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博物馆》2009,(3):44-44
“造像艺术”是青海省博物馆举办的青海藏传佛教艺术专题展览,于2001年5月开展。佛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该展展出了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历代不同质地的精品佛像一百余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种信息技术运用于博物馆,产生了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但在这一过程中,经常看到“技术导向”的建设思路导致与博物馆的功能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观众和管理人员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博物馆智慧化案例的分析,围绕“智慧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需求导向”引领和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形成了以“更透彻地感知、更全面地互联、更深入的智能”为建设目标,以智慧管理、智慧运行、智慧服务、智慧教育等四个维度为框架构建智慧型上海天文馆体系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之友”的性质与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九世纪初,欧洲涌现了一群群学术团体的成员,他们以博物馆为手段,并通过它将科学、历史和艺术带给群众为目的,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友”。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北美外,“博物馆之友”已扩大到几个较大的博物馆。当大战结束后,这一活动便得到广泛地普及。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差不多任何大一点的博物馆均有“博物馆之友”。据不完全统计,美、英、法、苏、德、澳大利亚、比利时、加纳、日本、印度等国以及我国的上海、江苏、南京、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山东诸城、河北晋县、河南、辽宁抚巡以及湖南等地均先后成立了“博物馆之友”。  相似文献   

4.
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古建筑论谈》,是作者十多年来参加维修青海省乐都瞿昙寺、湟中塔尔寺、贵德玉皇阁、黄南隆务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贵德尕让寺、马步芳公馆南楼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设计都兰吐蕃大慕博物馆、湟中汉墓博物馆、贵德河滨公园四柱七楼牌坊、戏台等工程中,在总结各工程实践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具有较强创新性和理论性及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技术理论专著。全书对青海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等作了详细介绍,并从古建筑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青海的大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博物馆界的极大关注,一些博物馆正通过智能应用软件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各种便捷服务,增强公众互动体验。本文以南通博物苑“掌上博物馆”项目为例,介绍了“掌上博物馆”建设的背景,并从组织策划、界面设计、内容构建、创新导览、测试修改等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掌上博物馆”项目建设开发的实践过程与经验总结。其中,重点探讨了增强现实、自助导览、互动体验等应用引领下的博物馆导览手段的创新,最后对整个开发建设过程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赵依凡 《中国博物馆》2022,(2):121-128+136
中国近代的博物馆与图书馆同在教育救国的思潮下被引入中国,并逐渐成长为社会教育的“双翼”。由于其密切联系,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图博合一”等相互“共生”的现象,并逐渐形成三种“共生”模式:“附设模式”“图书博物馆模式”和“并立模式”。其中附设模式始终为主流,又以博物馆附设于图书馆为主。近代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共生”关系实际可追溯至二者的古代形态。“共生”与互动关系中可见明显不平衡性,博物馆常处于附属位置。这种不平衡的共生关系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展,也对近代图书馆、近代社会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STEM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共性、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两方面论述了STEM教育理念应用于博物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未来航海家STEM系列课程”为例,剖析了博物馆STEM系列课程的设计开发路径,以“渡河的工具”子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跨学科”“探究”“实践”三大核心理念有机融入博物馆STEM课程设计中,并对课程实施的难点进行反思,为将STEM教育整合融入我国博物馆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博物馆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可以简单描述为“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博物馆的新实践》一书作者结合多年对于欧美博物馆的观察,通过10个博物馆、艺术馆的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为我国博物馆融入此次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范本。这本书中所论述的博物馆内部人员职能、阐释方式、展览改造、社交活动等诸多改变,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博物馆的组织改革和展览活动策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些博物馆已开始就其教育空间与相应活动进行“分众化”规划,即根据不同的目标观众进行分层的、有的放矢地组织与计划,以达到“因人施教”、“空间尽其用”的目的。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首开先河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为案例,对博物馆的分众化教育空间与活动实践展开探讨,包括馆内的主要教育空间、“分众化”活动规划、以及规划原则等,以期为国内博物馆界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博物馆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简单的以“物”为中心,扮演“物”的保存、展示和研究角色,更多的关注“人”的感受、认知及体验。博物馆衍生品原为辅助博物馆运营的角色,但在新博物馆学潮流的影响下,它俨然成为了推广博物馆文化、实现馆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博物馆运营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已成为博物馆文化中一道独特风景线。本文从博物馆衍生品的概念,教育功能等方面入手,对目前国内外衍生品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衍生品的优缺点,以期为我国博物馆的衍生品开发提出一般性策略,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陈列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博物馆学会,于1996年3月份,联合举办了“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这次“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的“评委会”,是由各方面的专家、博物馆主管业务的馆长、市文物局和博物馆学会的有关领导等,共17人组成。