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法制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元史研究中的薄弱领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甚少,日本曾一度为元代法制史研究中心;近年来,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远超日本,但仍没有摆脱其在元史研究中薄弱的地位,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特征。其不均衡特征与实证史学、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其研究需具备多方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国法制史》简评单强余明侠教授主编的《中华民国法制史》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项可喜成果,专家们认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民国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华民国法制史是以研究、探讨中华民国时期法制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是民国史和法制...  相似文献   

3.
徐晓光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8,(2):F0002-F0002
徐晓光,男,1958年生于辽宁省盘锦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七学位。1988年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中国法制史和民族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清代蒙藏地区法制和藏族法制史的研究上成绩突出。1998年l1月被中国政法大学直接录取,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4月以《藏族法制史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同年7月获法学博士学位(中国法律史专业)。1999年起在贵州民族学院工作,开始对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习惯法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有新的突破。现为凯里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凯里学院学报主编。同时兼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制史专业,贵州大学法理宪法学、经济法学专业和贵州民族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相似文献   

4.
什伍连坐是秦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秦史和中国法制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但是,过去学者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并不透彻。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有大量的法律条文和文书。尽管其中与什伍连坐有关的材料并不很多,但已足以让我们对这一制度重新认识。本文试就云梦秦简(下文简称秦简,所引秦简材料均摘自文物出版社《睡虎地秦墓竹简》,不再注引出处)的有关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这一制度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它研究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法律观,并为他们学习法学理论和部门法提供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加深他们对于我国现行法律的认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充分了解这一点,对学习法制史丧失兴趣,认为学习法制史没有用,而且认为学习难度较大,因此一提到这门课就畏惧。我认为,只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法制史并不难。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央苏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的深入,必然导致中央苏区法制史渐成独立的研究领域。中央苏区法制史研究大致经历了沉寂、奠基和发展、升温和拓展三个时期。学术史的回顾有助于梳理已经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展望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中国法制史教学与中国法律文化伦理特性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受传统成说影响,学界对五代十国法制史关注不够、研究成果不多。既有成果大致可分三类,即制度史类著述、中国法制史教科书和著述、直接研究五代十国法制史的著述。这三类成果对五代十国法制史的研究不尽客观、全面。学界今后对五代十国法制史的研究,起码应有两个转变:一是在学术观念层面,由五代十国"滥刑"或"无法"向唐宋变革期法制传承演变转变;二是引入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方法,重视司法案例深度分析。两者结合方能加强这个领域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吴丽娟 《当代电大》2004,(10):86-92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史料浩繁。这门课既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史学的一门专史。因此,学好这门法学与史学交叉的学科,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这里向同学推荐应掌握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就法制史这门课的特点而言的,是在学习法制史之前首先要把握的前提;另一种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史料浩繁。这门课既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史学的一门专史。因此,学好这门法学与史学交叉的学科,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这里向同学推荐应掌握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就法制史这门课的特点而言的,是在学习法制史之前首先要把握的前提;另一种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马飞 《现代教育》2005,(7):42-43
如果把法学分为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两大部分,那么中国法制史属于理论法学之一法史学的内容,如果把历史分为通史和专史来研究的话,中国法制史则和文学史、科技史、民族史、军事史等皆属于专史的内容。可见,它是一门典型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国法制史时一定要带着法学家的眼睛和法律人的思维去观察和剖析历史现象的问题,同时要用详实的史料来验证法律思想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界定中国法制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从中国法制史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特色、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法制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并从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出发,分析得出中国法制史即中国案例史的结论,进而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援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最后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师课前精心选取精当的典型案例、课堂上例举案例、解析案例和结合当时法律规定评价案例等方面,指出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的操作步骤和要求,力图为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功利主义”角度对秦国的兴亡作了分析。肯定了功利主义有助于秦、使秦取得成功的一面,也指出了功利主义对秦的伤害、使秦很快走向衰亡的一面,可望对秦兴亡的研究与对功利主义的辩证认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制史》课程是法律学科类法学专业(专科)的选修课。教材使用蒲坚主编、光明日报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参考教材是蒲坚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学习指导书》和《中国法制史参考资料》。学生可同时参考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制作的《中国法制史》音像教材。《中国法制史》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法律制度历史的了解与掌握,使其能够全面了解中  相似文献   

15.
著名刑法史专家蔡枢衡曾说:“在历史上,中国刑法史是法制史的重心。除了刑法史的法制史,便觉空洞无物。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制史,必须对中国古代刑法的起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长久以来,学术界对此课题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拟纳取众长,略抒己见,对中国古代刑法起源之若干特性进行新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制史》课程是法律学科类法学专业(专科)的选修课。教材使用蒲坚主编、光明日报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参考教材是蒲坚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学习指导书》和《中国法制史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要在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民族法制的内容.尽量将具有少数民族法制特色的内容挖掘出来,同时摆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各民族法制的位置。因为,历史上的民族法制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华法系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今天借助中国法制史和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少数民族法律史的研究已成为可能和必要的,这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法律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繁荣民族法学,加强现阶段民族法制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丽娟 《当代电大》2003,(10):84-86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 ,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史料浩繁。这门课既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又是史学的一门专史。因此 ,学好这门法学与史学交叉的学科 ,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这里向同学推荐应掌握的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就法制史这门课的特点而言的 ,是在学习法制史之前首先要把握的前提 ;另一种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1 方法之一首先 ,要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 ,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 ,这是学习中国法制史首先要清楚的前提。然后 ,应…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蒙古学、民族学学者开拓了蒙古民族地方法制史的研究,80年代中期,法制史学者开始关注此方面研究.蒙古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属于纯文化的研究,法制史领域的研究则着重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法制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角度进行探讨.蒙古民族地方法制史的研究具有蒙古学、法制史学、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意义,研究重心开始向探究蒙古民族传统法制的文化内涵,探究蒙古传统法律文化的融合能力及现代转换意义这一方向拓展.关于蒙古民族传统法制的地位应有正确认识和定位,它们一方面沟通融合于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法文化与中原农耕民族法文化,一方面也融于中华法系,丰富了中华法系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