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戏是流行在安徽省安庆及周边一带的传统地方戏.该戏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因而深受广大乡村戏迷朋友的喜爱.本文通过对安庆周边乡村的走访和调查,论述黄梅戏艺术在乡村居民生活及节庆活动中的传承现状以及由现状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认真贯彻中央戏曲改革政策,推行以"改人、改戏、改制"为核心的黄梅戏改革.通过对艺人的思想改造和身份重塑,黄梅戏艺人由旧社会的"戏子"成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剧目的整理和改革,剔除了传统剧目中的糟粕和不健康内容,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和宣传国家政策的新剧.通过艺人组织的变革,将黄梅戏民间班社改造为国有剧团,艺人被纳入体制化管理.建国后的黄梅戏改革,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黄梅戏由民间小戏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剧种.  相似文献   

3.
冼玉华 《教育导刊》2005,(11):35-36
一、活动目标 1.学习集体舞"比一比".创编表示胜利的动作,能与同伴摆出胜利动作的造型,并能随音乐合拍地与同伴跳舞.  相似文献   

4.
"梅开一度"是黄梅戏的首度辉煌,通过对"梅开一度"原因的探析可以为探讨当前黄梅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梅开一度"期间,黄梅戏在短短数年内从地方小戏,一跃而成全国地方戏五大剧种之一,政府的大力扶持、艺人的通力合作以及艺术自身的特质是促进黄梅戏首度辉煌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当前黄梅戏的发展也应从政府扶持、艺术家努力和戏种自身美学属性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随着“戏曲进幼儿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感受 和认识到开展幼儿园黄梅戏活动对于幼儿了解地方文化、丰富 知识经验、提升艺术素养、增强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有着积极的 促进作用“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 特点,有效地将游戏与幼儿黄梅戏活动融合,帮助幼儿学习黄 梅戏,提升幼儿园开展黄梅戏教育活动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是安徽省安庆市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戏曲语言是戏曲的灵魂,而语音的地方性又是戏曲语言的精髓所在.黄梅戏语音在语音的声、韵、调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如:部分字的声母发音部位后移、韵母的“圆唇化”倾向、中古入声声调的地方性保留.  相似文献   

8.
传统黄梅戏源自生活,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传统黄梅戏的艺术生成深受安徽民歌的浸润,以及安徽戏曲和民间艺术的涵养,充分汲取民间艺术养分,移植其形式,承传其内容,实现由"歌"到"戏"的艺术嬗变。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关注点更倾向于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戏曲内容。黄梅戏也是安徽地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源泉,是安徽特有的文化内容,拥有浓厚的戏曲文化教育特色,对推动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鉴于此,如何将黄梅戏文化引入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之中,全方位发挥黄梅戏戏曲文化的教育价值,加以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当前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以扮演黄梅戏传统剧目<罗帕记>的男主角"王科举"的舞台实践为例,阐述自己对塑造戏曲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体会.一是要熟读剧本,理解剧情,把握人物的性格形象特征,做到胸有成竹;二是要从人物出发,采取适当的戏曲表演程式来体现,应量体裁衣.  相似文献   

11.
1937年,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师废名为避战祸,从北平回到家乡黄梅.40年代前期,他在黄梅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废名回北大做教授后作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生动地描述了他(即下文中的"莫须有先生")的教学生活.例如下面的一则趣事.  相似文献   

12.
传统戏曲走出国门、立足海外是时代所需,20世纪以来,黄梅戏在新加坡的发展与传播逐步踏上轨道,尤其进入新世纪,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在新加坡政府以及民间机构的大力推动、引导下,黄梅戏在新加坡已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戏曲,分析、探索黄梅戏在新加坡的发展与演变,对于促进传统戏曲在海外的传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越剧是江南戏曲的奇葩,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市城南小学历经的十多年越剧进课堂校本综合活动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越剧进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传承戏曲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和措施,其"面上普及、点上提升、线上拓展"的实施策略,对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创建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推动了晚明儒学平民化时代通俗文艺思潮的形成与流行.具体到泰州学派产生、流行的核心地区——泰州而言,明清以来泰州戏曲"倍盛于前",成为"江南文脉"视域下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成为"江南文化"渡江北上的现实体现.泰州戏曲文化的勃兴,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平民儒学思想和"言情"文化思潮.从泰州戏曲文化的繁荣,可见泰州学派的文艺思想深刻影响了晚明以降诸多艺文活动,是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积极、主动推动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社会教化和文艺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廊中最为优秀的艺术瑰宝,而黄梅戏最为地方代表性剧种,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梅戏表演专业是当前我国培育优秀黄梅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究黄梅戏这一剧种本身的形体训练教学,对于实现黄梅戏本身的丰富式发展、扎实推进黄梅戏协调感提升,培育更多的基本功过硬、功底扎实的黄梅戏优秀演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凤英的戏曲表演艺术构建了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大厦,她对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黄梅戏旦行身段的传承和创造,对黄梅戏唱腔的创造性开拓以及成功塑造了众多黄梅戏旦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音乐韵律活动"苹果丰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愉快地做着各种"摘苹果"的动作.有的与同伴手拉手摘,有的变换着方向摘,孩子们都很投入.  相似文献   

19.
[确定主题] 在与七年级学生谈话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虽然上了"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课,却都在抱怨:课本上说了那么多戏曲,可一种也不懂.学生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经过集体讨论,最后确定了"关注戏曲"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0.
"于"字在句中的省略及语译规律1.引进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之"于"的省略及语译;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之"于"的省略及语译;3.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之"于"的省略及语译;4.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之"于"的省略及语译;5.被动句中介词"于"的省略及语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