评选期间,共参观考评了北京地区大小博物馆90余个,从中共评选出30个获奖展览。 “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不仅是评选出了获奖的展览,更重要的是总结出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办法,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陈列艺术水平,体现出博物馆陈列区别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物”,但博物馆职能的实现离不开人。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技术,发挥其“教育、研究、欣赏”功能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本文结合移动终端、网络服务、定位服。务、移动社交等随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而产生的概念,参照国外博物馆在移动应用上的实践,结合国内博物馆现状,试图从理论与应用层面上勾勒出“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系统,以期为提升博物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多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现存史料、档案基础上,系统梳理清末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博物馆的历史沿革、筹建过程,全面阐释该博物馆组织人事、藏品管理、观众服务、社会教育等经营管理情况。研究以中国博物馆发展初创期为切口,揭示博物馆身份从“附属”逐渐向“自主”转型趋势;研究以云南地方史为切口,论证博物馆在促进社会教育、地方思想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博物馆在制度化、专业化方面的有益探索为后期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博物馆因其混杂性的社会、文化、经济、认同取向而成为一个极富潜力的场所。在这种理念下,“设计博物馆”或“博物馆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物理和建筑的显性层面,其运营、内容、技术、服务、责任等隐性层面也被纳入到讨论的范畴。《博物馆设计:故事、语调及其他》一书从博物馆建筑、信息传播、展览叙事、呈现棘手记忆、社区参与以及多元文化等各方面对广义的“博物馆设计”一词进行了深入讨论,给博物馆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些灵感,可以激发关于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可能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青少年观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与青少年观众”,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为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选定的主题。博物馆要认真看待青少年观众对其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认识上早已不成问题。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个别博物馆,为青少年观众服务甚至变成了一句空洞无物的口号。本文从博物馆人的观念转变、与学校达成共识、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就博物馆为青少年观众服务的方法和途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博物馆》2023,(S1):65-66
<正>六朝博物馆于2014年8月建成开放,是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六朝青”志愿服务社在制度建设、组织管理、站点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做到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各项志愿服务深受大众欢迎。2015年起,六朝博物馆坚持“迎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组织“六朝青”志愿服务社志愿者开展了“六朝青”博物馆课堂进社区(校园)志愿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崛起带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经济发达的广东珠三角地区颇有加速发展博物馆的势头,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之区”的口号。以深圳为典型的年轻城市,藉博物馆建筑展现本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形象的代表。多上快上博物馆项目,对文物大省而言尤可,文物资源贫乏地区必然面临“无米之炊”。在许多国家级大型博物馆和文物大省博物馆为城市锦上添花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志愿者是博物馆社会性和公益性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对于博物馆志愿者所作的学术研究多从博物馆学的角度出发,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的管理,侧重于对博物馆志愿者具体工作实践的介绍。但由于缺乏“形而上”的思考和“其他学科方法”(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分析,加之对这些“实践经验”又较少“质疑的思考”,中国各博物馆的志愿者从章程、管理办法到工作内容多模仿甚至复制,具体实践高度近似。这些“相似”决定了不同地区博物馆所遇到的问题和矛厂直“阶段性”地再现,不利于博物馆志愿者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考察博物馆志愿者的现状出发,分析博物馆志愿者的理念和实践,探讨中国博物馆志愿者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学校建设标准化博物馆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校园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以期提升可行性。“校园博物馆”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收集展(藏)品,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形成建设途径,以社会性服务为衍生实现运营,新思路下建设的“校园博物馆”具备灵活性、多样性、经济性、生活性和历史传承性等特点,与学校教育教学形成多角度关联,并为馆校合作提供新角度。  相似文献   

20.
当代博物馆兼具“文明殿堂”与“文化客厅”的双重属性,“类神圣”构成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普遍体验,其背后的体验维度与生成机制仍待深入探讨。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对30位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借助Nvivo11辅助进行三级编码,推导得出博物馆“类神圣”旅游体验模型:S=M*(lap+C+R+I)±A。现代性文化症候及其引发的生活关切贯穿旅游全程,景观、气氛、场所、文化、仪式及意识形态神圣构成旅游者在场的体验维度,文化商品随时空转换发挥着不在场的神圣唤醒功能,进而从理论层面回应博物馆“类神圣”旅游体验的生成逻辑。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博物馆旅游行为的异质性、当代性与社会性,为博物馆履行好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使命拓展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