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想" 通过回想教材内容,回想每一部分内容的出题思路与做题方法使学生系统地熟悉教材,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师制定的回扣提纲进行回想.教师制订的回扣提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考试说明,指向学生的薄弱环节,突出系统性与针对性.学生根据回扣提纲逐点进行回想并与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对照.如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在什么地方";要求理解的内容,能否回答"为什么";要求掌握的内容,能否灵活"应用"等等.  相似文献   

2.
一、结合《考试说明》,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结合《考试说明》”,就是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要点和细则,逐章逐节复习和整理教材知识。“全面”是指既要事无巨细,一览无余,更要突出重点,并做到深入具体地复习。从教材知识来说,要分类掌握以下知识:教材明确标示或我们在理解上可以认定的“世界之最”、“中国第一”的地理事实;具有典型特点、特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重要的社会、经济、环保建设成就等。二、把握学习地理核心能力所在,培养地图技能地图是学习掌握地理的基本工具,其基础知识无非就是方向、比例尺、图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考纲》,把握方向 考纲是方向,样题是依据,课本是源头,练习是载体。本年度的《中考物理考试说明》所列出的考试内容分为18个大模块,81个知识点;其中1个掌握,28个理解。因此,备考时,一是把《考试说明》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二是教师要对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个知识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典型示例——要求知道的内容编写一道典型示例;要求理解的内容编写2—3道典型示例。复习时对《考试说明》后面的题型示例一定要搞清楚。考试题型是关键,而且题型示例是试题的透明度,抓住关键把学生引入中考的快车道上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从自己的实力出发,控制难度,一般学生以中低档题为主,对难题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相似文献   

4.
张乃剑 《物理教师》2009,30(1):18-18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物理考试说明》中是作为第7个知识点来考查的,是力学实验中最基本的一个,是考试说明中第2个要求掌握的实验.以前课本是作为一节内容,要到实验室去上的.而新课程人教版教材把它放在“力的合成”这一节,但很多教师并没有淡化这一内容,还是作为一节实验课来上的.实验的基本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看看教材许多同学在最后的一个月,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不分白天黑夜地做,企图在茫茫的题海中碰到高考题.显然,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复习方法.与其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倒不如静下心来,对照物理教材的目录,逐章逐节进行有序的回忆,使书本知识在脑海中作一次全面再现,再对照"考试说明",检查自己对书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地中考语命题的趋势是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其中“选词题”,是指说明阅读题目中所点出的某些词语是否前后矛盾、能否互换、能否去掉;所用词语原义是什么,在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补写词语、选择词语等等。下面简单分析一下“选词题”的分类及解答方法;  相似文献   

7.
《招生考试通讯》2011,(3):21-24
分析、对照2011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可以看出,化学试卷的结构、考试目标与要求、范围较2010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没有变化,保持了化学试卷中一贯的稳定和变化的辩证统一。所考查的内容有所微调.在必考内容“化学反应与能量”中增加了“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新增加内容的考查重点侧重于知识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2007年高考将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考试说明复习备考?下面谈几点看法。一、考试说明的特点与备考考试说明是由各自主命题的省(市)结合本地所采用的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定的,是对考试大纲在本省(市)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说明,不同于课程标准,它是用于命题和备考的,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度的删减,例如,课程标准上列入的许多“搜集”(搜集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治方面的研究资料,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资料等)和“调查”或“制做”(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等)等不适合高考命题的内容在考试大纲中做了删减;对课程标准上有的部分教材上未做讲解的内容也做了删减,例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对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层次也有部分变化。对“动物激素的调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提高了,而对“群落的演替”“人脑的高级功能”要求降低了。  相似文献   

9.
《200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社会&;#183;政治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的“考试目标”部分有一项关于“考试内容”的“考试要求”,要求分为“a”“h”“c”三级,其实质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这些要求影响并制  相似文献   

