逐他的英雄梦,渴望实现他的"理想自我"。本文试图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吉姆的理想自我的形成以及最终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均属西方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从来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早期美国人的脑海中,欧洲多是作为一种消极的形象出现,正是欧洲的专制、腐败、堕落才凸现了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在各方面的优越,也表明了“新大陆”与“旧世界”在文化上的二元对立。这样,美国文化中体现出的“例外论”最初主要是针对欧洲而言的。早期美国人的欧洲观不见得与实际完全相符,但却成为美国彰显其对世界承担的一种特殊使命的最好理由,也对美国处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晔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07-109
在<吉姆爷>中,康拉德有意识地揭露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暴露了他自身的殖民意识.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对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进行分析,揭示了作品中交织的作者的双重意识.  相似文献   

19.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文化的态势冲击着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相对独立和各个国家自然、历史条件的差异,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单一化与体系化的关系,而是多元化与相互交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