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抉择过程,译者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规范的影响和制约。在强调规范对翻译的控制时,也不能忽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全过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译者的抉择过程。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遵守规范的同时,也可以打破规范的限制,遵守与打破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自1831年第一个《千字文》英文译本问世以来,已经出现了27种《千字文》英文译本,纵观《千字文》英译二百年来的历史,译者身份、译者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译者身份上,《千字文》的英译者先是以传教士等身份的外国人为主,近来的译者则以中国人为主。翻译目的上,早期译者注重通过翻译《千字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近来的译者则通过翻译《千字文》对外传播译介中国文化。翻译策略上,早期译者不重视《千字文》的诗学特征,近来的译者则力图再现《千字文》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翻译史上,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角色尽管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地位却从长时期地隐形走向凸显。尤其是在西方"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约束和限制译者三要素,其中,后两个要素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文章尝试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英译本书名的翻译为例从意识形态层面来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从而验证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直接操控译者,但同时也是译者在艺术再创作过程中其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杨晓丽 《文教资料》2011,(13):33-35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张瑞玲 《文教资料》2010,(29):61-63
影视语言的特征、字幕的时空与文本限制因素等表明。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不客忽视。本文以翻译阐释学派理论奠基者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框架,以动画电影《料理鼠王》为例分析了阐释学理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具体指导字幕翻译,以及在此过程中字幕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的译入和译出问题上,译者们观点不一。中国《论语》《道德经》和西方《圣经》皆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典籍。通过与《圣经》翻译历史和现状的对比翻译,分析探究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历史不尽人意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并从马士曼、马礼逊两位被译者熟知的双语翻译家身上反思自己作为中国译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以往认为跨文化传播主要受译者主体性指导下的翻译影响,但是翻译受译语读者和原文作品限制,必须在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相互影响。严复《天演论》翻译从语言形式、意释典故和按语等方面进行意译,反观其翻译背景,主要受跨文化传播影响。这种功能翻译虽然达到了译者目的,但是过度意译却不利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的动态顺应过程中,译者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某些语境要素,形成不同的顺应倾向。立足于《红楼梦》二译本之上的分析表明,译者的顺应倾向由优势语言或文化、社会环境、文本功能以及不同的翻译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而译者总是在诸多限制因素中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符俊 《考试周刊》2012,(77):14-15
电影字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的限制。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出发,从影片《赤壁》的字幕翻译中选择了一些实例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因素,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中国典籍著作之一,其特殊语言和名言警句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在韦利英译本《论语》中误译上的体现,得出翻译成败的关键就是看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译者不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文化、把握原作者意图,还要考虑到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尽可能避免误译,充分再现原文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黄斐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0):73-77
林徽因作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与文学家,所出之译文寥寥无几。近来,因辽教版林徽因所译《夜莺与玫瑰》为伪书一事令其翻译之作备受关注。然而,译者所译作品深受对策论的影响,其标准不同而所译策略自然各异。林徽因所推崇"诚实"之准绳,为区别辽教版与四川出版社的两译提供了较为可靠之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女性译者寻求彰显其女性主体,创建政治话语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文章借鉴女性主义翻译观分析朱虹译作《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因素,进而指出:朱虹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凸现女性意识,从理论到实践贯彻了她的女性主义主张,为我国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3.
泉州菜肴历史悠久且风味独特,但其英译资料种类不全、质量不高,导致宣传效果不佳。菜肴的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传播优势,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感召性和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宣传饮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邢台翻译史及邢台翻译界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台作为地方城市,她的翻译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从翻译产业,翻译学科、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的作用等多方面综述了邢台翻译的历史和现状,同时还简要展望了一下未来。  相似文献   

15.
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其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却一直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从翻译视阈来论析张爱玲与《海上花》,可以管窥其不同寻常的译者素养与翻译才华,为张爱玲全面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一代才女柳无垢,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在南社的人物谱里被认为是不可忽略的。同样,柳无垢一生留下来的大量翻译实践活动,也使她在中国翻译史上更不该被忽视。将主要介绍柳无垢的成长历程和生平译事,整理她的译著成果,结合她翻译活动的特点探讨其翻译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将归纳她翻译活动所得到的普遍认可以及其翻译活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红豆词》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曲子,曲中饱含深情,给人无限深刻的印象。本文将把杨宪益英译《红豆词》与外国学者D.Hawkes所译《红豆词》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应用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 Au-gust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译文,兼顾了言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鉴于以上,笔者在文章最后给出了自己关于《红豆词》的理解译文。  相似文献   

18.
海内外学术界对其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着眼于她的文学翻译成就,但此主要聚焦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翻译艺术,而忽视了她的散文与诗歌翻译。通过对张爱玲翻译散文和诗歌的述评,阐释张爱玲在这方面的翻译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突显其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9.
在名著《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计三百余人。曹雪芹的命名技巧可谓独树一帜,书中人物名称或是巧妙地借用了谐音,或是引经据典,自有出处。人物名称可以暗示人物的性格、身份、背景乃至在书中的命运。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往往很难准确地译出人物名称背后的隐含意义。目前流传的两份全译版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及霍克斯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杨戴译本为基础,讨论杨戴夫妇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到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是以其传奇作家身份为核心,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析,而忽视了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与成就。文章通过阐述张爱玲的译者素养与翻译《老人与海》的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可以管窥她作为译家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