10.
邢正贤 《考试》2014,(4):20-21
<正>一、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目前全国使用的人教、鲁教、湘教、中图四个版本的教材在知识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差异明显,各版本教材中都有一些不属于考试说明要求考核的内容。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只能以考试说明作为命题依据,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复习。对考试说明删减的知识点,初中地理除主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外的知识不再复习。最后阶段考试复习的依据不是教材而是考试说明,复习回归的是考试说明,而不是教材。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地中考语文命题的趋势是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其中“选词题”就是考查学生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题型。这里所说的“选词题”,是指让考生说明题中点出的某些词语是否前后矛盾、能否互换、能否去掉,所用词语原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或结合文意补写词语、选择词语等等。下面简单分析一下“选词题”的分类及解答方法:1、判断理解类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再结合文意说明理由。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所用词语是…  相似文献   

12.
一、为什么说《考试说明》很重要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拿到《考试说明》就直接翻到某一学科的内容,看看有什么变化,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考试说明》确实传达了考试和试题的一些具体信息,但是出版《考试说明》的作用远远不仅于此。要想了解《考试说明》的作用,就一定要认真阅读这本书的"前言"。"前言"中明确指出:"《考试说明》细化了《考试大纲》对考试的知识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明确了试题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并附有参考试卷,亦有助于考生复习及对《考试大纲》的理解。"是体现命题指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学习可知,我们可把高考的“考试要求”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力要求,《考试说明》中列出了要考查的五种能力及要求;另一种是内容(或知识)要求,《考试说明》中列出了要考查的内容和两个(I基本、Ⅱ较高)程度及要求.在高三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刻理解考试要求,才能准确把握复习难度,从而达到“减负增效”之目...  相似文献   

14.
应2001年参加“3+文综/理综”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15个省、市、自治区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总结2000年试行的“文科综合”命题经验和考试情况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说明》提出了“文科综合”的考试目标与要求,对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等作了说明,并对试卷题型予以示例。《说明》既是“文科综合”的命题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复习迎考的依据;《说明》不仅增加了“文科综合”考试的透明度,而且是参加选拔性考试的学生学习的“方向盘”。作为指导学生复习迎考的政、史、地教师,应认真研读《说明》、用好《说明》,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招生考试通讯》2013,(3):37-39
《考纲》风向标2013年全国新课标版政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2012年一致。可以看出2013年政治高考试题总体上依然会保持稳定。根据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结合国家当前对教育的要求。考生在复习中应该更加注重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不必追求偏题和难题。在时政热点问题的复习中。考生应着眼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活化,重在形成能力。避免追求大而全,反而忽略了向教材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中学理科》2000,(1):2-3
1999年是我国普通高考加大改革力度的一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要求“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性的题目”。同时,在广东省开始试行“3 X”的科目设置方案,各学科都编制执行“3 X”方案的《考试说明》,数学科在执行此方案的《考试说明》中,对考试性质和考试要求等方面,都表述得更为具体、明确,符合高考内容改革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有这么一条:“文句有意蕴”。“意蕴”指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意蕴”的解释是:“内在的意义;含义”。那么“文句有意蕴”就是要求文句富于内涵,有概括性,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在表达上要形象而深刻,言简意赅。什么样的语言才有意蕴呢?  相似文献   

18.
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强调能力的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教材乃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和依据,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依托。而高考能否取胜,取决于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牢固,能力是否有效提高以及对教材的掌握程度。那么,如何牢固地掌握教材呢?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申论》比“应试作”和“书写作”更具概括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准备《申论》考试,要注意知识积累,注重实践,关注社会和生活,关注热点,关注与应考职位相关的问题。考试中要善于抓“材料”的眼,不忘“虚拟身份”,要把握政策依据,言之有理,对策要切实可行,要掌握行规则。  相似文献   

20.
李玲 《青海教育》2011,(6):45-45
一、一轮复习注重夯实基础 一轮复习应认真解读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以纲为本”主导教学,依据考纲,回归教材,夯实双基。首先,“取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不变原则,应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对照高考大纲与考试说明,细读课本,特别是高一上下两册书,切实落实双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根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及历年高考题型分析,使学生了解高考文综试卷中地理试题的命题形式,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及能力要求相结合,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